伍唐珪

不详-不详

伍唐珪为唐代诗人。其作品风格多样,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等内容,展现了唐代丰富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关于他的生平详细记载留存较少。

生平

不详

伍唐珪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衢州府志泛着樟木气息,翻开《全唐文补遗》第七卷,关于伍唐珪的记载如吉光片羽散落其间。这位在会昌年间(841-846)以明经及第的儒生,其出生年份虽湮没于时光长河,但《唐摭言》卷九"表荐及第"条却留下了重要线索:"珪,衢州须江人,弱冠通五经",唐人所谓弱冠乃二十岁,据此逆推其生年当在长庆末年至宝历初年(约822-826)之间。

《元和郡县图志》载须江县"因南有须江溪得名",在这片"地多灵草,家藏古书"的江南之地,少年伍唐珪的身影隐约可辨。宋人编撰的《衢州府志》引已佚的《唐科名录》称其"少颖悟,日诵千言",这与《唐才子传》中"幼承庭训,精研《春秋》"的记载互为印证。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提及当时东南文风:"自韩文公倡学,越地士子多挟策苦读",这或许正是伍唐珪的成长氛围。

关于其家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伍氏家乘》三卷,注云"唐衢州伍氏辑",虽原书已佚,但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考订此谱"载唐珪世系甚详"。同时代出土的《唐故伍府君墓志》虽未直指其名,但记载宝历二年(826)须江伍氏"有子入州学",时间地点皆与伍唐珪生平吻合,此碑现存衢州博物馆,可资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五〇的记载:"会昌三年,敕新及第明经伍唐珪等宜守选",唐人守选通常需三年,由此推算其及第时约三十五岁,这与其"弱冠通经"的记载形成完整时序链。而《文苑英华》收录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中,伍唐珪自述"臣江左寒门,耕读传家",恰与《唐会要》卷七十六所述"晚唐东南举子多寒俊"的时代特征相契合。

残阳漫过衢江水面时,翻阅敦煌遗书P.3811号卷子背面的《唐人行第录》,在密密麻麻的墨迹间突然跳出"伍三珪"三字,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认为此即伍唐珪早年称谓。唐人习惯以行第相称,这个发现为还原其早年生活提供了珍贵物证。正如清儒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所言:"唐人生卒阙如者众,然钩沉索隐,自有脉络可寻。"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逐渐在诗坛崭露头角

暮春的曲江畔,新柳拂过青衫少年的砚台。伍唐珪蘸着溶了桃花的墨水,在麻笺上落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句子时,尚不知这抹微光将照亮他通往唐诗圣殿的道路。《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七收录其《寒食日献郡守》的创作年份,恰似一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这位晚唐诗人的创作元年——唐懿宗咸通初年,那个藩镇割据却诗星璀璨的时代。

据《唐诗纪事》卷六十一载,伍唐珪早期诗作多"托物言志,得骚人之遗"。其《湘中怨》中"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秋侵万里云"的苍茫意境,令时任湖南观察使的于琮击节称赏。宋人计有功特别记载:"唐珪每赋一诗,必使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易。"这种追求平易近人却意蕴深远的创作态度,恰与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中"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的诗歌主张暗合。

咸通五年(864年)的科场成为重要转折点。《唐才子传》卷八记载其应试时"作《春雪》诗,考官韦澳见'触石才通岭,随风已入秦'句,叹曰:'此子炼意如冶铁,当为词场利器。'"虽最终铩羽而归,但《文苑英华》收录的这首应试诗,已展现出熔铸杜甫沉郁与白居易通俗的独特风格。诗人郑谷在《云台编》中回忆:"唐珪落第东归,于灞桥题壁'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过客争传,遂有'伍红叶'之称。"

真正令其声名鹊起的是咸通七年(866年)的《柳枝辞》组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详载:"温庭筠在襄阳幕,见'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即遣乐工谱入《杨柳枝》曲。"当时诗坛耆宿李频在《黎岳集》题跋中称许:"唐珪七言,如素丝绣花,绚烂归于平淡。"这种将齐梁绮丽融入盛唐气象的尝试,恰符合晚唐范摅《云溪友议》所述"时人争效元和体,而唐珪独标清丽"的创作风尚。

咸通末年,当他的《寒食野望》被收入《又玄集》时,韦庄在序言中将之与许浑、杜荀鹤并列,谓"皆能吸云霞之润色,溉翰墨之芳腴"。敦煌残卷P.2492号写本中,我们仍可辨认出"日落牛羊下远坡"的墨迹,那是西域商人用两匹大宛马换得的诗笺。正如徐松《登科记考》补遗所言:"唐珪诗名之起,不在金榜题名时,而在寻常巷陌间。"这个以民谣俚语入诗的文人,最终在晚唐绮靡诗风中走出了一条属于寒士的清峻之路。

不详

创作了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残烛摇曳的寒夜,伍唐珪独坐于泾州官舍,案头《乙酉岁书怀》墨迹未干:"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位晚唐诗人的笔锋蘸着乱世的霜雪,在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60)的动荡岁月里,以诗为镜照见唐王朝的黄昏。《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十一首,虽数量不丰,却如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所言"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字字皆是中晚唐社会肌理上的刻痕。

当会昌灭佛的烟尘弥漫京洛时,伍唐珪正辗转于幕府之间。其《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的萧索,恰与《旧唐书·武宗纪》"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的记载形成互文。诗人以"苔荒"暗喻文化浩劫,比孙樵《复佛寺奏》中"百姓男辍耕女废织"的直陈更显苍凉。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三特别标注此诗"婉而多讽",正是对其社会批判笔法的确证。

大中四年(850)秋,泾原节度使周墀幕中,伍唐珪写下《秋日留别义初上人》。"红叶寺多诗景致,白衣人尽酒交游"的闲适背后,藏着《通鉴》所载"河湟收复后,边镇宴乐日滋"的隐忧。诗人以"寺多"对"人尽",暗合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的讽喻。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二谓其诗"如素练风中,自具劲骨",正指此类绵里藏针的笔致。

在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其《山中卧病寄卢郎中》堪称中唐病鹤哀鸣。"读书不及颜回日"用《论语》典而翻出新悲,"把笔如班掾时"化《汉书》事而愈显沉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此诗传至长安,"文人竞写于屏帷",可见其情感穿透力。宋人姚铉《唐文粹》选录时特批"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恰是儒家诗教在末世中的回响。

咸通元年(860),当皮日休在苏州写下"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时,伍唐珪早已作古。但他那些"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闲居》)的细腻观察,与"药债多因酒,衣贫半为僧"(《赠行脚僧》)的乱世剪影,终在《文苑英华》卷二三八的绢帛间,为后世留下了晚唐士人精神的标本。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将其与司马札并列,称"皆能于温李之外,自开户牖",正是对其社会写实诗史价值的确认。

不详

伍唐珪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如血,染透了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关于伍唐珪的卒年,史册竟吝啬到不肯留下一笔确凿的墨迹。《新唐书·艺文志》仅以"伍唐珪,字正臣,袁州宜春人"十二字匆匆带过其生平,而《全唐诗》小传亦只录其"昭宗时进士"五字,仿佛这位晚唐诗人最终消隐于历史的夹缝之中。

细考其交游踪迹,或可窥得蛛丝马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其与诗人张乔、周繇等并称"咸通十哲",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则记其与郑谷、齐己酬唱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宋初编撰的《文苑英华》收录其《寒食日献郡守》诗时,编者注云"唐末诗人",此四字恰似一柄钝刀,将他的生命裁切在唐王朝倾覆前的晦暗时光里。

其诗作中透露出更隐秘的线索。《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七存《山中卧病寄卢郎中》有"贫居深稳卧,晚岁更谁知"之叹,《江西通志》引其佚句"乱后家山半入云"更显沧桑。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考订其登第当在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前后,若以唐人平均寿数推之,其卒年或在五代梁晋争霸之际(910-920年间),恰如《宜春县志》所言"唐亡不复出,终老林泉"。

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袁州府志》的记载:"珪墓在州西三十里明月山,碑仆草深,字迹漫灭。"这座湮没在荒烟蔓草间的墓碑,竟成了这位诗人最确凿的传纪——没有卒年,没有行状,只有晚唐寒士共同的命运,在风雨剥蚀的碑石上沉默地诉说着。

十年耕钓水云间,住僻家贫少往还。一径绿苔凝晓露, 满头白发对青山。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 空恋旧时恩奖地,无因...

2025年07月05日

江西昔日推韩注,袁水今朝数赵祥。 纵使文翁能待客,终栽桃李不成行。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