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成舞

2025年07月05日

周称王季,晋美帝文。明明盛德,穆穆齐芬。
藏用四履,屈道三分。铿锵钟石,载纪鸿勋。

佚名

译文

周称王季,晋美帝文
周朝称颂王季的功绩,晋国赞美文帝的德行。
明明盛德,穆穆齐芬
光辉显赫的盛大美德,庄严肃穆的芬芳齐名。
藏用四履,屈道三分
深藏功业于四方,谦逊之道三分天下。
铿锵钟石,载纪鸿勋
钟磬铿锵之声,记载着伟大的功勋。

词语注释

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历。
帝文:指晋文帝司马昭。
明明:显赫、光辉。
穆穆:庄严肃穆。
齐芬:齐名芬芳,指德行美好。
四履:四方疆域。
屈道:谦逊之道。
铿锵(kēng qiāng):形容钟磬声音响亮。
鸿勋:伟大的功勋。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成舞创作背景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敕令魏徵、褚亮等文臣创制《享太庙乐章》,以恢弘雅乐彰显李唐王朝的"文德武功"。《大成舞》作为其中篇章,以周文王、晋武帝为喻,将庙堂钟磬化作历史回响。

礼乐重构中的政治隐喻
"周称王季,晋美帝文"双关周晋两代圣王,实则以古颂今。贞观七年(633年)太庙祭祀制度改革,此乐章配合新定"七庙制",通过"铿锵钟石"的仪式展演,构建李唐承袭周礼的政治正统性。

骈俪文风下的盛德叙事
"明明盛德,穆穆齐芬"采用《诗经》体例,四言句式如宗庙列簋般庄重。褚亮等借鉴汉《安世房中歌》的祭祀传统,以"藏用四履"喻天子德行广被,"屈道三分"暗含贞观君臣"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

金石之声里的历史记忆
末句"载纪鸿勋"呼应《尚书》"舞干羽于两阶"的典故。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此章演奏时"文舞六十四人,执羽籥,冠进贤冠",通过视觉化的"鸿勋"演绎,将祭祀乐舞升华为王朝历史的史诗铭刻。

赏析

这首《大成舞》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宗庙祭祀的庄重气象,通过密集的典故与金石之声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德—礼乐—功勋"三位一体的颂赞体系。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郊庙乐章往往以'德'为精神内核,以'乐'为仪式载体,此篇'明明盛德,穆穆齐芬'八字,正得中和之美"。

前联"周称王季,晋美帝文"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将周晋两代的先祖德业并置。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称赏这种"以史证礼"的写法:"王季之仁与帝尧之文,俱化作钟磬间的韵律,此乃庙堂文学特有的时空折叠术"。四字句的连续铺排形成肃穆的节奏感,"明明"与"穆穆"的叠词运用,恰如《毛诗正义》所云"重言以彰其德",使先祖的光辉形象在反复咏叹中获得神圣性。

"藏用四履"典出《周易》"藏器于身",喻帝王德行的内敛与践行;"屈道三分"化用《论语》"三分天下有其二",暗含以柔克刚的治世智慧。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此联:"将《易》之玄理与《论》之人道熔铸为祭祀话语,可见初唐雅乐'以儒入礼'的典型特征"。动词"藏"与"屈"的精心锤炼,赋予抽象道德以动态美感。

尾联"铿锵钟石,载纪鸿勋"将听觉意象推向高潮。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强调:"'钟石'不仅是实写乐器,更是《礼记》'金石以动之'的礼制符号"。金属与玉磬的和鸣,既是对"鸿勋"的物质性铭刻,也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境界。这种"声—功—德"的递进结构,被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推为"庙堂文学意象组合的典范"。

全篇在四十字中完成从历史叙事到礼仪展演再到精神升华的三重跨越,钱志熙在《中国诗歌通史》中总结其艺术特质:"用《雅》《颂》之体而行唐诗之气,在严整的四言框架中暗藏平仄流转,可谓'以律入古'的先声"。这种介于古朴与流丽之间的独特文风,正是初唐雅乐歌辞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四言典重,自《雅》《颂》血脉中来。'穆穆齐芬'一句,尤见庙堂气象,金石之声隐然在耳。"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其章法:
    "以周晋比德开篇,立象高远;中二联用'藏用''屈道'对仗,化典故为浑融;末句'铿锵钟石'不独摹声,更见礼乐精神贯注全篇。"

  3.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云:
    "『明明盛德』二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郊庙诗中罕见此等渊雅。屈道三分之喻,尤得《春秋》微而显之旨。"

  4.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指出:
    "『载纪鸿勋』结得凝重,将时间性的钟磬声转化为空间性的历史丰碑,此正唐人继承《诗经》'颂'体而能出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