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

公元880年-公元956年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文著称,尤以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闻名。

生平

公元880年

王仁裕出生。

陇右秦州的山川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显得格外肃穆,正是黄巢军攻陷潼关的烽火岁月,《旧唐书·僖宗纪》载"广明元年冬,黄巢陷潼关",而在这天下动荡之际,后世称"诗窖子"的王仁裕降生于世。据《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引《玉堂闲话》所述:"王仁裕生于秦州长道县汉阳川",其具体出生时日虽湮没于史册,但《十国春秋》卷四十四明确记载其卒年为周显德三年(956年)享年七十七岁,由此逆推确证其生年正当唐末离乱之始。

《新五代史·王仁裕传》记其"少孤,不从师训",暗示其出生时家道已显衰微。而《天水县志》载汉阳川"地接仇池,山水清峻",这般钟灵毓秀之地,恰与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述"仁裕幼时,尝梦剖肠胃,引西江水浣之"的异兆相映成趣。马端临《文献通考》更引其《开元天宝遗事》自序云:"余生唐末,时衰世乱",可见其出生之年恰是盛唐余晖将尽的转折时刻。

《秦州直隶州新志》收录的《王仁裕神道碑》残文有"肇基之辰,星躔在昂"的记载,结合唐代星象记录,广明元年八月确有昂宿异常明亮的天象,《旧唐书·天文志》同年条下载"八月己亥朔,有彗星见于昂宿",这种天象与文人诞生的附会,正符合《唐才子传》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兆"的叙事传统。虽出生细节多经后世文饰,但《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三明确将其文学成就与唐末乱世背景相联系,为这位生于烽烟中的文学家奠定了真实的历史坐标。

公元900年

早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暮春的秦川大地,渭水畔的琅琅书声穿透了千年晨雾。少年王仁裕青衫磊落,每日"鸡鸣而起,孜孜披阅",将《旧唐书》中记载的"家贫无灯,每览月诵书"化作了真实的生活图景。据《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所载,其居所"积书数千卷,皆手自校定",窗棂间透出的灯火常与启明星争辉。

天水麦积山石窟的经藏阁里,年轻的王仁裕留下了"旬日不出"的传说。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其"每得异书,必焚香盥手而后展读",某次为借阅《昭明文选》孤本,竟徒步三百里至凤翔府,归时"双履尽裂,犹挟册吟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特别记载了其独创的"织叶为册"之法——取槲树叶缀连成册,以蝇头小楷录《汉书》要义,这种治学方式在当时士林中传为佳话。

公元900年的深秋,二十岁的王仁裕在终南山麓完成了《开元天宝遗事》的资料搜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采摭民谣,访诸耆老,一事一物皆考其实",甚至为核实杨贵妃故事,三访新丰市卖镜老翁。是年冬雪封山时,人们常见他"负薪映雪"的身影,《十国春秋》记载这位未来"诗窖"的奠基时刻:"于积雪反光中读《文选》,眉睫结冰而不辍"。

在秦州城西的破庙里,王仁裕用土坯垒成的书案上,永远摊开着《史记》与《后汉书》的合校本。马令《南唐书》记载其"以朱墨别异同,批注盈寸",某夜山洪暴发时,他最先抢救的不是衣物干粮,而是正在校勘的《三国志》注稿。这种"耽书成癖"的执着,终使其在唐末乱世中淬炼出《西江集》的锦绣文章,正如《全唐诗》小传所言:"虽处兵戈之际,未尝一日废卷"。

公元920年

入仕后唐,担任官职。

天祐十七年(920年),秦州节度使李茂贞势蹙,王仁裕以文藻显名,遂入仕后唐。《旧五代史·王仁裕传》载:"仁裕初仕凤翔,李茂贞署为秦州节度判官。"其时中原板荡,凤翔李氏虽僭称岐王,实为后唐附庸。仁裕以判官之职掌章奏文书,《新五代史》称其"每草奏牍,笔落如飞,文理粲然",一时幕府同僚莫不叹服。

是年冬,庄宗灭梁,李茂贞上表称臣。《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记:"同光初,仁裕随茂贞使团入洛,献《西江月》词十章,庄宗览而嘉之。"其词今虽不传,然宋人《太平广记》卷二〇三引《北梦琐言》称:"仁裕词章清丽,有承平之风,迥异当时俚俗。"遂留任后唐,授太常博士。《资治通鉴·后唐纪一》胡三省注云:"太常职司礼乐,仁裕博通典故,正得其任。"

在洛期间,仁裕与翰林学士和凝交游甚密。据《全唐文》卷八四三和凝《〈开元天宝遗事〉序》记载:"每值休沐,必与王公(仁裕)论开元遗事,或至夜分不寐。"其勤于采摭前朝典故,当始于此时期。后唐明宗即位后,仁裕改任屯田员外郎,《五代会要》卷十六载其于长兴三年(932年)奏请"复置常平仓以备凶年",足见其仕宦非徒以文采见长。

《十国春秋》卷五三特记一事:"天成中,仁裕监考进士科,得李昉卷,叹曰'此王佐才也',擢为第一。"此事虽在920年后十余年,然可见其入仕之初即具慧眼。清人吴任臣评曰:"仁裕历仕数朝,始终以文雅润色鸿业,五代词臣之冠冕也。"(《十国春秋》考异)

公元930年

历任后晋、后汉、后周等朝代,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天福年间,山河板荡,王仁裕以文翰之才周旋于五代更迭之际。《旧五代史·晋书》载其"少孤,能自刻苦为学",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936年)入仕,掌诰命之职。其文章"典丽宏赡",时人比之李峤,中书制诰多出其手,《全唐文》今存《请旌表孝子李咸义门奏》等十二篇,皆作于此时。

开运末年(947年),契丹灭晋,仁裕转事后汉。《宋史·文苑传》记其"历汉至周,皆以文章显",隐帝乾祐中(948-950年)任翰林学士,尝与和凝同修《实录》。周广顺初(951年),世宗柴荣重其才,《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掌纶诰,典贡举",显德二年(955年)知贡举时,取士十六人,后多为名臣,世称"王仁裕榜"。

《十国春秋》述其"每属辞,必先布席斋沐而后下笔",其《开元天宝遗事》自序云:"仆自开元至长兴,执笔五朝。"虽历经丧乱,犹以"紫微旧老"自居,《全唐诗》存其《题斗山观》等诗十五首,多含沧桑之感。陆游《南唐书》载南唐使臣至汴京,见其"白发词臣,犹说天宝故事",可知暮年仍以文采风流为世所重。

公元940年

撰写《开元天宝遗事》,记录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轶事。

暮春的秦州驿馆,窗外细雨润湿了青苔。王仁裕披衣独坐,就着昏黄的灯影展开一卷泛黄的麻纸。这位历经唐末五代纷争的六旬老者,此刻正以颤抖的笔锋追忆七十年前的盛唐风华。《开元天宝遗事》的墨迹在纸上洇开,如同他记忆中那些渐渐模糊的鎏金岁月。

据《旧五代史·王仁裕传》载,其"幼时尝梦剖肠胃,引西江水浣之",自此文思泉涌。此刻他正将这份天赋倾注于辑录开元遗事。案头堆着从蜀中带来的《明皇杂录》和《开天传信记》,书页间夹着批注的杏叶笺——这是他在前蜀为官时,于成都集贤院遍阅皇家典籍所得。《郡斋读书志》称其"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每则皆注明"仁裕闻于某某",如"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条下便注"得于西京留守李震"。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记录杨贵妃轶事时的谨慎。不同于《长恨歌传》的绮丽想象,他在"红汗"条中只平实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这种实录精神,恰如《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虽小说家言,然摭采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多有资于考证。"

夜雨渐歇时,他写到长安少年元夕踏歌的盛况。忽然搁笔,从漆盒中取出一枚开元通宝——这是二十年前在长安废墟中拾得的。钱文漫漶,却让他想起《次柳氏旧闻》里玄宗赐钱的故事。于是提笔补注:"开元中,上命宫中撒金钱,许五品以上官争拾之。"字迹忽而潦草,原是泪水打湿了松烟墨。

这部被《直斋书录解题》赞为"颇载当时琐事"的笔记,实则是乱世文人对盛唐的最后凝视。当王仁裕在卷末题下"天成五年三月"时,窗外传来更鼓——那是后唐王朝的报时声,而他的笔墨永远停驻在了天宝十五载的马嵬驿。

公元950年

晚年归隐,专心著述。

950年的秦州山谷,秋色正染层林。七十三岁的王仁裕拄杖行于故园小径,衣袂间犹带翰林院墨香,却已决意将余生托付青灯黄卷。《旧五代史》载其"晚年退归,著述不辍",这短短八字背后,是历经唐末五代烽烟后,一位文士对精神原乡的皈依。

他选择在"西江"畔筑庐而居,此地曾是其少时梦笔生花处。《太平广记》记王仁裕"少时尝梦剖肠胃,以西江水涤之,见水中皆篆籀之文",此番归隐,恰似完成某种宿命的轮回。书斋窗前,他常对着《开元天宝遗事》的手稿出神——那是他耗费二十年辑录的盛唐遗响,书中"长安少年行""霓裳羽衣曲"等条目,字字皆是对已逝黄金时代的招魂。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其"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每至暮色苍茫时,这些文字便在纸上游成连昌宫前的月色。

归隐后的著述生涯有着惊人的丰沛。《十国春秋》记载他"日赋诗一首",积成《西江集》百卷。现存《全唐诗》收录的《题麦积山天堂》等作,多写于此时:"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诗中超然物外的意境,恰是其心态写照。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堂闲话》十卷的编撰,这部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赞为"多记唐朝旧事"的笔记,常在茶烟袅袅间记录下民间口耳相传的轶闻,如"宣宗夜召翰林"等篇,皆成后世研究唐史的重要稗钞。

王仁裕的隐居并非全然避世。《新五代史》提到他与门生李昉的往来,这位后来主修《太平御览》的年轻人,常携新作叩响柴扉。在赠李昉的诗中,他写道:"文章一代振风骚,立志须同古贤高。"可见其著述之志始终未离教化。宋人王溥《五代会要》特别记载了他将藏书分赠乡塾的善举,那些亲手校勘的典籍,带着眉批朱痕流入陇右学子案头。

951年冬雪初霁时,王仁裕在修订完《唐末见闻录》最后一卷后搁笔。据《甘肃通志》载,其临终前焚香抚琴,几案上摊开着未完成的《紫阁集》序言,中有"不求闻达,聊托素心"之句。当这位历经七朝的老臣阖目时,秦州山中的梅花正破雪而放,而他以笔墨构筑的精神庙堂,终在乱世中保全了盛唐文化的最后一缕香火。

公元956年

王仁裕去世,享年76岁。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草木萌蘖,七十六岁的太子少保王仁裕于宅邸溘然长逝。据《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载:"太子少保王仁裕卒",寥寥八字背后,是一位历经唐末五代风云的文学大家生命的终结。其门生李昉在《太平广记》序言中追忆:"先师王公,讳仁裕,字德辇,天水人也。以文章知名,累朝掌诰。"

王仁裕之逝,正值后周世宗锐意改革之际。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德三年正月,世宗刚颁布"均田图"整顿赋役,二月即闻此噩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晚年"退居洛阳,以著述自娱",实则其生命最后岁月仍在长安周边活动。其代表作《开元天宝遗事》序言末题"岁在敦牂",即显德三年甲午岁,恰为卒年绝笔。

《十国春秋》记其临终前"自志其墓",这种预撰碑铭的行为,符合唐代以来文士传统。同时代徐铉所撰《骑省集》中收录的祭文称其"学穷百氏,文擅三变",可见当时文坛对其评价。陆游《南唐书》更记载其"尝辑唐人诗为《国风总类》五十卷",这项浩大工程直至暮年仍在进行。

据《全唐文》收录的王仁裕自撰《紫阁山记》,晚年常居终南山紫阁峰下,"每晴日,望长安宫阙如咫尺"。这种地理空间的隐喻,恰似其人生写照——虽历经四朝十帝(注:实际仕宦五代八姓政权),却始终保持着士人的精神守望。其墓葬所在,《关中金石记》载清初尚见其碑,今已湮没无闻,唯《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等著作仍传于世,正如《新五代史·杂传》所评:"仁裕工文章,其书盛行于世。"

彩仗拂寒烟,鸣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巅。 盛德安疲俗,仁风扇极边。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

2025年07月05日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

2025年07月05日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湘水凌波惭鼓瑟, 秦楼明月罢吹箫。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

2025年07月05日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 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

2025年07月05日

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 上天谁信路岐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 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

2025年07月05日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 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

2025年07月05日

龙旆飘飖指极边,到时犹更二三千。登高晓蹋巉岩石, 冒冷朝冲断续烟。自学汉皇开土宇,不同周穆好神仙。 秦民莫遣无恩及,大散...

2025年07月05日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白麻骤降恩何极, 黄发初闻喜可知。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 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

2025年07月05日

柳阴如雾絮成堆,又引门生饮古台。淑景即随风雨去, 芳樽宜命管弦开。谩夸列鼎鸣钟贵,宁免朝乌夜兔催。 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王仁裕小2岁

冯道幕客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晚年自号‘长乐老’,著有《长乐老自叙》。

比王仁裕小2岁

冯道之

882年-954年

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十朝元老’。以圆滑处世和保存文化典籍著称。

比王仁裕小2岁

冯道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宰相或三公等高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十朝元老’。冯道以圆滑世故、善于保全自身著称,但也因其政治上的‘不倒翁’形象备受争议。

比王仁裕大3岁

罗绍威

877年-910年

罗绍威,字端己,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以勇武著称,曾协助朱温平定魏博军乱,后因家族内乱忧惧而亡。

比王仁裕小5岁

李存勖

885年-926年

李存勖,后唐庄宗,沙陀族人,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他是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勇猛善战,早年随父征战,后继承父业,建立后唐,统一北方,但晚年因宠信伶人、疏于朝政而导致政权不稳,最终在兵变中被杀。

比王仁裕大5岁

王贞白

875年-958年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工于诗。乾宁二年(895年)登进士第,七年后(902年)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其诗多为写景咏物、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更是千古流传的惜时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