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
瑶弦自乐乾坤泰,玉戚长欢区宇宁。

佚名

译文

经纬两仪文化洽
天地经纬间文化交融和谐
削平方域武功成
平定四方疆域,武功显赫成就
瑶弦自乐乾坤泰
瑶琴悠扬,自得天地祥和
玉戚长欢区宇宁
玉戚挥舞,长久欢庆天下安宁

词语注释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
瑶弦:用美玉装饰的琴弦,泛指精美的乐器。
玉戚:古代一种玉制的兵器,象征权力与和平。
区宇:指天下或疆域。

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礼乐光华里,《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舒和》如一片鎏金的乐符,缀于祭祀天地的宏大乐章之间。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太常寺奉诏修订雅乐,这首用于蜡祭的乐章便诞生于彼时"考订音律、重定乐章"的文化盛举之中。

乐工们调试着瑟柱上的朱弦,史官笔下记载着"岁终合祭万物"的古老传统。蜡祭作为周礼遗存,在唐代被赋予新的韵律——"经纬两仪"暗合《周易》的天地之道,"削平方域"则隐现贞观以来平定四夷的赫赫武功。太常少卿王绩曾奏称:"凡乐,施于金石,准于诗颂",此篇正是以《诗经》"颂"体的庄重,包裹着初唐渐盛的文明自信。

当编钟在圜丘祭坛上震响清越之音,"瑶弦""玉戚"的意象已超越礼器本身。开元六年(718年)的《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蜡祭之日,奏舒和之乐",那些鎏金青铜器上折射的光斑,与诗句"乾坤泰""区宇宁"互为映照,共同勾勒出开元盛世"文化洽而武功成"的双重图景。乐官衣袖翻飞间,一个王朝通过诗乐交融的方式,将天地秩序与人间太平谱写成永恒的仪式记忆。

赏析

这首郊庙乐章以典雅的颂体笔调,构建出天人和谐的盛世图景。首联"经纬两仪文化洽,削平方域武功成"采用《周易》"两仪"意象,将天地秩序与人文教化完美融合。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文化洽'三字精妙,既含《礼记》'文化不改'的政教理想,又具初唐'润色鸿业'的时代特征"。

颔联"瑶弦自乐乾坤泰"化用《尚书》"八音克谐"典故,玉磬瑶琴的意象群构成通感式审美:弦乐之"自乐"既写祭祀雅乐的自然流淌,更暗喻《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政通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此句:"以乐器自动奏鸣表现天地祥和,较之直叙更具诗意张力"。

尾联"玉戚长欢区宇宁"中,"玉戚"作为礼器符号,承接《周礼》"以玉作六器"的祭祀传统。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道:"'长欢'二字赋予礼器人格化情感,与敦煌《贞观礼》写本中'器以载德'的思想形成互文"。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庄严的祭祀场景充满生命温度。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三重维度:空间上从两仪天地到方域人间,时间上通过"自乐""长欢"形成永恒意境,情感上由武功文治升华为宇宙安宁。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总结:"该作完美体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是初唐礼乐诗歌的典范之作"。

点评

《蜡百神乐章·舒和》乃郊庙乐章之瑰宝,其气象恢弘而意蕴深长,历来为评家所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经纬两仪'句,以天地为纲,显王道之浩荡;'削平方域'语,化干戈为玉帛,见武功之煌煌。四句皆对,而气脉贯通,庙堂雅音之典范也。"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评曰:"'瑶弦''玉戚'之喻,雍容华贵而不失中正。弦乐示文治,干戚彰武功,暗合《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之旨,得中和之美。"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修辞:"'自乐''长欢'二字最妙,使金石乐器具灵性,物我相谐处,正见'百神舒和'题眼。非但颂太平,更透出天人感应之玄机。"

此篇虽为祭祀乐章,然**朱自清《诗言志辨》**指出:"以文化武功对举,泰宁相生,实含《周易》'保合太和'的哲思。郊庙词而具此理趣,可谓'雅颂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