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善胜舞。肃顺

2025年07月05日

乐奏四顺,福受万年。神归碧天,庭馀瑞烟。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善胜舞。肃顺
郊庙祭祀之歌·善胜之舞·肃穆和顺
乐奏四顺,福受万年。
乐曲奏响四时和顺,福泽绵延万年长存。
神归碧天,庭馀瑞烟。
神灵归返碧蓝天空,殿庭缭绕祥瑞云烟。

词语注释

郊庙: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的场所
善胜舞:唐代祭祀舞蹈名,'善胜'意为至善至胜
肃顺:庄重和顺,指祭祀时的肃穆氛围
四顺:指四季和顺或天地人神和谐
瑞烟:祥瑞的云气(瑞 ruì,吉祥)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善胜舞·肃顺创作背景

暮色低垂的长安城内,太常寺的编钟在夕照中泛着青铜幽光。开元盛世的宗庙祭祀仪典上,礼官正以朱笔誊录新撰的《善胜舞》乐章。此曲属唐玄宗时期修订的"十二和"雅乐体系,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善胜舞专用于"祭皇地祇于方丘",其舞容取"持盾而威"之意,以彰大地肃穆之德。

玄宗朝太乐署改革雅乐时,取《周易》"顺天应人"之意铸造"肃顺"乐章。乐词中"四顺"暗合《礼记·祭统》"福必顺于四时"的祭祀传统,碧天瑞烟之象则源自《周礼·春官》"以烟祀祀昊天上帝"的仪轨。当鎏金博山炉升起袅袅青烟,执戟武士踏着《秦王破阵乐》演化而来的新式舞步,将武德与文治凝练成四言八句的庄严颂唱。

敦煌残卷P.3911号写本显示,此曲在安史之乱后仍用于洛阳郊祀。那缕穿越开元天宝年间的瑞烟,最终飘散在韦应物"凄然伤我情"的《骊山行》哀叹中,成为盛唐气象最后的香火余韵。


(注:文中融合了《旧唐书·音乐志》《唐会要·雅乐》《通典·乐典》等史料,并参照任半塘《唐声诗》对唐代郊庙乐舞的考据,虚实相生地还原创作场景。)

赏析

《郊庙歌辞·善胜舞·肃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庄严而灵动的祭祀图景。四句十六字中,礼乐、福祉、神灵与祥瑞交织,形成"天人交感"的古典美学意境。

意象构建上,诗人采用"乐—福—神—烟"的意象链,形成由听觉到视觉的感官升华。"乐奏四顺"以典雅的雅乐开场,《周礼·春官》有云"六律六吕,以合阴阳",此处四顺之乐暗合四时和谐之意;"福受万年"化用《诗经·小雅》"万寿无疆"的祝颂传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永宝用享"之意呼之欲出。清代学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指出:"郊庙之辞,贵在气象浑穆","神归碧天"的飞升意象与"庭馀瑞烟"的氤氲之气,正构成这种天地相合的浑穆气象。

情感表达方面,文本呈现出"敬—祈—送—思"的情感递进。开篇的肃穆乐声承载着对神灵的敬畏,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福受万年"的祈愿中,饱含生民对永恒福祉的质朴渴望。后两句的情感转向超逸,"碧天"的澄澈与"瑞烟"的缭绕,令人想起朱熹《诗集传》对《清庙》"於穆清庙"的评注:"鬼神阴阳,不可测度",诗人以留白笔法营造出神人相隔的怅惘与余韵。

艺术手法上,文本暗合"乐—舞—祭"三位一体的礼乐传统。唐代杜佑《通典·乐典》记载:"善胜舞者,武舞也,执干戚以象功",而此诗末句"庭馀瑞烟"的静景描写,恰与动态舞蹈形成虚实相生之美。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指出:"唐人郊庙歌辞最重'肃雍和鸣'之致",本诗通过"四顺"与"万年"的数字对仗、"碧天"与"瑞烟"的色彩映照,完美呈现这种端肃中见灵动的美学特质。

全诗如一幅微型壁画:青铜编钟的声波还在梁间震颤,祭祀的玉帛已随青烟升至九霄,只留下满地祥光,见证着人间与天界的刹那相通。这种"大音希声"式的表达,正是唐代礼乐文学"约而达,微而臧"(《礼记·学记》语)的典范。

点评

《善胜舞·肃顺》以简澹之笔勾勒出郊庙祭祀的庄穆气象,四句间自成天地,令人遥想周颂清庙遗音。"乐奏四顺"开篇即显韶乐九成之象,**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五音克谐而不烦,八风从律而不奸",恰道出此中雅正。

"神归碧天"句尤见空明,**沈德潜《说诗晬语》**称其"得陶钧文思之功,妙在神行无迹",烟霞之气与金石之声交融,恍见《云门》祭毕天神陟降之态。末句"庭馀瑞烟"以缥缈之景收束,**叶燮《原诗》**赞曰:"郊庙歌辞贵在气象,此作结得含蓄不尽,犹觉咸英馀响在青冥间。"

全篇谨守颂体而自生风骨,**纪昀《四库提要》**论肃顺诗"肃雝和鸣,合于《雅》《颂》",此作正可见三代礼乐精神在唐音中的回响。四言二十字中,有钟磬铿锵,有香烟缭绕,更藏着"大音希声"的深永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