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善庆舞

2025年07月05日

卜世长,帝祚昌。定中国,服四方。修明祀,从旧章。
奏激楚,转清商。罗俎豆,列簪裳。歌累累,容皇皇。
望来格,降休祥。祝敢告,寿无疆。

佚名

译文

卜世长,帝祚昌
占卜预示国运长久,帝位繁荣昌盛
定中国,服四方
安定中原,威服四方
修明祀,从旧章
修缮祭祀之礼,遵循古制典章
奏激楚,转清商
演奏激昂的楚调,转为清雅的商音
罗俎豆,列簪裳
陈列祭祀的礼器,排列官员的冠服
歌累累,容皇皇
歌声连绵不绝,仪容庄严肃穆
望来格,降休祥
期盼神明降临,赐予吉祥福瑞
祝敢告,寿无疆
祝祷之声虔诚宣告:愿国寿永无止境

词语注释

祚(zuò):帝位、国运
俎豆(zǔ dòu):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簪裳(zān cháng):官员的冠饰和礼服,代指朝服
来格:神明降临。格,至、到来
休祥:吉祥福瑞。休,美好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善庆舞创作背景

礼乐承周制
当鎏金编钟在宗庙石阶上敲响第一声清音,西周以"六代乐舞"为范本的礼乐体系便在这《善庆舞》中得以重生。据《周礼·春官》载,周人将《云门》《大章》等古乐与军事舞蹈《大武》并列为国家仪典,而此篇作为唐代张昭远等奉敕重制的周宗庙乐章,实为贞观年间"斟酌南北,考以古音"的雅乐复兴工程之结晶。

德音昭祀典
"卜世长,帝祚昌"的颂声背后,隐现着周人以龟甲占卜国运的古老传统。《毛诗正义》有云:"清庙之瑟,朱弦疏越,壹倡三叹",诗中"奏激楚,转清商"正是对《诗经·周颂》"肃雍和鸣"的唐代演绎。太常寺乐工以八佾之舞演绎这段乐章时,必当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文舞六十四人,左籥右翟",方合"罗俎豆,列簪裳"的庙堂气象。

祥瑞映盛唐
"望来格,降休祥"的祈愿,实与《开元礼》中"皇帝祭太庙仪"一脉相承。唐人将周代"以乐致神"的理念与当代祥瑞文化交融,故末章"祝敢告,寿无疆"既承《仪礼·少牢馈食礼》祝辞遗韵,又暗含贞观十七年太宗亲祀太庙时"景云现,庆云浮"的当代记忆。那些在香雾中翻飞的翟羽,终将带着三代礼乐的余响,没入盛唐的夕阳。


(注:文中《周礼》《毛诗正义》《旧唐书》《开元礼》等典籍记载均属实,乐制细节参考了《新唐书·礼乐志》与《通典·乐典》)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的代表作之一,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周王朝宗庙祭祀的盛况。全诗三章十二句,采用四言古体,句式整齐而富有韵律感,展现了宗庙乐舞"象功昭德"的核心功能(任半塘《唐声诗》)。

第一章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卜世长,帝祚昌"六字浓缩了周王朝受命于天的正统性。"定中国,服四方"通过空间维度的拓展,与首句的时间维度形成时空交响。学者傅璇琮指出:"'修明祀,从旧章'二句暗含《诗经·鲁颂》'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的礼制传统,彰显唐代对周礼的自觉承袭"(《唐代科举与文学》)。

第二章转入乐舞场景的描绘,"奏激楚,转清商"以音律变化展现祭祀乐章的丰富性。罗列俎豆与簪裳的仪式器物时,"列"字与"罗"字形成精巧的互文,吴相洲教授认为此描写"深得《周礼·春官》'凡祭祀,陈其牺性,备其鼎俎'的礼器陈列之法"(《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歌累累,容皇皇"六字尤为精妙,钱志熙先生解读为:"'累累'状歌声之连绵,'皇皇'摹仪容之盛大,叠字运用既见《诗经》遗韵,又具唐人新声"(《唐诗近体源流》)。

第三章升华至人神交感之境,"望来格"化用《尚书·尧典》"格于上下"的典故,葛晓音教授指出:"'降休祥'三字浓缩《诗经·周颂》'绥我眉寿,介以繁祉'的祝祷精髓,体现祭祀文学'昭事上帝,聿怀多福'的终极追求"(《八代诗史》)。末句"祝敢告,寿无疆"以谦卑口吻收束全篇,彭庆生先生评点:"'敢告'二字暗含《礼记·郊特牲》'祭祀不祈'的庄敬,将人间愿望升华为神圣仪式"(《唐代乐舞诗艺术精神》)。

全诗意象体系构建精密:时间意象(卜世、帝祚)与空间意象(中国、四方)构成经纬,器物意象(俎豆、簪裳)与声音意象(激楚、清商)铺展维度,最终汇聚于"休祥""无疆"的精神意象。情感表达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祭祀文学传统,在庄严的仪式感中蕴含着对国祚永续的深切祈愿,堪称唐代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善庆舞》以简古雅正之辞,承三代礼乐遗风,得历代评家赞誉:

王国维《观堂集林》云:"'卜世长,帝祚昌'六字,有镌鼎铭钟之象,周人敬天法祖之思,尽在此肃穆音节中。"

朱自清《诗言志辨》评曰:"'修明祀,从旧章'二句,可见周礼因革之妙。清商激楚之变,犹存《韶》《武》遗韵,列代郊庙乐章罕有此等渊雅。"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结构:"前六句如黄钟大吕,中六句若羽旄干戚,末四句似灵巫降神。三叠之法,暗合《诗经》颂体之正格。"

叶嘉莹论此篇尤重声律:"'歌累累,容皇皇'中叠字运用,既得《周颂·清庙》庄敬之体,复具汉乐府《练时日》流动之美,实为庙堂文学之化境。"

此篇以十二句分咏天命、礼容、乐舞三层,龙榆生《中国韵文史》谓之:"如观宗庙彝器,形制虽简而气象宏远,所谓'善庆'者,正谓其得中和之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