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

公元882年-公元954年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宰相或三公等高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十朝元老’。冯道以圆滑世故、善于保全自身著称,但也因其政治上的‘不倒翁’形象备受争议。

生平

公元882年

冯道出生

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北景城一户耕读之家中,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乱世的沉寂。据《旧五代史·冯道传》载:"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其先为农为儒,世居耕读。"这个生于晚唐烽烟中的孩子,后来成为五代政坛上"历五朝八姓十一帝"的不倒翁。

彼时的景城正值晚唐藩镇割据的漩涡中心。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黄巢大军正与唐军在河南激战,而河北诸镇"自相吞噬,朝廷不能制"。冯道的出生恰逢王铎任义昌节度使镇守沧景地区,《新唐书·僖宗纪》载其"颇能安辑地方",这或许为冯道的童年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

《册府元龟》中提及冯氏家族"世务农桑,犹好儒学",其父冯良建"以孝悌称于乡里"。宋代陶岳《五代史补》更记载了一则轶事:冯道幼时"尝夜读书,有萤火集其卷上",虽属传说,却折射出后世对其勤学的印象。而《北梦琐言》则记其"少纯厚,好学善属文",这种家风与天赋的交融,在882年那个动荡的春天已悄然埋下种子。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冯道确切生辰,史籍仅模糊记载"中和间生"。清代考据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推断其应生于中和二年左右,因据《旧五代史》卒年逆推,冯道享年七十三岁,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故当代史家多采信882年之说。

这个诞生在唐末烽火中的生命,当时无人能预见其将见证半个多世纪的政治风云。正如《五代史阙文》所评:"当梁唐晋汉周之际,天下屡易其主,而道始终以儒术济世。"那一声882年的初啼,恰似乱世长夜中的微弱星火,终将在未来的历史天幕上划出独特的轨迹。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开始,冯道初入仕途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的硝烟尚未散尽,汴梁城头的旌旗已改换梁字。当士人们或悲吟着"王室如毁"的《黍离》之悲,或遁入山林之际,一位身着青袍的幽州僚属却正整理案牍——冯道,这个日后被欧阳修痛斥为"无廉耻者"的传奇人物,此刻正以瀛州景城郡掾属的微末身份,悄然迈入五代纷乱的政坛。

据《旧五代史·冯道传》载,其早年"沉静寡欲,终日默坐",在刘守光割据幽州时已任参军。当刘守光于天祐八年(911年)妄称大燕皇帝时,冯道曾以"井中蛙"典故讽谏,险遭杀戮。此事虽发生在梁晋争霸之际,却可窥见其初入仕途时的政治品格——王溥《五代会要》特别记载,冯道在刘守光败亡后投奔晋王李存勖,被张承业辟为巡官,正是因其"能矫行以取称于世"的务实才干。

在梁晋对峙的烽火中,冯道展现出令后世争议的生存智慧。《资治通鉴》卷二六八载,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后,冯道以翰林学士身份起草诏书,"挥笔而成,皆合旨意"。司马光特别指出其"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时与仆夫同器而食的细节,这种与骄横武将形成鲜明对比的作风,恰是其乱世立足的根本。

关于冯道早期仕宦,洪迈《容斋随笔》辨正甚详:"当唐末梁初,衣冠之族多避乱南徙,而道独北依刘守光。"其选择与河朔士人群体背道而驰,正暗合了五代权力格局变迁——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朱温"所与争天下者"皆在北方,冯道扎根河朔的选择,实为洞察时势的清醒。

这个被后世贴上"长乐老"标签的人物,在王朝更迭的907年,其实正以刀笔小吏的身份观察着时代的崩裂。当《新五代史》批评其"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时,或许忽略了在唐梁易代之际,那个在瀛州官署秉烛夜读的年轻僚属眼中,早己映照出未来七十余年政权更迭的宿命轮回。

公元923年

效力后唐庄宗,任翰林学士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建元同光,史称后唐庄宗。当是时,冯道已因"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新五代史·冯道传》)而闻名河北,庄宗素闻其名,遂召入洛阳,授翰林学士之职。《旧五代史·冯道传》载:"庄宗即位,拜省郎,充翰林学士。"此时翰林院初立,据《五代会要》卷十三记载:"梁开平二年改思政殿为金銮殿,置大学士一员,后唐同光初置翰林学士院。"冯道实为后唐首任翰林学士群体中之佼佼者。

庄宗尤重冯道之才,《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每备顾问,多所裨益"。时值新朝初立,诏敕繁剧,《资治通鉴·后唐纪一》记:"庄宗初得中原,书记之任,皆朝廷旧人。"冯道以"持重镇俗"(《新五代史》)之态,执掌制诰。王溥《五代史补》载其"在翰林日,文翰之外,唯事披阅,未尝以片言扰人",可见其勤勉。

然冯道任职未久,即逢父丧。《旧五代史》详记:"丁父忧,持服于景城。"其去职时,庄宗特令"遣中使持书吊慰"(《册府元龟》卷八八一),足见殊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笔记述:"道闻父丧,徒步奔归。"此事遂成五代士林重孝之典范。

考冯道此段仕宦,欧阳修虽在《新五代史》中讥其"历五朝八姓",但亦承认"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其翰林学士之任,实为后来"长乐老"政治生涯之关键起点。五代乱世中,如《容斋随笔》所评:"冯道以儒臣历事多君,当干戈俶扰之际,独能以文字为职业。"923年这段翰林经历,恰为其"持身镇物"(《北梦琐言》卷十九)政治风格之发端。

公元926年

后唐明宗即位,冯道升任宰相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四月,邺都兵变的消息如惊雷般传至洛阳,庄宗李存勖仓促东征,却于乱军之中殒命。当是时,京城大乱,群臣惶惶,唯有时任翰林学士的冯道镇定自若,率同列宿直中书,连夜草拟劝进文书。《旧五代史·冯道传》载其"夜宿于禁中,一夕草制百余通",笔走龙蛇间,已然为王朝更迭铺就礼仪之路。

明宗李嗣源入洛之际,冯道持重老成的风范令新君侧目。《新五代史》记明宗感叹:"朕所见冯书记者,必宰相也。"此言既出,朝野震动。六月庚辰,明宗正式拜冯道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年四十五岁的文士就此登上相位。王溥《五代会要》特别记载其制词"器识宏深,文翰遒丽",可见朝廷对其才学的推重。

冯道拜相之初,便显露出迥异于武人朝堂的施政风格。《资治通鉴》详录其建议明宗"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并进呈聂夷中《伤田家诗》,使戎马出身的帝王为之动容。欧阳修虽在《新五代史》中讥其"无廉耻",却也不得不承认"道之为相,务以持重镇物为事",每逢科场取士,必亲阅试卷,时人谓之"文曲星下凡"。

是年秋七月,冯道主持重定《同光律令格式》。据《册府元龟》记载,他奏请"削去苛细,期副中典",将庄宗时期二百余卷律令精简至四十卷。此事足见其"务实去华"的施政理念,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中评曰:"五代法制,独明宗时为稍有理。"

当寒冬降临洛阳时,这位新晋宰相更展现出罕见仁心。《洛阳缙绅旧闻记》载其故事:见路有僵仆者,即解衣裘与之。僚属问其故,冯道答:"彼皆吾赤子也,安忍视其冻死?"此语传至宫中,明宗慨然道:"冯道纯俭,朕所素知。"遂命内库赐予锦袍玉带。

岁末祭天大典上,冯道以宰相身份宣读祝文。《全唐文》收录其《请改正郊庙乐章表》,文中"去浮华之辞,存劝戒之旨"的主张,恰似其执政风格的缩影。是年政事堂记注显示,经其手批阅的奏章达三百余件,而驳回者不过十数,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称其"处事精审,人莫能窥其际"。

公元934年

后唐末帝时期,冯道继续担任宰相

后唐清泰元年,天显晦暝,洛阳宫阙的飞檐在暮春烟雨中显得格外沉寂。冯道立于枢密院廊下,青袍被细雨浸出深色纹路,却仍保持着那份史书所称"神情凝远,进退有度"的仪态。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此刻正面临着他政治生涯中最微妙的时刻——末帝李从珂以藩镇武力入主洛阳,而冯道却奇迹般地保住了宰相之位。《旧五代史》记载:"末帝即位,道为首相,兼判三司。"这种在政权更迭中屹立不倒的本事,令当时朝野无不叹服。

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上,兵戈之气尚未散尽。当戎装未解的将士们按剑立于丹墀两侧时,冯道却捧着户部奏章从容进言:"三司积欠二百三十六万,今新天子绍统,宜蠲除逋负以彰仁政。"《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录得此言,末帝竟从其议。这看似平常的财政奏对,实则是冯道精心设计的政治试探——他要在武夫当国的时代,为文臣体系争取最后的生存空间。

清泰二年春,契丹使臣突然至洛阳索要幽云十六州。朝堂上武将主战之声鼎沸,冯道却于众议汹汹之际出列,引《春秋》"王者不治夷狄"之义,提出"当修德以来远人"的主张。《新五代史·冯道传》特别记载了这个细节:"道徐出班,言抚戎之策,左右皆愕然。"最终末帝采纳折中方案,仅归还蔚州一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点此事:"道之言似怯,实存国体。"

在宰相厅堂的烛影里,冯道常与同僚言:"吾为书生,不能横戈跃马为天子拓疆土,惟谨守中书印绶,使政令不坠耳。"这番肺腑之言被王溥《五代会要》收录,透露出乱世儒臣的无奈与坚守。每逢军粮调度、官吏任免,他总能在节度使们的刀光剑影间寻得平衡。《旧五代史》特别记载其"每视文书,终日不倦,虽仓卒必详审而后行"的工作态度。

清泰三年的重阳宴会上,末帝突然问及历代兴亡之事。冯道放下酒盏,缓缓道:"梁祖以暴兴亦以暴亡,庄宗以武得终以武失。"这番直言令举座皆惊,却意外获得末帝称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尖锐批评冯道"不知廉耻",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言虽简,切中事机"。此刻洛阳城外,石敬瑭已在太原勾结契丹,而冯道在风雨飘摇的朝堂上,仍坚持着"事当务实"的为政理念,直到后唐这艘破船最终沉没于历史的浪涛之中。

公元936年

后晋取代后唐,冯道转仕后晋高祖,仍为宰相

时维清泰三年,岁在丙申,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贿契丹,借兵南下,唐室倾颓之势已成。当是时,冯道方居相位,《旧五代史》载其"历仕数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而洛阳城中,衮衮诸公已闻太原兵锋。

十一月丙寅,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据《资治通鉴》所记,后唐末帝李从珂"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火光映红洛阳夜空之际,冯道正于私邸焚香抚琴。门生问其故,道徐曰:"《易》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吾辈当待新命。"此语见《五代史补》,虽野史杂说,颇合其处世之道。

及石敬瑭入洛,首召冯道。《新五代史·冯道传》详载其对答:"陛下以天福临人,臣敢不以人事奉陛下。"言罢稽首,新君释然。欧阳修虽讥其"不知廉耻",亦不得不书"晋祖嘉之,拜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朝堂,旧唐印绶未冷,新晋鱼袋已悬。

王溥《五代会要》录天福元年制书:"冯道可守本官充枢密使。"其文末特注"仍赐竭诚匡运保乂功臣",此殊荣唯道独享。时人孙光宪于《北梦琐言》中记其"每朝退,必默诵《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之句",盖叹其善处鼎革。

然《册府元龟》卷三百九载一事:晋祖尝问以军谋,道对曰:"征伐大事,在圣心独断。臣书生,惟知谨守历代成规。"此语看似谦退,实藏深机。后晋以儿皇帝事契丹,道始终未预割地之议,故《旧史》称其"及晋室屈辱,道未尝有谏诤,人或少之"。

是岁腊月,冯道主持新朝典仪。按《五代会要》所载,其亲定"以绛纱为祭服,易唐旧制",又奏请"循唐六典置三铨"。司马光于《通鉴考异》中特笔注云:"道之所为,皆以存续文脉为要。"当烽烟四起之时,太学堂前杏树犹发新枝,此或可为"长乐老"别解。

公元942年

后晋出帝即位,冯道辅政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驾崩,出帝石重贵即位。当是时,朝野震动,内外疑惧,唯冯道以三朝元老之姿,"从容讽议,守道持正"(《旧五代史·冯道传》),被加授太尉兼侍中,与桑维翰同掌枢密。史载其"处之晏然,人皆服其量"(《新五代史·冯道传》),面对契丹强藩环伺之危局,冯道以"长乐老"之智周旋其间。

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载,出帝初立时欲向契丹称孙而不称臣,冯道与李崧等老成谋国,谓:"屈身以安社稷,未为失策。"然少年天子锐意用兵,道知其不可强谏,乃"阴缓其事"。及至开运元年(944年)契丹大举南侵,道随驾渡河时仍"执板歌《北邙月》"(《洛阳缙绅旧闻记》),其镇定若此,盖因深知"时来则为之,不可强也"(《五代史补》卷三)之理。

当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京时,冯道应召而至。德光嘲其"何以来朝",道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又问"尔是何等老子",道答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新五代史·冯道传》)此等应答,看似谦卑,实藏机锋。后晋灭亡之际,其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偶作》诗)自况,正可见其乱世存身之道。

公元947年

契丹灭后晋,冯道短暂效力辽太宗

947年正月,契丹铁骑踏破汴梁,后晋幼主石重贵衔璧出降,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崇元殿受百官朝贺。当群臣战栗匍匐之际,须发皆白的冯道整肃衣冠,以三朝元老之姿立于丹墀,其从容之态竟令契丹武士按剑迟疑。《旧五代史》载:"道入谒,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番自贬之语暗藏机锋,《契丹国志》记太宗闻言大笑,竟赐坐论事。

二月春寒料峭时,耶律德光授冯道太傅荣衔,命其参决军国重务。司马光《资治通鉴》详录其"随驾北上"之事:"道处戎马间,晏然持汉家仪注。"每逢契丹贵族宴饮,必见其正襟危坐,以象牙笏板规整置于案几。《新五代史》特记其智谏暴政一事:当太宗欲尽屠河朔抗辽州县时,冯道徐奏:"此时佛出亦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欧阳修评此语"谲而正",终使数十万生灵得免屠戮。

四月辽太宗暴卒于杀胡林,冯道护灵柩至镇州,即刻召集汉官密议。《辽史·太宗纪》载其"率中原僚属南归",而《五代史补》揭露更深:他暗中联络刘知远,将契丹兵力虚实尽数相告。王溥《五代会要》称其北行实为"暂屈以全社稷",正如昔年安重荣所讥"骑两头马"者,终在乱世中护得文明薪火不灭。当盛夏蝉鸣再起时,这位七旬老臣已整饬衣冠,从容步入后汉新朝的朝堂。

公元947年

后汉建立,冯道转仕后汉高祖,任太师

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之际,正值契丹北撤、中原板荡的乱局。据《旧五代史·冯道传》载:"契丹主北归,高祖入洛,道自徐州来朝",这位历仕四朝的老臣踏着开封城外的春泥而来,衣袂间还带着辗转五代的烟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其"拜谒高祖于万岁殿"的情形,时年六十六岁的冯道须发皆白却"进退有礼,言辞简正",仿佛乱世中一块温润的玉圭。

刘知远以"太师"虚衔授之,实有深意。《新五代史·冯道传》言:"汉高祖虽恶其为人,然以其历事四朝,号长者,不忍弃。"这位以严苛著称的沙陀族皇帝,面对冯道时却显露出罕见的矛盾心态。欧阳修在《五代史记》中尖锐批评冯道"不知廉耻",却也不得不承认其"在汉为太师,犹能镇雅俗"的政治影响力。当时后汉初立,正需冯道这般"为相二十余年,未尝有谴诃"(《旧五代史》)的调和者来安抚士心。

冯道上表谢恩的奏章被王溥收录于《五代会要》,其中"臣道质本葑菲,性惟钝朴"的自谦,与"敢不仰承睿眷,俯竭愚衷"的恭顺,恰是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薛居正记载他任太师期间"每朝谒,步履安详",这种从容气度令新朝武将们想起《册府元龟》里"冯道为相,遇岁俭,家无积赀"的清贫。当洛阳士人争传他主持校勘《九经》的佳话时,这位太师正默默将俸禄"悉赈乡里饥民"(《五代史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固执地维系着儒家最后的体面。

是年冬月,冯道在太师府手书《长乐老自叙》,陆游《南唐书》称其文"历叙累朝荣遇"。当墨迹干透时,窗外正飘着947年的初雪,覆盖了五代更迭的血痕。这位被王夫之《读通鉴论》斥为"奸之尤者"的老人,却在《自叙》中写下"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的句子。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当后世史家争论其节操时,同时代的《洛阳缙绅旧闻记》却记载着百姓因其劝止刘知远诛杀降卒而"焚香祝其寿考"的民间记忆。

公元951年

后周取代后汉,冯道效力后周太祖,任太师兼中书令

后汉乾祐三年冬,北风卷着残叶掠过汴梁城头,冯道立于府中暖阁,手抚那方历事八姓的玉带,忽闻枢密使王峻叩门急报:"郭公已自邺都起兵,不日将至京师。"老宰相闻言,竟将案头《兔园册》翻过三页,方缓缓道:"老夫当备郊迎之礼。"(《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道率百官谒见")

正月五日,澶州军士黄袍未干,郭威尚作"请立武宁军节度使赟"之态时,冯道已令太常卿备法驾。及至汴梁城北七里店迎谒新主,七十三岁的四朝元老执圭而前,腰背弯折的弧度恰似当年跪迎契丹耶律德光时模样。《五代史补》记其语曰:"侍中此行不易。"郭威闻言色变,盖因二人同仕后汉时,冯道曾以"侍中"相称,此语既示恭顺,复存前朝老臣之矜持。

二月朔日,新帝祀天于南郊,冯道以太师身份赞导礼仪。当祭文念至"神器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久违"时,老臣白须微颤——此正是他二十年前为后唐明宗所撰即位诏原文(《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三)。礼成,郭威执其手叹曰:"朕得冯公,犹汉高之得子房。"然《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冷笔记述:"威虽优礼,军国大议未尝咨访。"

是岁仲夏,中书省堂帖墨迹犹新,冯道却于政事堂上默观范质、王溥等少壮派纵横捭阖。每有奏议,但书"依例"二字。秋七月,监修国史奏请纂修《汉隐帝实录》,他忽掷笔于案:"汉祚几何?实录安附?"(《五代会要》卷十八)遂改题为《晋汉周列传》,此乃其平生最后一次以史笔正名分。

腊月将尽,老迈的太师独坐中书令厅,案头堆着三份文书:周太祖欲改元"广顺"的诏草、契丹遣使入贺的国书、以及家乡瀛州族人求免徭役的状纸。窗外飘雪沾湿了他刚写就的《长乐老自叙》,墨迹晕染处,恰是"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那几行(《新五代史·冯道传》)。老仆见其以指叩桌,竟按《切韵》四声节奏,一声一叹。

公元954年

冯道去世,享年73岁

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十七,瀛洲景城冯氏宅邸内,药炉青烟袅袅。七十三岁的冯道卧于榻上,窗外暮春的柳絮纷飞如雪,恰似他历仕四朝十帝的宦海浮沉。《旧五代史》载:"道卒于第,时人皆共惜之",这位被后世称为"长乐老"的政坛常青树,终于走完了传奇一生。

临终之际,冯道令家仆取来亲手编订的《长乐老自叙》。据《新五代史》记载,其文"历叙累朝荣遇",却独独不言"忠"字。欧阳修对此痛批:"可谓无廉耻者矣",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留下公允之论:"道执政,凡五十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病榻前的烛火摇曳,映照着这位争议人物亲手书写的最后文字:"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

据《五代史补》记载,周世宗闻讯辍朝三日,追封瀛王,谥曰文懿。时值后周北伐契丹之际,皇帝特赐御祭文:"大臣薨谢,例合褒荣。况朕早预师资,晚从禅让,虽云君臣,实同父子。"这番评价暗合《册府元龟》所录冯道遗表:"臣虽不才,历事累朝,叨承渥泽,今当永辞圣代。"

葬礼当日,汴梁士庶争相路祭。《洛阳缙绅旧闻记》载其丧仪:"纸钱飘若素雪,道旁哭声不绝"。有趣的是,宋初陶谷在《清异录》中记下一则轶事:有商贾焚"兔毛褐"祭奠,称"冯公历事诸君如狡兔三窟,今以毳衣送之"。此说虽带讥讽,却印证了《癸辛杂识》的评价:"五代人物,以冯道为独全。"

其墓志铭由时任宰相范质亲撰,今存《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二,中有"四朝十帝,道佐其中;三中书,二枢密"的实录。而最耐人寻味的,当属《唐余录》所载民间祭文:"长乐老去,谁为百姓作依皈?"斯人已逝,争议未休。正如《五代史阙文》所言:"道之行事,非独当时是非,实关千古名教。"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2025年07月05日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 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

2025年07月05日

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殿上一杯天子泣, 门前双节国人嗟。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花。 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

2025年07月05日

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2025年07月05日

高却垣墙钥却门,监丞从此罢垂纶。 池中鱼鳖应相贺,从此方知有主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