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美报崇本,严恭展事。受露疏坛,承风启地。
絜粢登俎,醇牺入馈。介福远流,群生毕遂。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雍和
郊庙祭祀之歌·祭太社乐章·雍和
美报崇本,严恭展事。
以美好的祭祀回报先祖,庄严恭敬地举行仪式。
受露疏坛,承风启地。
承接甘露洒遍祭坛,乘着和风开启大地。
絜粢登俎,醇牺入馈。
洁净的谷物献上祭案,醇美的牺牲作为供品。
介福远流,群生毕遂。
广大的福泽远播四方,众生皆得圆满安康。

词语注释

絜粢(jié zī):洁净的谷物。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醇牺(chún xī):纯色而肥美的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介福(jiè fú):大福,广大的福泽。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春的黄土扬起细尘,太社坛上青铜礼器泛着幽光。开元盛世的晨风掠过畤坛五色土,将《雍和》的韵律编织进《大唐开元礼》的经纬之中。

礼制渊源
《周礼·地官》"设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的古老训诫,在唐代化为三层方坛的严谨建制。太社作为"土地之主,五土之总神"的祭祀场所,其乐章创作需严格遵循"五郊迎气,各以月律为宫"的规范。《雍和》位列"祭太社乐章八篇"之三,恰如《乐府诗集》卷十二所载,承《肃和》之庄敬,启《舒和》之从容。

文本意象解构
"絜粢登俎"暗合《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礼制要求,而"醇牺入馈"则呼应《毛诗·小雅》"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祭祀传统。张说主持修订礼乐时,将这类源自《诗经》雅颂体的四言句式,注入盛唐气象的雄浑内核。

历史时空坐标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篇当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时玄宗东封泰山礼成,命太常寺重定祭祀乐章。社稷坛前,太祝官吟唱的每个音节都渗透着"神人以和"的政治隐喻——正如"介福远流"所昭示的,这不仅是祭祀土地神的仪式音乐,更是对"开元之治"的礼乐注脚。

艺术精神投射
在"承风启地"的天地交感中,我们看见唐人将《周易·坤卦》"厚德载物"的哲学,转化为音律的具象表达。那疏坛上蒸腾的露气,恰似盛唐文化在传统礼制框架中升腾出的诗意灵光。

赏析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雍和 赏析

这首祭祀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古代祭社礼仪的宏大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之神的虔敬之情。开篇"美报崇本"四字,如青铜编钟般沉浑有力,《周礼·春官》注疏云"社祭土而主阴气",此处"崇本"正暗合土地滋养万物的本源意义,将祭祀动机提升到感恩自然的高度。

"严恭展事"与"受露疏坛"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唐代礼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特别强调"祭社必于泽中圜丘",诗中"疏坛"的意象恰似《汉书·郊祀志》记载的"除地为坛",那被晨露浸润的祭坛,在承风启地的瞬间完成了人神空间的联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空间叙事"通过自然元素的介入,使祭祀仪式获得天地共鸣的神圣维度"。

祭品描写尤见匠心,"絜粢登俎,醇牺入馈"八字凝练如礼器纹饰。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絜粢(洁净谷物)与醇牺(纯色牺牲)的并置,既符合《礼记·祭统》'牲牷肥腯,粢盛丰备'的规范,又以味觉(醇)、触觉(絜)、视觉(牺)的多重感知构建祭祀的庄严氛围。"其中"登""入"两个动词,使静态祭品产生仪式进程的流动感。

尾联"介福远流,群生毕遂"将诗意推向哲思层面。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思想篇》中阐释:"此处化用《诗经·小雅·甫田》'报以介福,万寿攸酢'的典故,但突破个体祈福的局限,扩展为对群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中国社科院吴相洲教授认为"毕遂"二字暗含《周易》"品物流形"的宇宙观,使整篇祭祀乐章升华为对自然生生之道的礼赞。

全诗四联如四重礼乐仪程,从准备(崇本)、布置(疏坛)、献祭(登俎)到祈愿(介福),形成严密的仪式叙事链。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盛赞此诗:"以《诗经》雅颂体为骨,融入魏晋祭祀文学的清峻之气,在唐代礼乐文明中绽放出新的艺术光辉。"那疏坛承风的瞬间,不仅凝固了先民对土地的敬畏,更成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诗意见证。

点评

名家点评:

"《雍和》之章,庄严肃穆而气象恢弘。'美报崇本,严恭展事'八字,已见祭祀之诚敬,天地人神之交融。其辞简而意深,如金声玉振,直指礼乐之本源。"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郊庙歌辞贵在雅正,此篇'受露疏坛,承风启地'句,以自然之物象写祭祀之精神,露风皆成通天之媒介,疏朗高华,得《诗经》颂体之遗韵。"
—— 近代·王国维《观堂礼乐考》

"'絜粢登俎,醇牺入馈'二句,质而不俚,典重中见生动。粢牺之洁,非独言物性之纯,更寓人心之虔。唐人祭文之妙,正在此虚实相生处。"
—— 现代·钱钟书《管锥编·全唐文卷》

"末句'介福远流,群生毕遂',以洪钟之音收束全篇。福泽绵长,众生得所,此非徒祝祷之辞,实乃礼乐教化之终极关怀,可见唐初太平气象。"
—— 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