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渭水北岸,烟波澹荡,垂柳依依。一队车马缓缓行于古道,轮声辚辚惊起沙洲白鹭。这是《诗经·秦风》中《渭阳》一诗诞生的场景,也是秦康公送别晋文公重耳时,历史在竹简上刻下的温柔印记。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兵护送下返晋即位。当年那个在骊姬之乱中庇护过他的姐姐穆姬,此刻已化作渭水畔的一抔黄土。当重耳作为晋国使臣再度踏足秦国时,史书里"甥舅执手相泣"的记载,恰似渭水拍岸的呜咽。康公以储君身份亲送至渭河北岸——周礼中"送君终须别"的界碑,将母亲临终时摩挲过的路车与佩玉赠予舅父,青铜车辕折射的阳光与玉佩叮当,俱化作"悠悠我思"的具象。
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道破:"车马所以代步,玉佩所以明德"。这看似寻常的赠别之礼,实则是周代宗法社会甥舅情谊的礼乐注脚。春秋笔法在此处忽然温柔,让金戈铁马的秦地风中,飘起一缕琼瑰相击的清音。太史公在《史记·秦本纪》中特笔记述此事,或许正是感动于权力博弈中难得一见的赤子之情——那乘黄路车载不动的,是跨越政治联盟的人伦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