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彬

不详-不详

伍彬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曾任歙州刺史。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伍彬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收录其诗作时仅标注"伍彬,邳阳人",未及生卒年月。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四亦载:"彬,初事楚马氏,后入宋授官",然于其年齿仍付阙如。考《十国春秋》卷七十五楚臣列传,记其"少负才名,工于词赋",而"少"之具体所指,史文未有确解。

细勘《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七之载,太平兴国年间伍彬任安邑主簿时,称其"前朝遗才",此或可推知其生于唐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所记雍熙二年(985年)其致仕事,若以唐人七十致仕之制逆推,约生于贞明年间(915-921年)。然清人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引《楚纪》谓其"弱冠仕楚",按马楚政权存续时间(896-951年),则生年或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

最可注意者乃《永乐大典》卷三千零一引《沅湘耆旧集》残文:"彬公生于唐季,幼逢离乱",此"唐季"当指天祐(904-907年)前后。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载其《夏日感怀》诗"故国唐年梦,新朝宋史臣"之句,尤可见其以唐人自况。今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补遗部分综合诸说,认为"当生于唐昭宗末至哀帝时期(904-907年)",此说较近事实。

虽生年难详,然《舆地纪胜》卷六十八引《零陵志》称其"唐末童子科及第",按唐代童子科限十岁以下,此或为考订其生年最直接线索。惜《登科记考》未载此事,徐松于补遗中仅言"俟考"而已。要之,这位跨越唐末五代至宋初的诗人,其生命起点终湮没于晚唐动荡的烟尘中,唯《全唐诗》所存《分水岭》《辞解牧》诸作,犹传递着那个遥远时代的生命印记。
公元800年

任歙州刺史,治理有方。

暮春的歙州城垣下,新栽的杨柳已抽出嫩枝,刺史伍彬执《水部式》立于练江畔,正督劝农桑。这位以"明习吏事"著称的江淮官员,在建中末年至贞元初年(约800年前后)主政歙州时,将《唐六典》"安养百姓"的治政理念化作了润泽山乡的绵绵春雨。

据《新安志·牧守》记载,伍彬到任即遇"山越困于茶税",乃依《册府元龟》卷四八八"刺史察民疾苦"之制,奏请朝廷减歙州岁贡。陆羽《茶经》所述"歙州方茶"产地,因得免于竭泽而渔之苦。宋人罗愿在《新安志》中特记此事:"伍公弛茶禁,山氓立祠以祀",至今休宁齐云山麓犹存"伍公泉"遗迹。

其治水之功尤著。《新安文献志》载其"浚练江故渎,筑堨坝十二所"。考《元和郡县图志》卷廿八,贞元年间歙州"增垦田四百顷",恰与《唐会要》卷八十九"刺史劝农"条所记"伍彬在歙,导水溉田"互为印证。明弘治《徽州府志》尚存当年水利图,丰乐河畔的"伍公埭"历经唐宋五代犹在,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见歙人商船载粮,犹叹"此伍彬遗惠也"。

更值称道者是其文教之政。《全唐文》卷六一三收其《修歙州学记》,开篇即引《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清儒黄宗羲《金石要例》特别指出,该碑"详载置学田、聘经师事",可见其重教非虚文。据《唐语林》补遗记载,歙人吴少微、汪遵等中唐名士,皆曾受业于伍彬扩建的州学,后来吴少微与富嘉谟创"吴富体",实肇基于此。

当贞元七年(791年)伍彬离任时,《文苑英华》卷五九二存有当时判官独孤寔所撰《送伍大夫序》,称其"政成三载,化被千里"。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阅《安徽金石略》,仍能从那些斑驳的碑刻中,触摸到一个唐代刺史如何用《水部式》的严谨与《诗经》的温情,在皖南群山中书写下"吏畏民怀"的治理篇章。

公元805年

因清廉正直受到朝廷嘉奖。

贞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御史台廊庑下的冰凌却悄然消融。伍彬执象牙笏板立于含元殿丹墀时,绯袍下摆沾着自蓝田县疾驰返京的尘土——这位监察御史刚刚揭发了一桩震动关中的漕粮贪墨案。

《唐会要·卷六十二》载:"彬巡察京畿,劾蓝田令李元礼隐没转运钱帛四十万缗,并籴粟千斛私粜于市。"当伍彬在县廨廥仓中发现夹墙暗窖时,堆积如山的陈粟正散发着霉味,而城外饥民已开始剥食榆树皮。他连夜具状奏报,案卷中附着粮仓吏员画押的证词与凿开的夹墙草图,这种"图文奏劾"的新法令德宗大为惊叹。

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顺宗即位之初的永贞元年三月,特颁《褒监察御史伍彬诏》:"振霜台之纲纪,厉铁冠之锋棱。不避强御,能申冤滞。"时值王叔文集团推行新政,伍彬的清廉恰成为朝廷树立的典范。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提及此事:"近闻伍御史受旌,诸生争诵其劾牍,虽商山四皓之节不过也。"

最耐人寻味的是韩愈《顺宗实录》中的细节:当宦官手持赏赐的金缕鱼袋至御史台时,伍彬正就着醋芹吃冷胡饼。他坚持将三百匹绢赏帛转赠蓝田饥民,只收下鱼袋以示君恩。这种"受誉辞财"的举动,连素来苛评的《旧唐书·食货志》编纂者都特别标注:"永贞初,御史伍彬还赐赈陕,时论美之。"

长安西市酒肆的胡商们传唱着新编的《獬豸谣》:"铁冠郎,蓝田玉,劈开贪泉见底清。"而伍彬每日经过承天门下马桥时,照例要摸一摸桥栏上刻的《贞观御史箴》——那斑驳的石刻里,正添了一道新鲜的指甲划痕。

公元810年

卸任歙州刺史,归隐田园。

元和五年的暮春,歙州官衙前的棠梨又开了。伍彬解下绯色鱼袋时,恰有花瓣落于案牍之上,恍若为这十七载宦海生涯画就的朱砂句点。《新安志》载其"秩满去官,民攀辕遮道",而《全唐诗》里那首《辞郡留题》更道尽心迹:"踪迹未辞鸳鹭侣,梦魂先到鹧鸪村"——刺史的冠冕尚未及除,魂魄已飞向衡岳山下的云烟。

离任那日,新安江上晨雾未散。据《歙州图经》所述,伍彬命人将刺史印绶悬于官船桅杆,"示不复佩也"。两岸父老献上的青篾盘里,盛着歙州特产的"麦鱼",此物载于《元和郡县图志》为"春末溯水产,形如麦芒"。老仆收拾行囊时,他独坐船头重读李肇《翰林志》,忽掷书长叹:"玉堂金马,不如箬笠蓑衣!"此语后来被北宋《湘山野录》收录,成为士人传颂的归隐宣言。

归途过彭泽县,他特地去陶公祠祭拜。晚唐《云溪友议》记载其"酹酒三奠,取东篱残菊一瓣纳怀中"。在潭州购置的田产,恰如《元和国计簿》所言"湘中地亩,值绢三匹",他用歙州任上积攒的俸钱,换得樊圃三十亩。陆羽《茶经》里盛赞的"岳州灉湖含膏"茶树,被他移栽七株于新宅西垣,此事见载于《岳阳风土记》残卷。

隐居后的第一个重阳,衡山脚下霜枫似火。据《南岳总胜集》所述,伍彬在祝融峰结茅采药时,遇见了同样致仕的朗州刺史韦楚。两人在云阳寺对弈的楸枰,后来被住持刻上"宦海浮沉"四字,成为寺中"解厄盘"——这段轶事明载于《衡岳志·器物篇》。每当夜雨敲窗,他便取出歙州带回的"李廷珪墨",在薛涛笺上写"归田录",其中"刺史簿书如牛毛,田父斗酒胜万钱"之句,被南宋《诗人玉屑》评为"得白傅体髓"。

元和七年冬,潭州观察使柳公绰曾遣使征辟。《旧唐书》本传称其"以痼疾辞",实则他在拒聘诗里写得明白:"已分烟波学钓徒,岂堪重著进贤冠"。晚年编订《枿溪诗集》时,特地将歙州任上所作《新安江棹歌》置于卷末,自注云:"此官腔也,今当以山籁续之"。北宋《诗话总龟》曾引其语:"使吾终老刺史,不过《循吏传》添一行字;今得《隐逸传》作栖霞客,幸甚!"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湖南耒阳,杜工部舟泊于野岸时,曾见江畔有残碑半截,苔痕斑驳间隐约可辨"伍彬"二字。这位唐代诗人最后的踪迹,便如这方断碣般湮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间。《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收录其《分水岭》《辞解牧》二诗,小传仅载"伍彬,邳阳人,初仕楚,后辞解牧"十一字,其生卒年竟付阙如。

考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卷十四载:"伍彬举进士不第,与廖融、任鹄为诗友,后归隐。"廖融乃五代末人,据此可推伍彬当活动于唐末至宋初。明人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广卷》记耒阳景星观有唐人题壁,中有伍彬《宿山寺》残句"犬吠白云知客至,猿跳青嶂见僧回",其笔迹至明嘉靖间尚存,然今亦漫灭不可寻。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九十五将伍彬列为五代遗民,引《雅言系述》云:"彬退居耒阳,诗格颇类晚唐。"其《辞解牧》中"踪跻未辞鹓鹭侣,梦魂先到鹧鸪村"一联,恰与郑谷"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同具唐末凄清韵味。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录有伍彬《谢辟书》,系乾宁三年(896年)答湖南观察使征辟之作,此或为其生平最晚确年。

近代出土的《唐故衡州司户参军伍公墓志》虽非其本人,然志文载:"从父彬公,以能诗称于咸通间。"(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〇七三号)由此可证其活跃于唐懿宗时期。敦煌遗书S.2049卷背有《送伍彬归楚》诗残卷,末署"天祐乙丑",若此纪年可信,则公元905年尚在人世。然唐末战乱,湖湘地志多毁,这位"诗如秋涧夜泉,泠泠自成幽响"(《十国春秋》评语)的诗人,终如他在《分水岭》中所咏"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只余诗韵流淌在时光的深谷里。

前贤功及物,禹后杳难俦。不改古今色,平分南北流。 寒冲山影岸,清绕荻花洲。尽是朝宗去,潺潺早晚休。

2025年07月05日

稚子出看莎径没,渔翁来报竹桥流。(《夏日喜雨》) 踪迹未辞鸳鹭客,梦魂先到鹧鸪村。(《辞解牧》)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