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旄》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干旄》出自《诗经·鄘风》,当为春秋时期卫国之诗。据《毛诗序》载:"《干旄》,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诗中"浚"地,考《左传》为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境内,恰是卫文公迁都楚丘后的重要城邑。
仪仗之礼
诗中反复出现的"干旄""干旟""干旌",实为周代礼制中的三种旌旗:
- 干旄:以牦牛尾饰竿首的仪仗,大夫所建
- 干旟:绘有鸟隼图案的旌旗,州里所建
- 干旌:以五色羽毛装饰的旌旗,天子所用
这种由郊至都至城的行进路线,与《周礼》"王巡守,建大旆,先驱至野"的记载相合,暗示着某种庄严的仪礼活动。
政治隐喻
"素丝纰之"等句,郑玄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纫旌旗之旒縿。"此中暗含治国如织的深意:
- 良马四之、五之、六之的递增,或喻招贤的诚意递增
- "彼姝者子"既可解为贤士,亦可解为美德
- "何以畀之"三问,实则是"以何德配此礼遇"的深沉思虑
时代精神
卫文公时期(公元前659-前635年),正值卫国遭狄人破国后艰难复兴之际。《左传》载其"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此诗或反映当时"尊贤尚德"的社会风气,以旌旗仪仗为喻,展现统治者求贤若渴的真诚姿态。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此诗:"曲体贤者心理,婉而不迫,微而弥彰。"恰道出诗中含蓄而深沉的招贤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