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排遍第三

2025年07月05日

坐对银釭晓,停留玉箸痕。君门常不见,无处谢前恩。

佚名

译文

坐对银釭晓
独坐灯前直到天明
停留玉箸痕
泪痕停留在玉筷上
君门常不见
宫门遥远总难相见
无处谢前恩
无处报答往日的恩情

词语注释

银釭(yín gāng):银制的灯盏
玉箸(yù zhù):玉制的筷子,诗中比喻泪痕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排遍第三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的长安宫阙,鎏金兽炉吐纳着最后一缕青烟,那位曾以《长门怨》名动京华的诗人,又一次独坐西窗。银釭(gāng)烛影摇曳间,他指尖的玉管笔悬而未落,墨迹在薛涛笺上洇开深浅不一的痕——这已是今夜第三次重写《排遍》的第三叠。

天宝年间的教坊新声正盛行"大曲"体例,而《排遍》作为唐大曲中序部分的重要段落,通常需依严格的宫商韵律填写。史载玄宗尤爱第三叠的转折之妙,常命乐工将"排遍第三"单独演奏。诗人奉命创作时,正值李林甫把持朝政的黑暗时期,《明皇杂录》中"谏官闭口,拾遗补阙成虚设"的记载,恰似"君门常不见"的注脚。

案头那盏西域进贡的银釭灯,照着诗人袖口未干的泪痕。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曾提及此类宫怨题材的创作秘诀:"拟把深宫怨,写作世人悲"。诗人将自身谏路断绝的郁结,化入代言的弃妇形象中——烛泪与玉箸(zhù)泪交织的意象,暗合《教坊记》所载"夜久星沉"的梨园旧例。当更漏声催动晨光初现,最后落笔的"无处谢前恩"五字,既是宫嫔对君王的绝望告白,亦成为开元盛世最后一批谏臣集体的精神谶语。

赏析

暮色渐褪,银釭微明,诗人独坐灯前,指尖轻抚玉箸遗留的泪痕。这一瞬的凝滞,被定格成永恒的画面——灯芯燃烧的细响与泪痕的凉意交织,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矛盾空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言:"唐人绝句以意象取胜者,往往于细微处见苍茫",此诗正是以"银釭""玉箸"的精致意象,承载着浩渺的怅惘。

"君门常不见"五字如重锤击磬,将前句的私密哀愁骤然推向壮阔的时空维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咫尺天涯之叹,非独言宫阙之远,实乃命运之隔"。诗人以物理距离写心理鸿沟,那扇永远看不见的宫门,既是权力中心的象征,也是人生际遇的隐喻。灯火可亲而君门难近,这种反差令前句的温柔追忆陡然转为尖锐的痛楚。

末句"无处谢前恩"以退为进,表面是谦卑的遗憾,内里却奔涌着未被赏识的不甘。宋代《乐府诗集》的编纂者郭茂倩指出:"唐世杂曲多托闺怨以抒士情",诗中"谢恩"之语看似恭顺,实则是士人用最典雅的语言诉说最深的失落。那无处安放的感恩,最终化作玉箸上干涸的痕迹,在晨光中闪着细碎的光。

全诗二十字如二十枚玉珠,以"晓"字起笔写时间流动,以"恩"字收束写情感凝固。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悲慨"一品所谓"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在此化作灯下无言的静坐。诗人用乐府旧题写新愁,让宫廷杂曲承载士人情怀,这种艺术转化正是盛唐诗歌"即小见大"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作:"五言绝调,字字孤寂。'停留玉箸痕'一句,泪凝如珠玉坠而不散,写尽宫怨之深。后二句尤见匠心,'君门'虚指九重,'无处'实写绝望,恩断义绝处,正得《长门》余韵。"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王涯此作,以银釭晓色衬长夜无眠,玉箸泪痕喻恩情中断。二十字中藏转折——'常不见'是久隔,'谢前恩'是追忆,愈婉转愈见凄怆,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也。"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续编》叹:"通篇不着怨字,而孤臣孽子之思溢于楮墨。唐人宫怨诗多矣,此独以'银釭晓'对'玉箸痕',光影相射,时空交叠,真化工之笔。"

末句"无处谢前恩"尤见沉痛,恰如清人黄生《唐诗摘钞》所析:"'谢'字妙绝,非不欲谢,实不能谢,亦无处可谢。五字三层意,抵得《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