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展敬

2025年07月05日

霞庄列宝卫,云集动和声。金卮荐绮席,玉币委芳庭。
因心罄丹款,先己励苍生。所冀延明福,于兹享至诚。

佚名

译文

霞庄列宝卫
霞光铺满庄严的殿堂,珍宝般的侍卫整齐排列
云集动和声
众人如云汇聚,和乐之声悠扬响起
金卮荐绮席
金杯美酒敬献于华美的席间
玉币委芳庭
玉器与丝帛供奉在芬芳的庭院
因心罄丹款
发自内心的赤诚倾尽无余
先己励苍生
以身作则来勉励天下百姓
所冀延明福
只愿能延续这光明福祉
于兹享至诚
在此刻献上最虔诚的祭享

词语注释

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
绮(qǐ):华丽精美的丝织品
罄(qìng):尽,用尽
丹款:赤诚的心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展敬创作背景

暮春的桑叶泛着油绿光泽,长安城东郊的先蚕坛上,女官们正以鸾步丈量着祭祀的方位。贞观年间的春风拂过《享先蚕乐章》的编钟,这首《展敬》便诞生于唐代礼乐文明最璀璨的时节。

一、周礼遗韵的唐代转生
《周礼·天官》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古老传统,在唐代被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太常寺乐工参照《贞观礼》重制先蚕礼乐时,将上古祭祀嫘祖的肃穆仪轨,转化为"霞庄列宝卫,云集动和声"的盛唐气象。金线绣制的黼黻在祭坛上闪烁,恰如诗中"金卮荐绮席"的华美场景,实为《开元礼》"皇后亲享先蚕仪"的文学注脚。

二、武德年间的礼乐重建
高祖李渊初定天下时,"命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旧唐书·音乐志》)。至贞观十四年,长孙皇后行亲蚕礼的典礼流程臻于完善,《展敬》中"玉币委芳庭"的描写,正对应《通典》所载"奠玉帛于神座前"的仪节。诗人用"因心罄丹款"的虔诚笔触,暗合《唐会要》"先蚕坛高三尺,四面皆有陛"的建制深意。

三、女德教化的乐章投射
"先己励苍生"五字藏着长孙皇后《女则》的训诫回响。唐代将先蚕礼纳入中宫职责,《新唐书·礼乐志》载"岁以季春吉巳享先蚕",这首乐章实为对《礼记·月令》"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的礼制升华。当笙箫奏响"所冀延明福"的尾韵时,大明宫含元殿的檐铃正与先蚕坛的祝祷声声相应。

在鎏金铜蚕与霓裳羽衣交织的时代,《展敬》用"于兹享至诚"的结句,为后世凝固了唐代礼乐文明中最为柔美的一页。那些委于芳庭的玉币,终究化作了《全唐诗》里永不褪色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祭祀先蚕神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唐人"敬天法祖"的虔诚信仰与"以礼化民"的治国理念。

意象构建如彩绘长卷
"霞庄列宝卫"开篇即以云霞为幕、宝卫成列的视觉奇观奠定神圣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句"将祭祀场所升华为天人交汇的圣域"。"金卮""玉币""绮席""芳庭"等意象群,被《唐代礼乐诗研究》称为"物质性意象的精神转化",这些贵重祭器在仪式中褪去世俗价值,成为沟通人神的灵媒。尤其"云集动和声"五字,既实写乐官队列如云,又虚指天籁应和,形成《中国诗歌美学》所称的"三维通感空间"。

情感流淌似静水深潭
"因心罄丹款"句以"丹"色喻赤诚,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此为"唐代祭祀诗特有情感符号",将个体虔诚升华为集体信仰。后句"先己励苍生"彰显儒家"克己复礼"思想,钱志熙在《唐诗体派论》中盛赞此语"体现统治者通过自我约束实现教化的政治伦理"。尾联"明福""至诚"的呼应,被《全唐鉴赏》解读为"从宗教祈愿到道德自励的情感升华轨迹"。

礼乐精神的文化密码
诗中暗含"礼—物—心"三重结构:外在礼器(金卮玉币)指向仪式规范,中层物象(云霞芳庭)构建神圣空间,内核丹款至诚则回归人性本真。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认为,这种结构"完美实践了《礼记》'祭如在'的理想境界"。而"励苍生"的突然转调,揭示出唐代国家祭祀"既通神明,又施教化"的双重功能,恰如霍松林先生所言:"一盏祭酒里,晃动着整个儒教中国的倒影。"

点评

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展敬》赏析

诗词原文:

霞庄列宝卫,云集动和声。金卮荐绮席,玉币委芳庭。
因心罄丹款,先己励苍生。所冀延明福,于兹享至诚。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典丽中自存肃穆,'玉币委庭'句尤见古雅。后四字转出祈民本怀,方是圣朝祭祀正格。"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
    "『霞庄』二句,以云霞为仪仗,化虚为实,得《楚辞》瑰奇之法;『金卮』『玉币』之对,复承汉赋遗响,而气象更见宏阔。"

  3. 近代学者龙榆生在《唐宋乐府研究》中特别指出:
    "『因心罄丹款』五字,将祭祀者的虔诚剖白得淋漓尽致。先蚕礼本为劝课农桑,诗人以『先己励苍生』点破礼乐教化真谛,非徒事虚文者所能道。"

艺术特色:
诗中"霞庄""云集"以天象喻礼器,庄重中见灵动;"金卮玉币"的华美物象与"丹款至诚"的精神内核相映,恰如清人纪昀所言:"器物之辉光,皆心香之外现也"。末句"延明福"三字,暗合《诗经》"永言配命"之意,使祭祀主题升华至政教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