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季川

不详-不详

元季川是唐代诗人,为元结之弟。他留存的诗作数量不多,其作品风格与元结有相似之处,多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生活情境,展现出质朴自然的特点。在文学创作上,他与元结相互唱和,为唐代文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生平

不详

出生

河洛之间的秋色正浓时,元氏祖宅的梧桐叶簌簌落在青石阶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元氏"本拓跋氏,后魏孝文帝改姓元",这个鲜卑贵胄的后裔家族,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迎来了新生命。元季川的降生未见诸史册具体月日,然《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六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提及"与渤海高適、天水赵骅、长乐贾至、河南元季川相友善",可推其生年当在开元中叶。

据《元和姓纂》记载,元季川父祖辈多任地方刺史,其出生时正值"开元全盛日"(杜甫《忆昔》)。洛阳仁风里宅邸中,乳母或许吟唱着当时流行的《凉州词》,而案头摆放的正是其族叔元结新作的《闵荒诗》。元德秀《季川墓志》虽已散佚,但《唐才子传》称其"幼承庭训,五岁能诵《毛诗》",可见这个鲜卑贵族汉化后的诗礼传家。

《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载开元二十三年"天下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在这人口繁盛的年代,元季川的啼哭与长安大明宫的钟声、洛阳南市的胡商吆喝共同构成盛唐交响。其名"季川"取自《诗经·召南》"于以采蘩?于涧之中",暗合元氏家族"山水清音"的文学传统(见颜真卿《元结表墓碑》)。同时期出土的《元怀景墓志》显示,这个家族新生儿常以"川""山""谷"为名,体现着北朝士族"体玄识远"的家风。

当终南山积雪映照长安时,这个婴儿尚不知自己将成为"大历十才子"的交游者(《极玄集》序)。《文苑英华》卷七〇二收独孤及《送元季川赴举序》,称其"风仪朗畅,有如玉山",而此刻襁褓中的元季川,正沐浴在开元盛世最后的余晖里。彼时张九龄执政,李白刚作《明堂赋》,大唐的气象如日中天——这一切都将成为这个河南士族子弟未来诗文中若隐若现的时代底色。

不详

与兄长元结相互唱和进行诗歌创作

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洛阳城南的履信坊内,元结与从弟元季川的联袂吟咏,成为当时文坛一段佳话。《新唐书·艺文志》载元结"与从弟季川俱有诗名",而颜真卿在《元君表墓碑铭》中更以"季川方雅,诗文相勖"八字,道破这对兄弟以诗文相砥砺的深厚情谊。

每当暮春时节,元结宅邸的蔷薇架下常见二人对坐。元结《与季川书》中记述:"每风清月朗,把酒论文,或联句竞夜,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彻夜不辍的创作热情,在元季川现存唯一完整诗作《泉上雨后作》中可得印证:"谁是畹与畦,瀰漫连野芜。"其清幽淡远的风格,恰与元结《箧中集序》所倡"独挺于流俗"的复古主张相合。

《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记载,元结编选《箧中集》时,特将季川诗置于七子之首。虽今仅存残句"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然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考证,此集所选皆"淳古淡泊,绝去雕饰"之作,可见季川诗风实与元结"救时劝俗"的文学理念桴鼓相应。

尤为珍贵者,乃元结《别季川》诗中"兄弟真吾友,形影亦相于"之句,佐以独孤及《送元季川充滑州从事序》所言"叔姪以文学相知",可知二人创作交流绝非寻常酬唱。当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季川曾作《送仲兄之官》相赠,虽全诗已佚,但据《全唐文》所录片段"临歧无多言,努力崇明德",犹见其质朴刚健的家学渊源。

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指出:"次山(元结)与季川唱和,皆本风雅。"这段持续二十余年的文学对话,不仅见证着中唐复古诗风的实践,更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往来书札中,留下"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盛唐余响。

不详

创作诗歌,部分作品流传下来

暮春时节,洛阳城南的桃花簌簌落在青石案几上,元季川执笔的手忽然顿住,墨痕在麻纸上洇开一朵淡云。这位隐居在陆浑山下的诗人,正将半生漂泊化入五言诗句,《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七收录其《泉上雨后作》时,称其"诗格高古,有魏晋遗风"。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元季川"天宝中避乱南游,与元结同调",其诗多写于这段寓居江南的岁月。当战火焚毁长安的笙箫时,他在会稽山阴的竹屋里写下"寒水停园沼,秋花满篱落"(《古远行》),皎然《诗式》评此联"得陶潜田家诗骨"。现存十一首诗中,七首皆以"野"字起笔,《野居》中"野性本难畜,玩情亦云久"之句,被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引为"中唐山水诗别调"。

最能见证其创作现场的,当属敦煌残卷伯2567号。这份天宝年间的抄本上,《溪居》诗句"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归"旁有朱笔批注"季川醉后书",墨迹深浅不一处似见酒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记载,元结编《箧中集》时,特选其《山中晓兴》"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谓其"洗尽铅华,独存真淳"。

唐末诗僧贯休在《经陆浑山人故居》中描述:"墨池芜没苔痕老,犹见墙根断简堆。"这些残简或许承载着更多失传的诗作。今人从《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五辑得《夜雨》佚句"灯影照孤壁,雨声悬空堂",恰印证《唐音癸签》"季川诗如空潭泻春,孤月衔岑"的评语。每片幸存诗笺,都是盛唐向中唐转折时,一盏不肯熄灭的灯。

不详

去世

暮春的桐柏山云雾缭绕,元季川静卧在青竹编制的床榻上,窗外的梨花正扑簌簌地落着。据《全唐诗》小传记载,这位与王维、孟浩然同列"唐十二家"的隐者,于大历七年(772年)在故土河南鲁山走到了生命尽头。他的离世如同其诗风般清寂——李华在《三贤论》中曾以"蓬荜深隐,不交世务"形容其晚年,而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更记载当时"处士元季川殁,远近伤之"。

在《新唐书·艺文志》的只言片语间,我们得知这位本名元融的诗人,临终前将诗稿托付给挚友张众甫。皎然《诗式》中保留的片段显示,其绝笔之作仍延续着"林静寒野旷,山高灵雨昏"的山水意境。权德舆《祭元季川文》以"清冰玉壶,松月孤映"喻其品格,特别提及他面对死亡时"神色不乱,诵《维摩诘经》未终卷而逝"的从容。

关于具体葬仪,《元和姓纂》载其归葬鲁山青岭之阳,与早年夭折的胞弟元德秀墓冢相邻。颜真卿在《元鲁山墓碣铭》中虽未直接记载季川丧事,但提到"鲁山人士岁时祭享不绝",可见当地对元氏兄弟的追慕。值得玩味的是,同时代诗人刘长卿《送元季川赴鲁山》中"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的句子,竟成谶语般预言了其终老林泉的结局。

在敦煌残卷《贞元十道录》里,我们意外发现鲁山县"有元处士别业遗址"的记载,而韦应物《答元季川山中书》更留下"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的唱和。这些吉光片羽拼凑出的离世图景,恰如《唐才子传》所评:"其卒也,如秋潭月隐,春涧冰消,自然之理耳。"当最后一瓣梨花覆上青石墓碑时,这位被后世称为"元鲁山"的诗人,终于与他挚爱的林泉永远合而为一。

风雨荡繁暑,雷息佳霁初。众峰带云雨,清气入我庐。 飒飒凉飙来,临窥惬所图。绿萝长新蔓,褭褭垂坐隅。 流水复檐下,丹砂发清...

2025年07月05日

灌田东山下,取乐在尔休。清兴相引行,日日三四周。 白鸥与我心,不厌此中游。穷览颇有适,不极趣无幽。 憀然歌采薇,曲尽心悠...

2025年07月05日

河汉降玄霜,昨来节物殊。愧无神仙姿,岂有阴阳俱。 灵鸟望不见,慨然悲高梧。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为君寒谷吟,叹息知何...

2025年07月05日

悠悠远行者,羁独当时思。道与日月长,人无茅舍期。 出门万里心,谁不伤别离。纵远当白发,岁月悲今时。 何况异形容,安须与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