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77年-公元910年
罗绍威,字端己,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以勇武著称,曾协助朱温平定魏博军乱,后因家族内乱忧惧而亡。
天复三年(898年)七月,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薨逝于镇,《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载"绍威袭父位为留后,朝廷因而命之",青丝未束的少年郎君就此执掌河朔雄藩。其时汴梁朱温正与河东李克用争衡河北,《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记"绍威虽得嗣立,而牙军益骄",魏博牙兵"父子相袭,姻党胶固"的百年积弊,如同悬在这位十八岁节度使头顶的利剑。
朝廷诏书抵达魏州时正值孟秋,罗绍威于牙城受节钺的仪式却暗藏杀机。《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载其"惧为牙军所图,乃厚赂朱温",这位少年节度使以"事梁王甚谨"的姿态,将魏博绑上了朱温的战车。时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细节:"每有馈献,温必对魏使拊其背曰'此罗家痴汉物也'",轻慢之语背后,实是朱温对河朔劲旅的忌惮与觊觎。
罗绍威继任之际的魏博,正处于晚唐藩镇"骄兵逐帅"传统的巅峰。《旧唐书·罗弘信传》称牙军"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这些"长枪兵"甚至掌握着"变易主帅,有同儿戏"的可怕传统。少年节度使在就任当月便遭遇挑战,《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七载"衙将李公佺作乱,绍威逾垣而免",这场未遂兵变迫使罗绍威加速倒向朱温,为日后"尽诛牙军八千家"的惨剧埋下伏笔。
史家王溥在《五代会要》中特别记载了罗绍威继任时的军制改革:"天复三年始置天雄军于魏州",这项举措实为分化牙兵势力的尝试。而《全唐文》收录的《授罗绍威天雄军节度使制》中"克绍堂构,能保勋名"的褒奖,在血火交织的河朔大地上,终究化作对藩镇世袭制度的绝妙讽刺。
天祐二年(905年)正月,朱全忠率军北渡黄河,兵锋直指魏博。时罗绍威继位未久,外有强藩虎视,内有牙军骄横,《旧五代史》载其"虽为藩帅,动息不能自专",魏博牙兵"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
朱温大军屯驻内黄三日,罗绍威秘密遣使献上粮饷。《资治通鉴》记其"潜遣人以牛酒犒师",又密信朱温:"魏博牙军,自田承嗣以来二百余年,父子世袭,盘根错节,绍威愿借梁王之力除之。"朱温得书大笑,谓左右曰:"罗绍威怯如田舍翁,非吾兵临城下,安肯吐实?"
二月庚寅夜,汴将马嗣勋率精兵千人,杂工匠、役夫负械入魏州。《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详载其谋:"绍威夜遣奴客数百,与嗣勋合击牙军,至曙尽杀之,凡八千家,婴孺无遗。"是日潞水为之赤,据《北梦琐言》载,时人作谣讥之:"魏府牙军,昔之虎贲;罗氏诛之,今之齑粉。"
牙军既灭,罗绍威亲赴朱温营门请降。《旧五代史·梁太祖纪》载其"素服待罪,献印绶",朱温"亲解其衣以衣之,赐玉带御马"。然魏博自此元气大伤,《五代史补》记罗绍威晚年悔叹:"聚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授罗绍威守太傅、兼中书令,然《册府元龟》揭露其"虽膺殊宠,实同囚系",魏博精兵尽归梁室。
史臣论曰:罗绍威"欲去衙兵之逼,遂引外寇之灾"(《新五代史》),恰如《资治通鉴》所评:"譬犹决腹疽而丧元气,虽得速效,实乃危道。"其子罗周翰继位后,终为后唐所并,魏博百年霸业,自此烟消云散。
天复元年(901年)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大举南下,其麾下铁骑如黑云压境,直逼后梁北疆。时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新承父业,面对此危局,《旧五代史》载其"以父友事太祖(朱温),尽忠竭节",乃亲率精兵三万驰援朱温。
是年四月,两军会战于钜鹿之野。罗绍威采纳部将建议,以"深沟高垒"之策困敌,《资治通鉴》详记其"夜遣死士焚李克用粮道",致使河东军"士有饥色"。及至决战,罗威亲执桴鼓,《新五代史·梁臣传》称其"擐甲先登,矢集其身而不顾",终与朱温合击破敌,李克用仅以身免。
战后罗绍威更献"坚壁清野"之策,据《册府元龟》载,他"毁魏博境内旧垒三十余所",沿黄河修筑连珠寨,"烽燧相望,旌旗蔽空",自此"河东兵不敢逾漳水者累岁"。司马光评此役曰:"绍威一挫克用,而梁之北门始固。"其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于乱世中灼然可见。
天祐三年(902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资治通鉴》卷二六四载:"魏博牙将史仁遇等谋作乱,聚众数千人据高唐。"这支自田承嗣时代便骄横难制的牙军,此刻再度露出狰狞面目,竟将罗绍威之子罗廷规妻族屠戮殆尽。
罗绍威深知事态危急,《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记其"密遣使求援于梁太祖"。朱温立即遣将李思安率军北上,与魏博军合围高唐。司马光笔下再现了这场血腥镇压:"城中食尽,丙午,仁遇出降,思安执而杀之,遂屠其城,死者无噍类。"胡三省注此役时特别指出:"魏之牙兵,始于田承嗣,废置主帅率由之,至是而尽。"
《新五代史·罗绍威传》揭示了这个残酷决策背后的政治逻辑:"绍威虽除其逼,然势弱,为梁守尔。"当史仁遇首级悬挂在魏州城头时,八百家牙军旧部同时伏诛,《北梦琐言》卷十四记载了这令人窒息的场景:"绍威亲军同杀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为之一空。"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六评价此事称:"魏之骄兵,于是而尽。"
这场清洗彻底改变了魏博的政治生态。正如《册府元龟》卷四三七所言:"自绍威杀牙军,魏兵始弱,绍威势孤,益服属于梁。"曾经叱咤河北的牙军集团,最终在朱温援军与罗绍威的合谋下走向覆灭。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意味深长地写道:"唐之衰也,以魏博牙军之故。"而902年的这场屠杀,恰为这个判断作了最残酷的注脚。
天祐三年(906年)秋,沧州城下战云密布。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亲率精兵与梁王朱温联军,铁甲映日,旌旗蔽空。《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载:"绍威遣将程公信等率军三万助太祖(朱温)攻沧州",其势如虹,直指卢龙军节度使刘守文所据之重镇。
时沧州被围经年,刘守文困兽犹斗。《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详记:"守文求救于河东,李克用遣将李嗣昭将兵攻潞州以救之。"然罗绍威早有防备,与朱温构筑连营数十里,堑壕深垒断绝外援。据《新五代史·梁本纪》载,朱温"遣氏叔琮、朱友宁会魏博兵急攻之",罗绍威更亲临战阵,"躬擐甲胄,昼夜督战"。
九月庚子,沧州粮尽。《旧五代史·梁书》称:"城中食尽,人相篡啖。"罗绍威趁机命魏博军以火攻破西南隅,梁将刘重霸率先登城。《新五代史·刘守文传》记其惨状:"守文出战而败,奔于燕,其将吕兖等举城降。"此役《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十三赞曰:"魏师之强,冠于诸镇,绍威用兵,颇有父风。"
战后清算,《资治通鉴》载罗绍威"收沧州将士千五百人,皆劓刖而纵之",其酷烈手段令幽燕震恐。朱温表奏其功,加检校太尉兼侍中。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曰:"绍威虽借朱温之势,然用兵果决,实有可取。"此战不仅展露其军事才能,更为日后梁魏结盟奠定基础,五代风云由此更添诡谲。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温于汴梁受禅称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是时,天下藩镇多遣使奉表劝进,而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尤为恭顺。《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载:"魏博罗绍威、河中护国军节度使朱友谦等,皆遣使劝进。"其表文中有"天命有归,人心所属"之语,足见绍威审时度势之明。
四月壬戌,梁太祖朱温大封功臣,诏曰:"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忠贞贯日,勋业铭钟,可进封邺王,仍镇魏博。"《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详记此事,并特别记载绍威"虽受王爵,事朝廷愈谨"。其受封诏书现存《全唐文》卷一百二,中有"总六郡之雄师,为一方之保障"等褒奖之辞,足见梁祖倚重之深。
罗绍威镇魏博凡十七年,素有"河北第一雄镇"之称。《新五代史·罗绍威传》称其"性精悍,喜文学,通吏事"。当受封邺王时,魏博精兵犹存牙军八千,据《北梦琐言》卷十四载,绍威"每命宾佐作文,必先自草,俾代者不测浅深",可见其虽为武人,实具文韬。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绍威居镇,梁无北顾之忧。"
是年秋七月,罗绍威入朝觐见,《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记其"献马千匹、绢千匹,助郊祀之费"。梁太祖赐宴长春殿,亲解玉带赐之,《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八载太祖语:"朕与卿家世通姻好,今又忠勤若此,真社稷臣也。"盖绍威女适朱温子友文,两家实有姻亲之谊。
罗绍威归镇后,于魏州建邺王邸,《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载其"规制宏丽,甲于河北"。然其晚年颇以诛牙军事自悔,《新五代史》记其常谓亲吏曰:"聚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此语后竟成典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曰:"绍威虽除牙军之患,而魏兵自是衰弱。"可谓切中肯綮。
天祐五年(908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牙帐内烛影摇红,映照着案几上那封密报的朱砂批注。《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载:"绍威子廷规妻,朱全忠女也。绍威厚赂全忠,求为援。"此时朱温正与河东李克用鏖战,无暇顾及姻亲之请,而魏博军府内部早已暗流汹涌。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七记载:"魏博牙兵,自田承嗣募骁勇子弟为之,父子相袭,姻党盘互,骄横难制。"这支传承百年的"牙军"竟在正月十六日突发哗变,节度使府邸外"夜聚千人,斧斩关而入"。罗绍威急遣心腹杨利言密告朱温,《新五代史·罗绍威传》详述其状:"绍威惧,谋诛牙军,遣使告梁太祖。"
在朱温部将马嗣勋的配合下,罗绍威实施了一场血腥清洗。《旧五代史·梁书》以冷峻笔触记载:"绍威乃率其奴客数百,与嗣勋合击牙军……凡八千家,婴孺无遗。"王禹偁《五代史阙文》补叙细节:"魏之牙兵即尽,罗氏之势亦衰。"这场屠杀持续至天明,据《北梦琐言》卷十四载:"魏之骄兵,于是歼焉,然克用之势,自此亦弱。"
经此剧变,魏博军镇元气大伤。《册府元龟》卷四三七痛陈其弊:"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更尖锐指出:"绍威自诛牙军,势孤,后为梁弱之。"当朱温大军以"助剿"为名长驻魏州时,《资治通鉴》记载罗绍威悔叹:"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此语成为五代政治博弈的经典注脚。
是年秋,当罗绍威巡视空荡的校场时,《五代会要》卷二十四记载其奏疏:"臣所管魏博,自诛牙军以来,公私困竭。"曾经"银枪效节都"的旌旗委地,只余《旧唐书》所云"强藩既戮,而王室亦衰"的苍凉回响。天祐年间的这场家族清洗,终成晚唐藩镇自戕的典型案例。
天祐七年(910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病逝于镇,时年三十有四。《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载其"寝疾薨于位","朝廷闻之,废朝三日,赠尚书令,谥曰贞壮"。这位以"工笔札、晓音律"著称的藩帅,最终在唐祚将倾之际走完了短暂而跌宕的一生。
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七记载,绍威临终前"召将吏属鄴王绍规曰:'吾疾亟矣,尔其勉之'"。其托付后事之语,颇见《新五代史》所评"性精悍明敏"之态。时值梁晋争霸关键之年,这位曾"以魏博附梁祖"的节度使,在朱温篡唐仅三载后便撒手人寰。王禹偁《五代史阙文》记其"临殁,命以白衣衾褥敛",或暗合《旧唐书》所言"晚年颇务奢靡"后的悔悟。
《册府元龟》卷四〇七详载丧仪:"诏赠守太师,辍视朝三日,谥贞壮,赙赗加等"。梁太祖朱温特遣使祭奠,《全唐文》存其《赐罗绍威葬祭文》残句:"方期倚注,遽此沦亡"。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罗弘信传》后论及绍威之死,特别强调其"虽助梁篡唐,然终梁之世不为叛逆",此评或可视为对其政治抉择的盖棺定论。
其墓志铭虽佚,然据《宝刻丛编》卷六引《访碑录》所载,梁翰林学士张策曾撰《罗绍威墓志》,今唯存目。同时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记其"临终,召主藏者给历年军士廪赐",与《旧五代史》"在镇十七年,民安之"的记载相印证,可见这位青年早逝的藩帅,终究未负"政尚慈惠"(《册府元龟》卷六七一)之名。
875年-958年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工于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第,七年后(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其诗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千古流传的惜时名句。
880年-956年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文著称,尤以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闻名。
873年-954年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等,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工于书法,尤擅行草,风格独特,被誉为'杨风子'。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
873年-921年
王镕,五代十国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割据河北一带的军阀,后被部下所杀。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晚年自号‘长乐老’,著有《长乐老自叙》。
882年-954年
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十朝元老’。以圆滑处世和保存文化典籍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