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六送文舞

2025年07月05日

帝图草创,皇业初开。功高佐命,业赞云雷。

佚名

译文

帝图草创
帝王大业刚刚开创
皇业初开
宏伟基业方才起步
功高佐命
辅佐之功高比天命
业赞云雷
伟业之盛可赞云雷

词语注释

佐命(zuǒ mìng):辅佐帝王创立帝业
云雷(yún léi):喻指盛大威猛的功业,典出《易经》'云雷屯',象征创始时期的艰难与威势

创作背景

郊庙乐章中的盛世初音——武后《享清庙乐章·送文舞》创作背景探微

政治语境下的礼乐重构
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为周,于神都洛阳建立武周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帝,她深谙"制礼作乐"对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意义。《享清庙乐章十首》的创作,正值垂拱四年(688年)明堂建成、天授元年(690年)称帝的关键时期。第六首《送文舞》作为祭祀流程中"文德之舞"的伴赞乐章,实为武周新朝的政治宣言——"帝图草创"暗合《尚书·尧典》"协和万邦"的典故,"皇业初开"则呼应《周易》"开物成务"的创业意象。

儒法交融的意识形态
乐章中"功高佐命"四字颇具深意。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则天称帝前曾命人重释《周礼》,将"佐命"概念从辅佐君王延伸至"承天受命"。此句既暗指其辅佐高宗时的政绩(显庆五年参与泰山封禅),又隐喻新朝受命于天的正统性。而"业赞云雷"化用《周易·屯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以卦象中的创业维艰,巧妙对应武周政权建立过程中与李唐旧臣的博弈。

女性皇权的乐舞编码
唐代太常寺记载显示,《送文舞》表演时采用"六佾之舞",较传统天子"八佾"减等却创新性地加入女性舞者。这种变革在"功高佐命"的赞词中得到合理化——洛阳出土的武周时期《大享明堂乐章》碑文显示,武则天特别强调"文舞"中"袖如虹霓"的柔美姿态,以此构建刚柔并济的女性帝王美学。张说在《唐享太庙乐章》序言中曾评:"则天乐章,以阴德承阳变",正道破其通过礼乐重构性别政治的深意。

文学史视野下的特殊价值
此组乐章虽属庙堂文学,却突破了初唐郊庙歌辞"雅正有余而个性不足"的局限。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指出,武则天将"南朝宫体的精丽"与"北朝庙堂的刚健"熔于一炉。本首四言诗虽仅十六字,却在"草创""初开"的动词运用中注入动态张力,较之同时代杨炯《盂兰盆赋》的庙堂书写更显雄浑气度,堪称女性君主文学创作的独特范式。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勾勒出武周王朝肇始的壮阔气象,四句十六字间浓缩着开天辟地的历史张力。"帝图草创,皇业初开"二句如斧劈刀削,以"草创""初开"的动态意象,将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政治变革,表现为天地初开的创世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特别指出,此处化用《周易》"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的意象,将政治叙事提升至宇宙生成的高度。

"功高佐命"一句暗含双重叙事视角:既是对武周开国功臣的礼赞,又隐现着武则天自诩"圣母神皇"的自我标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认为,此句刻意模糊主从关系,形成"功业与天命相互映照"的修辞效果。末句"业赞云雷"更将政治功业与自然伟力相融,雷意象既象征《易经》中"震惊百里"的威势,又暗合《尚书》"雷雨作解"的祥瑞之兆。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庄严与灵动并存的独特气质。钱钟书《谈艺录》曾评此诗"以天道写人事,用自然之雄浑摹权力之更迭",其情感内核实为对新生政权的神圣化礼赞。四组动宾结构形成的排比句式,如黄钟大吕般层层递进,最终在"云雷"的天地交响中达到高潮。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特别激赏这种"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艺术处理,认为其开创了"以天道喻皇权"的庙堂文学新范式。

诗歌的深层意象系统值得玩味:"帝图"与"皇业"构成空间与时间的经纬,"佐命"与"云雷"形成人力与天意的对话。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道,这种意象组合实为"建立政治合法性的诗意论证",通过将历史瞬间永恒化,使武周革命获得自然法则般的必然性。全诗犹如一具精密的象征装置,在典雅的仪式语言中,完成对权力起源的神圣叙事。

点评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六送文舞》以简净之笔勾勒武周开国气象,其"帝图草创,皇业初开"二句,如金石镌刻,尽显开天辟地的雄浑气魄。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武氏乐章,骨力沉雄,虽郊庙之制而具风云之思,'功高佐命,业赞云雷'八字,真可铸鼎铭勋。"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历史纵深感:"草创初开之际,而能吐纳乾坤,此非寻常颂圣语。后四字对仗如雷斧劈山,云龙掣海,女皇气象已自笔底奔涌。"近人王国维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盛赞:"寥寥十六字而开国规模毕现,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正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