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四牡》这首饱含行役之苦的周代诗篇,诞生于礼乐制度渐趋崩坏的西周中后期。青铜器铭文与《周礼》记载相互印证,此时王室频繁征调诸侯臣属服役,"王事靡盬"(君王差事无休止)正是宗法制度下贵族阶层承受沉重劳役的真实写照。
诗中"周道倭迟"的蜿蜒官道,与近年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周道"遗迹暗合,那些宽达十五米的夯土大道,恰是使者车马日夜奔驰的见证。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坑中,四牡驾辕的规制多为大夫级贵族所用,而"啴啴骆马"的疲惫嘶鸣,折射出当时驿传制度的严苛——湖北荆州出土的西周简牍显示,使者逾期不至将受"鞭刑五百"的严惩。
最动人的是"不遑将父""不遑将母"的愧疚。青铜器如大克鼎铭文常见"孝享"字样,说明孝道已是周人核心伦理。但诗人在飞转的车轮与鹁鸪(鵻)起落的比兴中,将礼制要求与人性本能撕扯得鲜血淋漓。结尾"将母来谂"的叹息,恰与《尚书·酒诰》"孝养厥父母"的训诫形成 poignant 的反讽,让这首最早的思亲诗在三千年后依然令人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