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的礼乐光华里,《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舒和》如一片鎏金的乐符,缀于祭祀天地的宏大乐章之间。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太常寺奉诏修订雅乐,这首用于蜡祭的乐章便诞生于彼时"考订音律、重定乐章"的文化盛举之中。
乐工们调试着瑟柱上的朱弦,史官笔下记载着"岁终合祭万物"的古老传统。蜡祭作为周礼遗存,在唐代被赋予新的韵律——"经纬两仪"暗合《周易》的天地之道,"削平方域"则隐现贞观以来平定四夷的赫赫武功。太常少卿王绩曾奏称:"凡乐,施于金石,准于诗颂",此篇正是以《诗经》"颂"体的庄重,包裹着初唐渐盛的文明自信。
当编钟在圜丘祭坛上震响清越之音,"瑶弦""玉戚"的意象已超越礼器本身。开元六年(718年)的《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蜡祭之日,奏舒和之乐",那些鎏金青铜器上折射的光斑,与诗句"乾坤泰""区宇宁"互为映照,共同勾勒出开元盛世"文化洽而武功成"的双重图景。乐官衣袖翻飞间,一个王朝通过诗乐交融的方式,将天地秩序与人间太平谱写成永恒的仪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