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后土凝德,神功协契。九域底平,两仪交际。
戊期应序,阴墉展币。灵车少留,俯歆樽桂。

佚名

译文

后土凝德,神功协契。
大地凝聚美德,神明的力量和谐相契。
九域底平,两仪交际。
九州大地安定,天地阴阳交融。
戊期应序,阴墉展币。
戊日顺应时序,在幽暗的城墙下献上祭品。
灵车少留,俯歆樽桂。
神灵的车驾稍作停留,俯身享用樽中的桂酒。

词语注释

后土:古代指大地之神,也泛指大地。
九域:指九州,泛指全国或天下。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
戊期:戊日,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常用于祭祀。
阴墉(yīn yōng):幽暗的城墙。
歆(xīn):鬼神享用祭品。
樽桂:樽中的桂酒,古代祭祀用的美酒。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春的黄土在祭祀青铜器下泛起微光,太社坛上的五色土正等待着承载王朝的祈愿。这首《肃和》诞生于唐代国家祭祀体系臻于完善的开元年间,作为"祭太社乐章"八首之一,其文字间跃动着盛唐特有的天地气度。

一、礼乐制度下的神圣书写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朝重定郊庙乐章,此篇当为太乐署奉敕所作。太社作为"右社稷左宗庙"的国家级祭祀场所,其乐章创作需严格遵循《周礼》"以乐德教国子"的传统。开篇"后土凝德"四字,既对应《礼记·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阴气"的经典教义,又暗合唐代将后土信仰纳入国家祀典的礼制改革。

二、开元盛世的天地镜像

"九域底平"的宣告并非虚词,《唐会要》卷二十二记载开元十九年玄宗亲祭太社时"四海宴清"的盛世图景。两仪交际的哲学意象,实则映射着天宝初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开天传信记》)的现实政治神话。乐官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经纬,将戊日祭社的时令要求(《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转化为"戊期应序"的仪式密码。

三、仪式现场的灵性流动

"阴墉展币"细节源自《大唐开元礼》中"太社令以币授侍中"的规制,而"灵车少留"的描写,恰与敦煌P.2506写本《开元礼纂类》记载的"神车三匝"仪式形成互文。最后"俯歆樽桂"的邀神之语,实则暗用《楚辞·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的古老传统,在鎏金爵与桂酒芬芳间,完成人神契约的诗意缔约。

整篇乐章如同嵌在盛唐礼器上的错金铭文,每一个典故都是通向帝国信仰体系的锁钥,在四言诗的方正结构里,仍能听见圜丘坛上《太和》之乐与天地共振的余响。

赏析

这首郊庙祭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祭祀太社时的神圣场景,通过凝练的意象群构建起人神交融的仪式空间。唐代礼乐研究专家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指出:"'九域''两仪'之对,以地理空间与宇宙阴阳对举,形成宏大的祭祀场域,体现唐人'祭如在'的宗教观"。

上阕"后土凝德"四句运用递进式意象组合,由地祇功德延伸至人间太平。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凝德''协契'二词将土地神的静态神格动态化,'九域底平'则暗含《周礼》'以社稷统万民'的政治隐喻"。其中"两仪交际"尤为精妙,既指天地阴阳交泰的哲学意境,又暗喻祭礼中天人沟通的仪式本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唐代国家祭祀研究》认为此句"完美呈现了儒家'神道设教'思想与原始自然崇拜的融合"。

下阕转入具体祭祀场景的描摹,"阴墉展币"的视觉意象与"灵车少留"的时空意象形成张力。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阐释:"'阴墉'指社坛北墙,用《礼记·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阴气'典,'展币'细节则体现《开元礼》'奠玉帛'仪轨"。末句"俯歆樽桂"堪称神来之笔,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俯'字活化神灵享祭的姿态,'樽桂'融合酒器与芳香植物意象,既合《楚辞》祭神传统,又具唐代宫廷祭祀特色"。

全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特质。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吴言生教授所述:"肃穆中见灵动,规范中含深情,典型体现盛唐祭祀乐章'中和之美'"。通过"德—功—平—际"的意象链条与"序—币—留—歆"的动作序列,构建起环环相扣的礼仪时空,最终达成"人神以和"的祭祀目的,这正是《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完美实践。

点评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肃和》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庄严的祭祀图景,其文质之雅、气韵之醇,历来为评家所重:

**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九域底平,两仪交际'八字,如黄钟大吕之音,吐纳天地气象。肃和之体,贵在精微处见洪荒力,此篇得之。"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灵车少留,俯歆樽桂'句,写神灵倏忽往来之态,非但得祭祀之诚,更具《楚辞》缥缈遗韵。肃穆中自含灵动,此盛唐祀典诗独绝处。"

**王夫之《薑斋诗话》**独赏其结构:"前四句如岱岳镇地,后四句似云气升腾。'戊期应序'承转处,可见古人制礼作乐之精义——时序人伦,皆契于阴阳大道。"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特别指出:"此篇将地理空间的'九域'与宇宙观的'两仪'相绾合,又以'阴墉展币'的细节实现天人沟通,体现了唐代郊庙诗'由巫到礼'的升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