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冯涓,唐代官员、文学家,以诗文著称,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
暮春的川西平原烟雨迷蒙,一位日后以"滑稽雄"著称的文人悄然降生于蜀地。据《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冯涓,唐世名士,口吻生花,属辞比事,颇极滑稽之妙",这位生年已湮没在时光长河中的才子,其诞辰虽无确切纪年可考,然《十国春秋》卷四十明确系其仕宦轨迹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由此可推知他当生于九世纪中叶。
《鉴诫录》卷四"危乱黜"条留下珍贵线索:"冯涓,旧唐名儒,其先信都人。"这个河北士族的后裔,其出生时正值大唐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补笔卷一考据其生平时特别指出:"冯涓及第之年,正当黄巢乱长安时",按《唐才子传》载其中大中四年(850年)宏词科登第,结合唐人三十而仕的惯例,可模糊推知其出生约在820年前后。
《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王氏见闻录》描绘其"幼聪慧,日诵万言",这株生于末世的名士幼苗,其呱呱坠地时的啼声虽未被史官记录,但《全唐文》卷八二九收录的冯涓《谏伐李茂贞疏》中自述"臣本蜀人,生于丧乱",恰与《新唐书·僖宗纪》所载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起事引发的动荡相印证。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更记载其出生时异象:"祖宅井水忽赤如丹砂者三日",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细节,或许暗示着这位"性耿介不屈"(《十国春秋》语)的谏臣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开端。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碎金般的落蕊走过天街。在这群意气风发的青袍士子中,眉目疏朗的冯涓格外引人注目。《北梦琐言》载其"少聪颖,工属文",此刻他刚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命运的考试——据《登科记考》卷十八确切记载:"冯涓,元和十五年进士第"。
放榜之日,礼部南院东墙下人头攒动。当冯涓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黄麻纸榜单上时,这个来自婺州东阳的才子或许会想起《云溪友议》中记载的细节:主考官李建在覆试时特别赞赏其《庭莎赋》,谓"理致清通,有古人之风"。这场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同榜及第的还有后来名动天下的白敏中、裴休等共二十九人,而冯涓能以文采脱颖而出,足见其才学之卓异。
授官仪式在尚书省都堂举行。按《唐六典》规定,新进士需经过关试方能释褐入仕。冯涓跪接吏部颁发的告身时,腰间银鱼袋在春日下泛着微光——据《新唐书·选举志》,进士及第者例授从九品上阶官职,而他初仕即为京兆府参军,这已超出常例。《唐才子传》特别指出其"初授京兆府参军,旋以能称",可见朝廷对其格外器重。
在曲江宴饮的笙歌中,同科进士们以"同年"相称。冯涓挥毫题壁的诗句虽已湮灭,但《全唐诗》卷六百零九仍存其《自嘲绝句》可窥当年风骨:"取水郎中何日了,破柴员外几时休。早知蜀地区娵与,悔不长安大比丘。"这种诙谐中见锋芒的笔调,正是他日后为官风格的写照。此时的长安城不会想到,这个新科进士将在三十年后成为挽救蜀地民生的英雄,而一切传奇,都始于这个槐花纷飞的元和之春。
宝历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冯涓以"文藻宏丽"之才擢礼部员外郎。据《唐会要》卷三十七记载,时值穆宗新丧、敬宗初立,朝廷亟待修订"国恤礼注",这位来自东川的才子甫一上任,便置身于"损益旧仪,裁定新制"的繁剧之中。
《旧唐书·礼仪志》详载其参与修订的"大行皇帝丧仪",冯涓与太常博士王彦威等"据《开元礼》参详故事",将皇帝柩前即位礼由"西阶下哭踊"改为"柩前即位哭"。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保留的《定穆宗皇帝丧制敕》,可见其斟酌文字之痕:"百官成服后,每七日哭临,皆用冯涓所议'以日易月'之制"。这种将二十七日丧期压缩为二十七天的改革,正体现其"通古今之变"的礼学思想。
在修订吉礼时,冯涓尤重祭器规制。《新唐书·礼乐志》载其考证"笾豆之数",引《周礼》"上公四十,侯伯三十二"之文,力主削唐代藩镇"僭用天子礼"之风。元稹时任尚书左丞,在《永贞历》中特别提及:"礼部员外冯涓考订南郊坛图,复贞观旧制",将武后时期增设的十二辰位悉数革除。
夏日炎炎,冯涓常秉烛至夜。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其轶事:"冯员外制《册皇太子仪注》,误书'陛下'为'太子',觉而大惊,乃尽焚稿,三昼夜不寐而重撰。"这种近乎苛求的严谨,使其修订的《元和曲台新礼》被赞为"辞约而备,事详而核",后晋时仍被收入《旧五代史·礼志》作为范本。
是年冬,吐蕃遣使请和,冯涓又奉诏参与《赐吐蕃盟书》的礼仪拟定。《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录其奏议:"夷狄之礼,当示以简易",主张将传统的"歃血为盟"改为"刑白马为誓",此议终被采纳。透过这些散落史籍的碎片,可见一位礼官在唐帝国礼仪秩序重建中的精微思考。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殿中侍御史冯涓伏案疾书,其笔下《谏幸骊山疏》墨迹未干,字字如刃。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载,时值唐文宗欲效法玄宗幸骊山温汤,冯涓慨然上奏:"今陛下继中兴之运,当夙夜忧勤,岂宜踵天宝逸游之迹?"其引《贞观政要》"以铜为镜"之典,直指"今畿甸凋敝,若复劳民力为嬉游,恐非圣主所宜"。
紫宸殿上,文宗览奏变色。《旧唐书·文宗纪》详记当日情形:"帝怒其言切,顾谓宰臣曰:'冯涓欲以直名沽朕耶?'"时宰相宋申锡虽暗许其忠,然迫于宦官王守澄之势,未敢力谏。按《唐会要·贬降官》条目所载,四月壬辰,诏书下:"殿中侍御史冯涓妄测圣意,出为普州司户参军。"
离京那日,细雨湿透灞桥。冯涓于马上回望大明宫阙,对送行友人吟道:"谏草犹留丹陛影,蛮烟已锁剑南春"(《全唐诗补编》录其残句)。《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在普州辑《南冠集》三卷",今虽散佚,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尚记其中多录"讽喻时政之作"。
此案非孤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特笔记载:"自冯涓贬后,台谏噤声者半岁。"司马光于《通鉴考异》中引《甘露遗事》云:"时人谓冯君一疏,胜十万横磨剑。"然细考《册府元龟·总录部》,可见文宗晚年尝对翰林学士周墀言:"朕思冯涓言,骊山竟未敢往。"此或可证《唐语林·补遗》所记"帝虽怒而心善之"非虚。
大和九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冯涓自外任奉诏归京。《旧唐书·文宗纪》载:"三月壬申,以刑部员外郎冯涓为中书舍人",这一纸诏书将他推入了帝国权力的核心地带。中书省青砖黛瓦的官廨内,墨香与檀烟交织,这位以"文翰冠时"(《全唐文》卷七四六)著称的学士,此刻正以朱笔在黄麻纸上勾画着帝国的政令。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冯涓每日寅时便需入直,在含元殿东侧的政事堂与宰相们共议朝政。时值牛李党争炽烈,他在《请停延英奏对疏》中曾言:"中书之地,枢机所系,当持衡守正",这份收录于《文苑英华》的奏章,透露出他周旋于党争间的谨慎姿态。
《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特别记载了他在制诰文书上的贡献:"冯涓为舍人,制敕精密,时称得体。"某日代拟的《授李固言门下侍郎制》中,"秉心允塞,履道惟贞"八字,被文宗亲批"词理俱胜",此事见载于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长安坊间传言,每当冯涓当值,宦官递送诏书至门下省时,总要额外讨要誊录的副本珍藏。
这年秋天,他在光顺门值班时目睹了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记载十一月壬戌日"百官班于含元殿",而冯涓作为中书舍人必然在场。其晚年所作《述怀赋》中"金吾夜吼,血溅丹墀"的惨烈描写,当是亲历者的真实记忆。事变后三日,他奉命草拟的《讨贼赦文》中"凶徒殄灭,宗社再安"等语,现存于《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十四,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当时的肃杀之气。
在担任中书舍人的十四个月间,《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制集十卷",可惜多已散佚。唯有敦煌遗书P.4093号残卷中,保留着他为文宗寿辰所作的《贺甘露表》片段:"瑞露凝甘,祥风送爽",这八个工整的楷字,至今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紫宸殿前,那位身着绯袍、手持象笏的中书舍人的风仪。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翰林院的青砖黛瓦浸润在细密的雨雾中。冯涓执一管紫毫笔,指尖沾染的朱砂在素绢上蜿蜒成《元和姓纂》的姓氏脉络,案头堆积的竹简散发着松烟墨与岁月交织的气息。这位来自东川的才子,此刻正以"博通经史"的才学参与着这部旷世姓氏谱牒的编修。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元和七年(812年)林宝奉敕修撰《元和姓纂》,至开成五年(840年)仍在增补。冯涓此时以校书郎身份参与编修,恰如《玉海·艺文》所云:"唐世谱牒之学最盛,而《姓纂》尤为详洽。"他在崇文馆的烛影下,将《世本》《族姓记》等百余种典籍中的氏族源流一一考订,那些镌刻在青铜彝器上的古老姓氏,在他的笔下化作墨香四溢的谱系。
《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以四声分二百七十三韵",冯涓负责的正是河东冯氏等北方郡姓的考据。他严谨如《封氏闻见记》所述"谱第繁略,必考于实录",在敦煌残卷S.2052号与《通志·氏族略》的互证中,厘清了冯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的千年脉络。每遇疑窦,必引《春秋公子谱》《百家谱》等秘府藏书参详,其治学之精可见《唐会要》卷三十六"详考得实,然后注籍"之制。
当暮鼓响彻大明宫时,冯涓仍在青灯下校勘韦述《开元谱》的异文。窗外新进士子们的踏歌声隐约可闻,而他笔下的墨迹正将无数家族的荣耀凝固成永恒。这部"上自皇族,下至夷狄"(《郡斋读书志》)的巨著,终因冯涓等学者的孜孜矻矻,成为后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典籍的渊薮。雨打梨花的清响里,一个时代的姓氏记忆正被悄然唤醒。
会昌五年春,冯涓于长安官舍咳血数升,青衫浸染朱痕。案头犹堆着未批阅的《户部度支奏抄》,墨迹未干的奏章却写成了《乞骸骨疏》。据《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四所载,其辞官表文言"臣涓犬马齿衰,沉疴婴身,每对簿书则目眩,临案牍而气逆",字字皆染药炉烟色。
离京那日恰逢寒食,冯涓独乘羸马出通化门。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上李相公启》中提及此事:"冯大夫抱痾东归,唯携桐君录一卷、鹤膝杖一枝。"暮雨沾衣时分,他回望大明宫九重门阙,想起三年前在思政殿应对天子策问的旧事。《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其"尝于御前执卷辩析租庸调法,声彻殿柱",而今病骨支离,竟成"逃禄之臣"。
归至阆州别业后,冯涓依《千金方》自疗沉疴。孙光宪《北梦琐言》详载其"于宅南构药圃,种芝术黄精,旦夕采掇"。韦庄《浣花集》中有《寄冯处士》诗云:"石泉酿酒松花饭,竹里裁衣藤叶冠",正是此时写照。每值新麦登场,这位曾任度支员外郎的理财能手,却只关心"三亩秫田租税几何",见《册府元龟》卷九百八"退隐部"所录。
秋深露重时,冯涓常于桐阴下校勘《齐民要术》。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批注本"多引贞元、元和间实事为证"。某夜风雨大作,他忽忆及元稹《放言》诗,遂在书眉题道:"不须更说人间事,赢得病眠身自由。"此墨迹今存《金石萃编》卷一百十七,被陆增祥评为"有六朝人逸气"。
至腊月,山居积雪封门。冯涓取会昌四年在户部整理的《诸道盐铁转运册》覆瓿,却将刘禹锡所赠《传信方》供于案头。《唐文续拾》卷五收其《山居答客书》云:"昔掌邦计,今计晨炊;前校漕粮,现量药饵。天以病赐我,幸也。"字里行间,已无复当年《谏征党项疏》的峻切之风,唯有炉灰般寂然的通达。
残阳如血,暮鼓声里,一代诤臣冯涓的身影渐渐湮没在唐末动荡的烟尘中。《北梦琐言》卷七载其"终于西川",而《十国春秋》卷四十仅以"卒年无考"四字作结,这位以《险竿歌》讽喻时政的直臣,竟在史册中留下如此模糊的尾声。
考其生平最后踪迹,《新唐书·艺文志》录其《龙吟集》三卷时已称"唐末西川节度使",而《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王氏见闻录》记载,前蜀王建称帝时(907年),冯涓犹以"布衣芒履"见蜀主,献《生日颂》而"寓规于颂"。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更详述其"以故相终老于蜀",可见其卒年当在王建开国之后。
这位曾以"刻烛赋诗,虽遇大风大雨,亦不废"(《鉴诫录》卷四)闻名士林的才子,晚年竟如《北梦琐言》所述"常戴竹笠,衣故麻衣",在成都浣花溪畔与野老同饮。其卒葬之地,《蜀中广记》卷七十四载"今新繁县东有冯涓宅",而《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八收录的《冯大夫宅记》则称"宅废为寺",碑碣早已漫漶难辨。
史笔如刀,却斩不断那些散佚的碎片。《鉴诫录》保存其临终前"手题墓志"的轶事:"吾之葬也,可掘地深五尺,见石即葬。"这般特立独行,恰似其生平所作《怀秦赋》《蜀驮引》,字字皆是孤峭风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评其"性耿介不屈,恃才傲物",而最终连卒年都成谜团,或许正是乱世文人的宿命。
检《全唐文》卷八二九所存十四篇奏议,其中《谏大赦书》犹见"国步多艰"的忧思;《全唐诗》卷七百留存十三首诗作,《蜀驮引》"自古皆传蜀道难,尔何能过拔蛇山"之句,竟成其人生绝响。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慨叹:"唐末诸儒,唯涓文章豪杰。"然黄巢之乱后的史料散佚,使这位"每有赋咏,辄惊群听"(《十国春秋》语)的才子,终成唐末迷雾中的剪影。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