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宛丘泽畔,蒲草与莲荷在湿润的雾气中摇曳。这是陈国最丰饶的湿地,《汉书·地理志》记载"陈地卑湿,有蒲苇之饶",恰为《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生态注脚。周王室东迁后,陈国虽保有妫姓贵族礼乐,但民间巫风盛行,《陈风》中特有的水泽意象,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古楚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特质。
那位令歌者"涕泗滂沱"的"硕大且俨"的美人,或许正是祭祀仪式中的巫女。《陈风》时代(约公元前600年)的宗庙祭祀,仍保留着"以舞降神"的传统,《郑笺》解此诗为"男女相悦"之词,实则暗含对神圣仪典的世俗化追慕。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陈国青铜器上,常见羽人驭龙纹样,与诗中"菡萏""蒲蕳"的圣洁意象形成互文。
辗转伏枕的夜晚,泽畔水汽浸透了相思。当楚地的浪漫想象遇上《诗经》的比兴传统,便凝练成这三章叠唱——以草木之灵秀喻情思之缱绻,用地理特征作情感载体,这是陈国诗人独有的表达方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此诗"兴而比也",恰道破了水泽景物与情爱隐喻间的微妙关联:那摇曳的蒲草何尝不是寤寐思服的愁绪,而亭亭莲荷,正是可望不可即的永恒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