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闵予小子

2025年07月05日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佚名

译文

闵予小子
可怜我这年轻人
遭家不造
遭遇家门不幸
嬛嬛在疚
孤独无依心中忧伤
於乎皇考
呜呼我的先父
永世克孝
终生能够尽孝
念兹皇祖
追念这位伟大先祖
陟降庭止
神灵升降于庙堂
维予小子
只有我这年轻人
夙夜敬止
早晚恭敬谨慎
于乎皇王
呜呼先王啊
继序思不忘
继承遗志永不忘

词语注释

闵(mǐn):怜悯,可怜
嬛嬛(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疚(jiù):内心痛苦
陟降(zhì jiàng):升降,指神灵往来
夙夜(sù yè):早晚,从早到晚

创作背景

周颂·闵予小子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宗庙里,青铜礼器泛着幽光,新即位的周成王跪在织满蛛丝的梁柱下,以颤抖的声调吟出这首泣血之诗。此时三监之乱的烽烟尚未散尽,年幼的君王正背负着父辈留下的破碎山河。《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二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中"继位,周公摄政的七年里,管叔、蔡叔勾结武庚掀起叛乱,恰似《毛诗序》所言"闵予小子,嗣王朝庙也"的困厄场景。

"嬛嬛在疚"四字浸透孤独,郑玄笺注揭示这是成王"自伤未能昭明先王之功业"的惶惑。青铜何尊铭文中的"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与此诗形成互文——当年轻的君王凝视着祖父文王"陟降庭止"的神灵往来于天人之际,那些镌刻在甲骨占辞里的"克孝"祖训便化作夜半檐铃,提醒他"夙夜敬止"的使命。

《礼记·祭统》载"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诗中反复咏叹的"皇考""皇祖"并非虚指,而是对应着周人"以祖配天"的祭祀传统。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群中,那些饕餮纹饰间凝固的,正是这般对先祖德业的追慕与恐惧。当最后一句"继序思不忘"的余音在编钟上震颤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个体君王的忧思,更是一个新生王朝在血火中淬炼出的集体记忆。

赏析

《周颂·闵予小子》是《诗经》中一首充满哀思与敬畏的祭祀诗,以稚子口吻抒发对先祖的深切追慕,展现了周人"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全诗虽仅八句,却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庄严肃穆的精神世界。

孤独意象中的情感张力
开篇"嬛嬛在疚"四字极具画面感,《毛诗正义》解为"孤独无依之状",朱熹《诗集传》进一步阐释:"疚,哀痛也"。诗人以蜷缩姿态的视觉意象,将丧亲之痛具象化。这种"遭家不造"(家门不幸)的悲恸,在"於乎"(呜呼)的叹息声中更显沉重。现代学者程俊英指出,此处通过"小子"与"皇考"的悬殊对比,凸显出个体在命运前的渺小感。

孝道伦理的时空延展
诗中"永世克孝"与"继序思不忘"形成时空回环。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克孝'谓能继先人之志",这种孝道不限于物质供奉,更强调精神传承。"陟降庭止"(先祖神灵升降于庭)的意象,被王国维《观堂集林》视为"周人天命观"的体现——先祖通过"陟降"动作沟通天人,监督后世。闻一多《诗经通义》特别赞赏"夙夜敬止"中"敬"字的选用,认为其既含敬畏又具行动力,折射出周人"敬天法祖"的宗教伦理。

双重呼告的抒情艺术
诗歌采用"皇考—皇祖—皇王"的递进式呼告,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这是"由近祖溯及远祖,再统言先王"的修辞策略。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末句"继序思不忘":"五字中寓无限郑重","序"既指王统次序,亦暗含《周礼》的礼序精神。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强调,这种"不忘"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的文化承续,诗中"念兹"与"思不忘"的重复强调,形成情感上的复沓咏叹。

全诗以"小子"的弱小反衬先祖的崇高,在哀伤中升华为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正如《礼记·祭义》所言"斋明盛服,以承祭祀",这首诗通过个体的脆弱性表达,最终完成了对集体价值的确认,堪称周代礼乐文明的精妙缩影。

点评

《周颂·闵予小子》乃成王丧毕告庙之诗,字字血泪,句句椎心。**王夫之《诗经稗疏》**评曰:"'嬛嬛在疚'四字,写尽孤子茕立之状,如见其形影相吊于宗庙青灯之下。"诗中"夙夜敬止"之自警,尤见嗣王战兢之态。

**方玉润《诗经原始》**有云:"'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二语,将祖宗神灵陟降如在之状,写得凛凛然有生气。"此中既含对先祖"陟降"典故的化用,更暗藏《毛传》所谓"敬之至也,如见其陟降于庭"的孝思。

**陈奂《诗毛氏传疏》特别指出末章"继序思不忘"五字:"周人以'序'代'绪',双关宗庙之次第与王业之统绪,一字千金。"全诗以"闵"字起,以"思"字结,恰如吴闿生《诗义会通》**所言:"如孤雁哀鸣,前顾皇考,后念皇王,声断而意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