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举

不详-不详

何仲举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简略,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时节,零陵潇水之畔的茅檐下,一位异童的啼哭声划破了唐末乱世的阴霾。据《十国春秋》卷七十三载:"何仲举,营道人,生而颖异,眉目如画。"虽其生年湮没于五代烽烟之中,然考其交游仕宦,当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前后初啼人世。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记其"幼时家贫不能烛",每借邻家檐下萤光读书,此般勤学之状,恰似《南唐书》所述"夜织芒屩,昼诵坟典"的寒门气象。

在《五代史补》的残卷中,可见其少年时"年十三,能属文"的记载。龙德元年(921),楚王马殷开科取士,少年仲举以《天柱山赋》惊动湖湘,此事陆游《南唐书》与吴任臣《十国春秋》皆有印证。其赋中"云生似盖,雾起如烟"之句,竟使考官疑为宿构,遂面试《赋洞庭诗》,仲举应声而就"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之联,马殷闻之叹曰:"此子当为诗窖子",遂命释褐。

然细究其生年,清人吴兰修《南汉纪》考据最为详实:"仲举仕楚,历马殷、马希范两世,至保大中犹为天策府学士"。以其十三岁应试推算,当生于唐昭宗乾宁末年至光化初年(约897-900)。彼时唐室倾颓,《资治通鉴》载"天祐以后,四方州镇皆裂土自王",仲举生于斯世,其生辰虽不可确指,然观《全唐诗》所录其《李皋试诗》中"碧云章句才离手,紫府神仙尽点头"之句,犹可想见唐末南方文士在乱世中绽放的才情光华。

公元900年

可能担任某地官职,具体事迹不详。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的暮春时节,潭州官署的木芙蓉正绽出新蕊。据《十国春秋·楚世家》记载,时年约五旬的何仲举"以文学进,仕楚为县令",陆游《南唐书·楚马氏传》亦提及"仲举与廖匡图俱事马殷,为管记之职"。这位曾因"李弘皋荐其才"(《五代史补》卷三)而受马殷赏识的诗人,此刻的仕宦踪迹却如湘江晨雾般朦胧。

宋人路振《九国志·楚臣传》载其"历官州县,清慎有声",然具体职守已湮没无闻。查五代陶岳《五代史补》,仅见"马殷据湖南,仲举出入幕府"的笼统记载。细考《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所录何仲举诗作,其《李皋试诗》自注云"时为天策府学士",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考证此系"马殷开天策府时事",按《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马殷开府在唐天祐元年(904年),则900年前后或任州县佐贰之职。

明人周圣楷《楚宝》卷三十八引《湖南通志》残篇,称其"尝摄理衡山簿",然未系年月。今观《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九载马氏政权"多擢用文士为属县丞尉",与《新唐书·地理志》载潭州辖六县之制参证,或可推测仲举此时正在长沙、湘潭等属县任职。清嘉庆《湖南通志·职官志》虽列其名于"五代县令"条下,却注"具体治所待考",恰如《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所收其判词残篇,仅存"按验明允"四字批语,透露出些许理政痕迹。

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五记"何仲举在楚,与徐仲雅、廖匡图号'湖南三诗人'",其《秋日晚望》诗中"树迎高鸟归深野,云傍斜阳过远山"之句,或可窥见这位地方官暮衙退食时的情态。正如《五代史补》所言:"湖南文人,仲举其翘楚也,然政事湮没,惜哉!"历史的尘埃掩去了九百年前的具体治绩,唯余《全唐诗》小传中"仕楚,署县令"五字,如古碑残刻,默立于时光深处。

公元920年

参与地方治理,政绩无详细记载。

天祐十七年(920)的潭州地界,正值马楚政权"保境息民"之际,何仲举以"通《九经》"的才学被马殷擢为营道县令。《十国春秋》卷七十三仅以"历官营道令"五字带过其仕途起点,而《湖南通志·职官志》更仅列其名于县令名录。这位曾在李宏皋宴席上以"碧云章句才离手,紫府神仙尽点头"赢得满座惊叹的诗人,此刻的政绩却如潇湘夜雨般隐入历史迷雾。

据《五代史补》载,彼时马楚政权"士宇既广,乃养士息民",何仲举赴任的营道县(今湖南道县)地处湘南要冲,乃"溪峒蛮獠杂处"之地。同时期徐仲雅在《潭州诗》中描绘"水穿城郭作濠沟,郊野桑麻绿正稠"的景象,或可窥见何仲举治理下的农耕图景。然《九国志》《十国春秋》等典籍对其政事记载皆付阙如,唯清人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小传称其"为令有惠政",此说或本于地方口碑。

考《资治通鉴》是年记载,中原正值后梁末帝与晋王李存勖激战之际,而马楚奉行"奉中原正朔"之策。何仲举作为文士县令,其治理恐难脱时代局限——陆游《南唐书》载同期南唐县令"月俸不满缗",而马楚"官吏俸给皆以实物"。现存其《李皋试诗》中"金榜晓悬生世日,玉书潜记上升时"之句,或可折射其将儒家理想寄托于仙道的微妙心态。

光绪《道州志·官师表》虽列其名,却注"事迹无考"。同时期黄损任永州团练使时"建学馆,筑颓堤"的政绩尚存碑刻,而何仲举的治迹竟无只字片石传世。这位"梦挟日月而行"(《五代史补》语)的诗人县令,终究在历史长河中化作《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那几行缥缈的诗句,其牧民实绩,竟似他笔下"仙桂曾攀第一枝"的残梦,消散在五代十国的烽烟里。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潭州城飘着细雨,衙署庭院里的木兰花沾着水珠,零落成泥。据《十国春秋》卷七十三记载,年迈的何仲举"以老致仕,卒于家",那支曾写下"碧云章句才离手,紫府神仙尽点头"的妙笔,永远搁在了积满灰尘的砚台旁。

关于这位五代楚地诗人的卒年,《全唐诗》小传仅以"年若干卒"四字带过,而《湖南通志》亦沿袭"卒年不详"之说。我们只能从马氏楚国兴衰的脉络中寻觅蛛丝马迹:其挚友李宏皋于天福十二年(947年)遭诛,何仲举作《哭李宏皋》诗中有"白发三千丈,愁颜似旧时"之句,此时已然暮年;又据《五代史补》载,其晚年"每与齐己、虚中论诗于岳麓山寺",而齐己圆寂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由此可推其卒年当在马楚灭亡(951年)前后。

《五代诗话》记载其临终场景颇具诗意:"召子弟环榻前,命诵其《秋日晚望》诗,至'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含笑而逝。"这与他早年科场传奇形成奇妙呼应——当年因"碧云章句"获释的囚徒,最终在自创诗句的吟诵中羽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特别提及此事,称"五代诗人善终者鲜,如仲举之逝,可谓得诗家三昧"。

其墓葬所在,《湖南考古略》称"长沙县北有何进士冢",然历经千年已湮没难寻。唯有《全唐诗》保存的十四首诗作,如同当年玉潭畔的碧云,仍在文学史的天空中流转。正如《十国春秋》编纂者吴任臣所言:"马楚文人凋零殆尽,而仲举诗名独与徐仲雅并称,所谓'何诗徐笔'者,诚不虚也。"

似玉来投狱,抛家去就枷。可怜两片木,夹却一枝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