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三

2025年07月05日

王孙别上绿珠轮,不羡名公乐此身。
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佚名

译文

王孙别上绿珠轮
贵族公子登上华美的车驾离去
不羡名公乐此身
并不羡慕那些显赫人物,只求自己身心愉悦
户外碧潭春洗马
门外碧绿的潭水边,春日里为马匹洗浴
楼前红烛夜迎人
楼前点着红烛,夜晚迎接宾客

词语注释

王孙:贵族子弟。
绿珠轮:装饰华丽的车驾。珠轮指镶有珍珠的车轮,形容车驾华美。
名公:有名望的显贵人物。
洗马:古代指为马洗浴,也指官职名,此处取字面意思。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三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清音

此曲辞当属盛唐教坊名曲《水调》的第三叠,据《乐府诗集》载,《水调》本隋炀帝开汴河时所作,至唐时演为大型套曲。玄宗朝教坊使崔令钦《教坊记》中已录此调,可见其流传之盛。诗人择此曲牌填词,正是撷取了大唐最富丽雍容的音乐载体。

王孙游宴的浮世绘

"王孙别上绿珠轮"句,折射出天宝年间贵族冶游的风尚。考《开元天宝遗事》,长安贵戚"每春时游宴,以锦障泥载歌妓,谓之'绿珠轮'"。诗人以冷眼观此奢靡,暗合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讽喻笔法。

虚实相生的艺术建构

"户外碧潭春洗马"暗用《世说新语》支遁放鹤典故,将贵族洗马的寻常场景点化为超逸意象。而"楼前红烛夜迎人"则化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的绮丽,在时空叠印中构成盛唐特有的华美与苍凉。

曲终奏雅的文人风骨

结句"不羡名公乐此身"显露出诗人的精神取向。参照《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时"王公贵人备极奢侈",此语实为对权贵的疏离。这种在繁华中保持清醒的姿态,恰是盛唐文人"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的典型写照。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三》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世外高人的超逸之姿,通过两组极具张力的画面对比,构建出"不慕荣华"的精神境界。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得陶渊明遗韵",正点明了其淡泊名利的核心品格。

首句"王孙别上绿珠轮"以贵族车驾的华美意象开篇,"绿珠轮"典出《晋书》石崇典故,暗喻奢靡生活。而"不羡名公乐此身"陡然转折,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句"七字道尽隐者风骨",用否定句式强化了主人公对世俗价值的疏离。这种"乐此身"的逍遥,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脉相承。

三四句工笔描绘隐士生活的诗意场景:"户外碧潭春洗马"中,"碧潭"与"春"的搭配令画面清新生动,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暗用《庄子·秋水》"濠梁观鱼"的典故,将洗马寻常事升华为体悟天道的禅意。而"楼前红烛夜迎人"的暖色调描写,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解读为"以红尘温暖反衬隐者澄明",烛光人影的温馨与首句珠轮华辇形成微妙对照。

全诗最妙处在意象的阴阳相济。正如学者袁行霈所言:"'碧潭'对'红烛',冷色与暖色相激;'洗马'对'迎人',动态与静态相生。"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完美诠释了诗人"身处尘世而心游物外"的生命情调。结句未直接抒情,却通过马匹的闲适与烛光的安宁,让超然物外的喜悦自然流淌,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作:
    "『户外碧潭』一联,天然画境。杜牧之『银烛秋光』之绮丽,王摩诘『清泉石上』之幽澹,兼而得之。末句『红烛迎人』四字,直摄盛唐气象。"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王孙乐事,偏以『不羡』二字翻出新意。后联对仗如明珠走盘——『洗马』之清逸与『迎人』之秾丽相激,恰似李龟年檀板声中忽闻铁笛,迥异寻常宴游之作。"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
    "『春洗马』三字最耐寻味:碧潭映影,马蹄踏波,恍见晴光潋滟中王孙振策。较之『夜迎人』的华艳,一洗一迎,一动一静,真如吴道子写衣袂,曹霸画骅骝,各极其态。"

  4. **日本·森槐南《唐诗选评释》**叹曰:
    "此诗呼吸间俱带《楚辞》芳泽。『绿珠轮』用典如盐着水,『不羡名公』句更见魏晋风骨,较之白乐天『世间富贵应无分』句,尤显孤标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