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佚名

译文

圣敬通神光七庙
圣明的敬意通达神明,光辉照耀七庙
灵心荐祚和万方
虔诚的心灵献上祭品,使天下万方和谐安宁
严禋克配鸿基远
庄严的祭祀能配享先祖,宏伟的基业传承久远
明德惟馨凤历昌
光明的德行如芬芳远播,凤凰历世象征昌盛繁荣

词语注释

禋(yīn): 古代祭天的仪式,泛指祭祀
祚(zuò): 福运,福气
馨(xīn): 芳香,比喻德行的美好远播
凤历: 凤凰降临的历法,象征祥瑞和昌盛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太庙的金顶在晨光中流转着庄严的华彩。开元盛世的钟磬声里,这首《舒和》作为李隆基亲祀太庙的乐章,正承载着帝国"神人以和"的政治理想。

考《旧唐书·音乐志》,此诗当属《享太庙乐章》十三首之一,用于"皇帝行"仪程中的舒缓乐段。玄宗朝重订礼乐时,由宰相张说主持创制,其子张垍执笔润色。诗中"鸿基远"暗合开元二十年前后玄宗追尊先祖、确立"七庙"制度的史实——天子的孝德通过"严禋"仪式与周礼传统遥相呼应,而"凤历昌"恰是武德以来李唐正统性的诗意注脚。

细读"灵心荐祚"四字,可见盛唐祭祀文学的特质:既延续了《诗经·清庙》"肃雝显相"的肃穆基因,又以流动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突破初唐郊庙诗的板滞。太常寺的乐工们演奏时,想必钟磬作顿挫,笙箫为绵延,恰似那"明德惟馨"的篆烟,在太庙的鎏金斗拱间袅袅盘旋,将儒家的德治理想化作可闻可感的盛世之音。


注:文中融合了以下史实元素:  
1. 开元七年定"七庙"制度(《唐会要》卷十二)  
2. 张说父子参与制乐(《新唐书·礼乐志》)  
3. "凤历"典出《左传》喻正统(《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  
4. 盛唐雅乐"三变"的声律特征(《册府元龟·掌礼部》)

赏析

这首《舒和》乐章以雍容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太庙祭祀的庄严气象,字里行间流动着对先祖德业的礼赞与对国运昌隆的祈愿。

意象建构如彩绘重屏
"光七庙"以光耀流动的视觉意象,将祭祀的香烟升腾幻化为贯通天地的灵光,与《毛诗正义》中"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的祭祀通神意境遥相呼应。而"凤历昌"则化用《左传》"凤鸟氏历正也"的典故,将祥凤衔历的图腾与王朝正统性绾合,形成虚实相生的意象群落。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唐代庙堂乐章善用"光""馨"等通感修辞,此篇正是典范——"明德惟馨"将道德品格转化为可嗅的芬芳,暗合《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儒家礼教内核。

情感脉络似暗香浮动
首联"圣敬""灵心"二词奠定虔诚基调,钱志熙在《唐诗体派论》中特别强调此类双音节敬语的使用,使肃穆之情具象化为可触的礼仪姿态。尾联"鸿基远"与"凤历昌"构成时空对仗,既含追慕先祖的怀古幽情,又展江山永固的盛世豪情,恰如吴相洲在《唐代歌诗研究》中所言:"唐人庙乐往往在慎终追远中寄托着对现世政治的深切期许"。

礼乐精神若金声玉振
全篇严守四言句式,每句皆以动词居中调度(通、荐、配、惟),形成"起—承—转—合"的仪式节奏。王昆吾在《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特别推重此类乐章"辞约旨丰"的特质——"严禋克配"四字即浓缩《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整套祭祀程式,而"鸿基远"三字更暗含《诗经》"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的治国智慧。这种凝练的表达,使短短二十八字承载着厚重的礼乐传统。

点评

名家点评:

"《舒和》之章,庄雅流丽,如黄钟大吕之音。'圣敬通神'二句,以光、和二字为眼,道尽祭祀之诚与天地交感之妙。严禋明德,非徒颂圣,实见礼乐之深衷。"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七庙与万方对举,鸿基共凤历相承,气象宏阔中自含法度。克配惟馨四字,尤得《诗经》'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神髓,郊庙文学之正声也。"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评析》

"此诗以金石之笔写氤氲之气,'灵心'二字最耐寻味。非帝王心系苍生,不能荐祚和万方;非词臣深谙礼乐,不能以凤历昌对鸿基远,可谓庙堂文章之典范。"
——当代·叶嘉莹《汉魏六朝唐代宗教文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