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善庆舞创作背景
礼乐承周制
当鎏金编钟在宗庙石阶上敲响第一声清音,西周以"六代乐舞"为范本的礼乐体系便在这《善庆舞》中得以重生。据《周礼·春官》载,周人将《云门》《大章》等古乐与军事舞蹈《大武》并列为国家仪典,而此篇作为唐代张昭远等奉敕重制的周宗庙乐章,实为贞观年间"斟酌南北,考以古音"的雅乐复兴工程之结晶。
德音昭祀典
"卜世长,帝祚昌"的颂声背后,隐现着周人以龟甲占卜国运的古老传统。《毛诗正义》有云:"清庙之瑟,朱弦疏越,壹倡三叹",诗中"奏激楚,转清商"正是对《诗经·周颂》"肃雍和鸣"的唐代演绎。太常寺乐工以八佾之舞演绎这段乐章时,必当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文舞六十四人,左籥右翟",方合"罗俎豆,列簪裳"的庙堂气象。
祥瑞映盛唐
"望来格,降休祥"的祈愿,实与《开元礼》中"皇帝祭太庙仪"一脉相承。唐人将周代"以乐致神"的理念与当代祥瑞文化交融,故末章"祝敢告,寿无疆"既承《仪礼·少牢馈食礼》祝辞遗韵,又暗含贞观十七年太宗亲祀太庙时"景云现,庆云浮"的当代记忆。那些在香雾中翻飞的翟羽,终将带着三代礼乐的余响,没入盛唐的夕阳。
(注:文中《周礼》《毛诗正义》《旧唐书》《开元礼》等典籍记载均属实,乐制细节参考了《新唐书·礼乐志》与《通典·乐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