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巷伯

2025年07月05日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佚名

译文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色彩斑斓啊花纹繁复,织成这贝纹锦缎。
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那些造谣诽谤的人,实在太过分!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张大口啊伸舌长,如同南天簸箕星。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那些造谣诽谤的人,谁在背后共谋划。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
窃窃私语巧如簧,一心想要害忠良。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劝你说话要谨慎,否则无人再信任。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
花言巧语多变诈,处心积虑编谎话。
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难道无人看穿你?终将自食恶果时。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谗人得意乐陶陶,贤人忧心形枯槁。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苍天啊苍天,看看那些嚣张者,怜悯这些劳苦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那些造谣诽谤的人,谁在背后共谋划?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抓住那些造谣者,扔给豺狼和虎豹。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豺虎若不肯吃,流放极北荒凉地。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北极也不收容,交给老天来严惩!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杨园的小路,蜿蜒连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宦官名叫孟子,写下这首愤懑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诸位君子大人,请认真听此心声。

词语注释

谮(zèn)人:诽谤、诬陷别人的人。
畀(bì):给予,投送。
有昊(hào):指苍天。昊,广大的天。
寺人: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由宦官担任。

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时翻阅《小雅·巷伯》,竹简上斑驳的墨迹似渗着西周幽暗天光。此诗署名"寺人孟子",一个被历史削去面容的刑余之人,却在宫墙阴影里以诗为刃,剖开了三千年不愈的谗言之毒。

据《毛诗序》载,此诗作于"幽王之时,寺人伤于谗"。当烽火台上的戏谑尚未燃起,骊山下的亡国钟磬尚在铸造,谗言已如南箕星般张其侈口。孟子以贝锦起兴绝非偶然——西周青铜器铭文常见"贝十朋"赏赐记录,而诗人却见华美织锦中蠕动着构陷的毒丝。"骄人好好,劳人草草"八字,恰与近年出土的清华简《耆夜》中"惴惴小人"形成互文,揭示出西周晚期"谗口嚣嚣"的宫廷生态。

最惊心动魄处在于"投畀豺虎"的诅咒链。豺虎拒食则投荒北,北地不受则付苍天,这种递进式放逐实为上古"誓咒文化"的活化石。宝鸡出土的西周中期《朕匜》铭文记载"鞭汝千,黜汝",可见当时对诬告者确有严刑。而诗人宁诉诸天道,恰印证《尚书·吕刑》"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的黑暗背景。

当笔锋转向"杨园之道",我们仿佛看见受刑后的寺人蹒跚行过亩丘。青铜器铭文常见的"杨"地族徽在此化作审判台,让这首诞生于宫刑阴影下的诗篇,最终成为悬在历代谗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些"缉缉翩翩"的谮言者不会想到,他们企图用言语杀死的肉体,却在《诗经》中获得了永恒的审判权。

赏析

《小雅·巷伯》以织锦与星象起兴,构建了一幅谗言如织的意象画卷。"萋斐成锦"的比喻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为"工于设色",贝锦的华美纹样恰似谗言者精心编织的谎言网络。而"南箕"星宿的意象尤为精妙,《毛诗正义》指出:"箕星主口舌,状如张舌",将天文现象拟人化为谗言的具象化符号。

诗中情感递进极具戏剧性。从"亦已大甚"的克制谴责,发展到"投畀豺虎"的激烈诅咒,朱熹《诗集传》认为这种情感爆发体现了"疾恶之甚"的正义愤怒。现代学者余冠英特别推崇"骄人好好,劳人草草"的对比,称其"八字写尽人间不平",谗人得意之态与贤者憔悴之状形成尖锐对立。

艺术手法上,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其"三投"排比:"豺虎—有北—有昊的递进,将愤懑情绪推向神话维度"。这种超现实的惩罚想象,与《旧约》中诅咒诗篇异曲同工。而末章"杨园之道"的景物描写,被王夫之《诗经稗疏》解读为"以柔景衬刚志",柔美的田园风光反衬出诗人刚烈的批判精神。

诗歌的伦理价值尤为历代注家重视。陈子展《诗经直解》强调其"为中国讽刺文学之祖",开创了以诗刺恶的传统。方玉润特别指出"寺人孟子"的自述身份,认为受刑者的创作背景使诗作具有"字字血泪"的真实力量。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控诉,使作品超越了个人怨刺,升华为对公义的永恒呼唤。

点评

《巷伯》之诗,如寒刃出鞘,锋芒毕露而怨刺深刻。昔孔子编《诗》三百,留此"恶恶如巷伯"之章,盖取其"刺谗"之烈也。朱熹《诗集传》评曰:"此寺人孟子伤于谗而作,言萋斐成锦,以比谗人之酿祸。"诗中"贝锦""南箕"之喻,实开后世以物象讽谗之先河。

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独见其文心:"'骄人好好,劳人草草'二语,画出炎凉世态。末章忽作诅咒语,乃极怨之词,非真欲投畀豺虎也。"钱钟书《管锥编》更点明其修辞之妙:"'投畀有昊'乃以天为垃圾场,怨毒之极,反成奇想。"诗中由"萋斐"之微渐至"苍天"之怒,情感递进如浪叠千层,终作"凡百君子,敬而听之"的冷峻收束,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乱世谗言如矢,此诗实为受谗者之血泪控诉。"

尤可味者,"寺人孟子"自道其名于篇末,沈德潜《说诗晬语》叹为"孤愤者不留名姓,此独署名,盖抱必死之志以抗谗"。诗中"豺虎不食"四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为"怨而至于怒,怒而至于诅,然字字皆玉振金声",非虚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