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公刘

2025年07月05日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佚名

译文

笃公刘,匪居匪康。
忠厚的公刘啊,从不贪图安逸享乐。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他划分田界整理疆土,收割粮食装满粮仓;
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包裹好干粮,装进大大小小的行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团结民众光耀四方,弓箭齐备武器精良;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举起盾牌挥舞斧钺,浩浩荡荡启程远航。
笃公刘,于胥斯原。
忠厚的公刘,察看这片广袤原野。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人口众多物产丰饶,民心归顺心情舒畅,再无叹息与忧伤。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他登上高高的山巅,又走下广阔的平原。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用什么来佩带?是美玉和宝石,还有镶嵌宝石的佩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
忠厚的公刘,来到那百泉涌流的地方。
瞻彼溥原,乃陟南冈。
眺望那辽阔的原野,又登上南面的山冈。
乃觏于京,京师之野。
于是发现了京邑,在京师的原野上。
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在这里安居乐业,在这里建造房屋,在这里欢声笑语,在这里议论商量。
笃公刘,于京斯依。
忠厚的公刘,在京师定居下来。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宾客众多仪态端庄,摆设筵席安排几案。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宾客入席依礼而坐,然后到猪圈去抓猪。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从猪圈里抓出猪来,用匏瓢斟上美酒。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请大家吃喝尽兴,尊奉公刘为君为长。
笃公刘,既溥既长。
忠厚的公刘,土地广阔又绵长。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他观测日影登上山冈,勘察南北阴阳,考察河流泉源。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
将军队分成三批,测量低湿的平原。
彻田为粮,度其夕阳。
开垦田地种植粮食,一直测量到夕阳西下。
豳居允荒。
豳地的确辽阔广大。
笃公刘,于豳斯馆。
忠厚的公刘,在豳地建造宫室。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
横渡渭水采集石头,取来磨石和锻石,奠定地基治理土地。
爰众爰有,夹其皇涧。
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居住在皇涧两岸。
溯其过涧。
沿着过涧向上游前进。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定居下来人口稠密,一直延伸到芮水岸边。

词语注释

埸(yì): 田界。
餱(hóu)粮: 干粮。
橐(tuó): 一种口袋。
囊(náng): 另一种口袋。
戚(qī): 斧头。
扬(yáng): 钺,一种兵器。
巘(yǎn): 山峰。
鞞琫(bǐng běng): 刀鞘上的装饰物。
觏(gòu): 遇见,发现。
跄跄(qiāng qiāng): 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济济(jǐ jǐ): 众多的样子。
匏(páo): 葫芦的一种,可做酒器。
隰(xí): 低湿的地方。
芮(ruì): 水名。
鞫(jū): 水边。

创作背景

《大雅·公刘》创作背景考略

一、周族史诗的瑰丽篇章

《大雅·公刘》作为《诗经》中著名的周民族史诗,以恢弘的叙事笔调记载了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族自邰迁豳的重大历史事件。全诗六章九十言,如青铜器上的错金铭文,将那个筚路蓝缕的迁徙岁月凝固成永恒的文字图腾。

二、历史时空的坐标定位

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生活在夏末商初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其时"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公刘继承后稷之业,在戎狄环伺的危机中,毅然带领周人北迁至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出土的先周文化遗存显示,豳地发现的碾子坡遗址(碳十四测定约公元前1300年)与诗中所载农耕文明特征高度吻合。

三、迁徙史诗的多维解读

诗中"乃裹餱粮,于橐于囊"的细节,与考古发现的商周之际陶器、骨器中储存碳化谷物相互印证。而"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记载,恰对应陕西泾渭流域发现的早期冶铜遗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篇有"公刘自邰徙居邠"的明确记载,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出土文献佐证。

四、诗史互证的文明密码

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选址智慧,体现了早期农耕文明对自然地理的深刻认知。甲骨文中"豳"字作"山"下"豕"形,与诗中"执豕于牢"的祭祀场景暗合。这种诗史互证的独特魅力,使《公刘》成为解读周人"务耕种,行地宜"(《史记》语)民族性格的文学活化石。

五、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

该诗在艺术上开创了"以赋为史"的书写传统,其"于时处处,于时庐旅"的排比句式,如青铜编钟般形成庄严的叙事节奏。东汉郑玄《毛诗笺》指出:"公刘之迁,盖避夏桀之乱",而诗中"弓矢斯张"的武备描写,正是周人为生存空间而斗争的生动写照。

赏析

《大雅·公刘》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族迁徙豳地的壮举。全诗六章层层递进,通过空间移动的叙事结构(程俊英《诗经译注》),将一位兼具智慧与勇德的民族领袖形象镌刻在字里行间。

一、迁徙画卷中的动态意象

首章"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兵器意象,与"乃裹餱粮"的生存细节形成张力,既展现部族的武装戒备,又暗示公刘"思辑用光"(团结民众以光大族运)的政治智慧。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指出,这种"武备与粮秣并重"的描写,实为上古迁徙史诗的典型范式。

第二章"陟则在巘,复降在原"的登山临水,构成空间垂直维度的强烈视觉对比。朱熹《诗集传》评此"升降劳碌而不辞",而"维玉及瑶"的佩饰细节,则被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解读为"德佩之象",暗示公刘以礼器象征文明传承。

二、家园构建中的情感温度

第三章"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的叠词运用,令荒原瞬间充满人声鼎沸的生命力。陈子展《诗经直解》称之为"初民建设家园的欢乐颂",与第四章"酌之用匏"的宴饮场景相呼应,展现从生存焦虑到安定喜悦的情感曲线。

最动人的是第五章"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勘察描写。现代学者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八个字凝练了公刘"兼具地理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眼光",而"豳居允荒"的结句,则透露出开拓者对土地近乎虔诚的敬畏。

三、文明奠基的史诗维度

末章"取厉取锻"的冶铁记载,被考古学家徐中舒视为"周人掌握金属冶炼的重要佐证"(《西周史论述》)。诗中"涉渭为乱"的渡河场景与"芮鞫之即"的定居终局,构成完整的迁徙闭环,王国维《观堂集林》盛赞此篇"实为周民族记忆的基因编码"。

全诗以"笃公刘"的赞语反复咏叹,这种顶真式结构(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不仅强化叙事节奏,更塑造出公刘"夙夜在公"的领袖形象。正如钱穆《国史大纲》所言:"《公刘》之伟大,正在它将民族迁徙的集体记忆,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图腾。"

点评

《大雅·公刘》乃《诗经》中周民族史诗之一,记述周人先祖公刘率民迁豳之壮举。其文质朴雄浑,如青铜鼎彝般凝重,又似山岳江河般浩荡,历代名家评点精妙,今择要述之:

**王国维《观堂集林》**云:"《公刘》篇叙事如画,'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二语,已开《楚辞·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之先声。周人史诗,于此见其筋骨。"

**钱钟书《管锥编》**有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八字如闻金铁交鸣,而'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则恍见万民欢腾之状。此等笔墨,非亲历者不能道,非大匠不能工。"

**朱熹《诗集传》**评曰:"公刘之德厚矣,其迁也非苟求安,乃'匪居匪康'而勤于疆埸。末章'取厉取锻',尤见创业之艰,后人读此当思先民劬劳。"

近人闻一多更以诗家眼光赞叹:"六章如六幅彩绘长卷,自'裹餱粮'至'芮鞫之即',层层展开先民拓荒史诗。'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之佩饰,'跄跄济济,俾筵俾几'之仪礼,已具华夏文明雏形。"

此篇最妙处在虚实相生——"既景乃冈"测日影以正方位,"观其流泉"察水文以利农耕,是实写;而"思辑用光"之胸怀,"君之宗之"之威望,则虚笔传神。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谓之:"叙事中自寓颂美,朴处见华,拙中藏巧,此真庙堂雅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