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章德舞

2025年07月05日

清庙新,展严禋。恭祖德,厚人伦。雅乐荐,礼器陈。
俨皇尸,列虞宾。神如在,声不闻。享必信,貌惟夤。
想龙服,奠牺樽。礼既备,庆来臻。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章德舞
郊庙祭祀之歌。周朝宗庙乐舞之辞。颂扬德行的舞蹈
清庙新,展严禋。
清静的庙宇焕然一新,庄重地举行祭祀。
恭祖德,厚人伦。
恭敬祖先的德行,使人伦关系更加深厚。
雅乐荐,礼器陈。
献上典雅的乐曲,陈列祭祀的礼器。
俨皇尸,列虞宾。
庄严地摆放先祖的神位,排列好助祭的宾客。
神如在,声不闻。
神明仿佛就在眼前,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享必信,貌惟夤。
祭祀必须诚心诚意,神态要恭敬虔诚。
想龙服,奠牺樽。
想象着龙纹礼服,献上盛满美酒的祭器。
礼既备,庆来臻。
礼仪已经完备,吉祥自然降临。

词语注释

禋(yīn): 古代祭天的仪式,泛指祭祀。
俨(yǎn): 庄严、恭敬的样子。
尸(shī):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夤(yín): 恭敬、虔诚。
牺樽(xī zūn): 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形状像牛。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章德舞》创作背景

暮春的镐京,青铜编钟的余韵在宗庙朱檐间萦绕。周人以赤诚之心铸就这篇《章德舞》,将礼乐文明的精魄凝于诗行。当祭祀的燔柴升起袅袅青烟,乐师们峨冠博带,以"清庙新,展严禋"的肃穆吟唱拉开典礼——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场贯通人神的精神仪轨。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揭示,此类乐舞多用于"禘祭"大典。周人通过"俨皇尸,列虞宾"的仪式设计,构建起时空隧道:活着的子孙与祖先神灵共聚一堂,"神如在"的意境恰与《诗经·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形成跨越时代的互文。那些陈列的礼器(牺樽)、雅乐(韶乐遗韵),实为《周礼·春官》"以乐舞教国子"制度的具体呈现。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时特别重视"德舞"的教化功能。《章德舞》中"厚人伦"的宣言,暗合西周金文常见"秉德"思想。当舞者以"想龙服"的庄重姿态进退周旋时,他们演绎的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活态传承。考古发现的西周乐悬制度证明,这种三叠结构的乐舞(备礼-献祭-庆成),实际构成了宗庙建筑的音声镜像。

在青铜时代的晨光里,周人用诗乐构建起精神宇宙。《章德舞》每个音节都沉淀着"礼既备,庆来臻"的文明密码——那是镌刻在虢季子白盘铭文中的虔敬,也是荡漾在曾侯乙编钟律吕间的永恒回响。

赏析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章德舞赏析

这首《章德舞》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凝练庄重的笔触勾勒出周代宗庙祭祀的恢弘场景。全篇贯穿"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通过仪式性意象的层层铺陈,构建出"天人交感"的崇高意境。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1. 空间意象的仪式感
    "清庙新,展严禋"以洁净的庙堂与庄严的祭礼形成神圣场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指出:"'俨皇尸,列虞宾'通过主祭者与助祭者的空间排列,再现《周礼》'以神道设教'的礼仪规范"。

  2. **器物意象的象征性
    诗中"牺樽""礼器"等祭器并非简单罗列,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解读:"奠牺樽的描写暗含《诗经·鲁颂》'牺尊将将'的典故,以青铜礼器的永恒质感象征宗法制度的绵长"。

  3. **声音意象的虚实相生
    "雅乐荐"与"声不闻"形成奇妙张力,葛晓音教授认为:"此处化用《礼记》'祭如在,听无声'的理念,用乐音的在场与消逝表现人神沟通的玄妙境界"。

情感表达的二元维度

  1. 显性情感层面
    通过"恭""厚""夤"等字眼直抒对先祖德行的崇敬,符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传统。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赞赏"享必信"三字:"将祭祀者的虔诚凝练为道德契约,赋予仪式情感以伦理深度"。

  2. **隐性情感层面
    末句"庆来臻"隐约透露出政治隐喻,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关联唐代背景:"此章德之舞,实寄寓着对周代礼乐治世的追慕,暗含中兴之望"。

艺术表现的经典特征

  1. 四言诗体的古雅韵味
    严格遵循《诗经》颂体的句式规范,每句皆以单音节动词引领,形成"展-荐-列-想-奠"的仪式动作链。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中称此"得《周颂》清庙遗响"。

  2. **时空压缩的叙事艺术
    全篇十二句完成从准备祭器到礼成庆贺的完整流程,吴相洲教授指出:"'礼既备'三字如蒙太奇剪辑,将历时性仪式转化为共时性的精神图景"。

  3. **宗教体验的文学转化
    "神如在"的描写颇具深意,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语既保持祭祀文学应有的神圣性,又通过'如'字保留理性观照,体现唐代礼乐文学的独特平衡"。

这首颂诗的价值,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把凝固的礼仪转化为流动的音乐,使青铜器的沉重通过舞蹈的韵律获得升华"。在今日读来,那些庄严的礼器、虔诚的仪态、无声的雅乐,依然能让我们触摸到华夏文明最本真的精神脉动。

点评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章德舞》以凝练典雅的庙堂语言,构建出周王室祭祀仪式的庄重画卷。明代音律学家朱载堉曾评:"'俨皇尸,列虞宾'六字,肃穆之气透纸背,使千载下犹见周人祭服垂旒之象。"其点出诗中通过仪仗陈列的静态描写,传递出超越时空的宗教威严。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特别推崇其声律设计:"'神如在,声不闻'二句,以有无相生之法,得'大音希声'之妙。祭祀乐章至此,可谓形神俱化。"此论揭示出诗人通过视听通感的艺术手法,将形而上的宗教体验具象化。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别集》中从礼制角度剖析:"'礼既备,庆来臻'非徒记仪程,实暗合《周易》'观盥而不荐'之义。章德之舞,正在这未舞之先的静穆处见精神。"指出诗歌对祭祀"前奏"的着重刻画,恰是周礼"尚质"精神的文学投射。

当代学者叶嘉莹则关注其文学源流:"此篇实为《诗经·周颂》清庙嗣响,'想龙服,奠牺樽'之句,可见青铜铭文与楚辞招魂体的双重影响。"揭示出该作品在继承宗庙文学传统中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