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排遍第三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的长安宫阙,鎏金兽炉吐纳着最后一缕青烟,那位曾以《长门怨》名动京华的诗人,又一次独坐西窗。银釭(gāng)烛影摇曳间,他指尖的玉管笔悬而未落,墨迹在薛涛笺上洇开深浅不一的痕——这已是今夜第三次重写《排遍》的第三叠。
天宝年间的教坊新声正盛行"大曲"体例,而《排遍》作为唐大曲中序部分的重要段落,通常需依严格的宫商韵律填写。史载玄宗尤爱第三叠的转折之妙,常命乐工将"排遍第三"单独演奏。诗人奉命创作时,正值李林甫把持朝政的黑暗时期,《明皇杂录》中"谏官闭口,拾遗补阙成虚设"的记载,恰似"君门常不见"的注脚。
案头那盏西域进贡的银釭灯,照着诗人袖口未干的泪痕。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曾提及此类宫怨题材的创作秘诀:"拟把深宫怨,写作世人悲"。诗人将自身谏路断绝的郁结,化入代言的弃妇形象中——烛泪与玉箸(zhù)泪交织的意象,暗合《教坊记》所载"夜久星沉"的梨园旧例。当更漏声催动晨光初现,最后落笔的"无处谢前恩"五字,既是宫嫔对君王的绝望告白,亦成为开元盛世最后一批谏臣集体的精神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