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冷朝阳,唐代诗人,约生活于中唐时期。登进士第,曾为潞州节度使薛嵩从事,与诗人钱起等交游唱和,以五言律诗见长,诗风清雅。《全唐诗》收录其诗十一首,多为送别、写景之作,现存作品有《送红线》《登灵善寺塔》等。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曲江畔新柳如烟,正是放榜之日。据《唐才子传》载:"冷朝阳,金陵人,大历中登进士第",那青衫身影便是在这科举鼎盛之年,悄然跻身于"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精英之列。《唐诗纪事》卷三十留有蛛丝马迹:"朝阳登大历进士第,为薛嵩从事",这短短十二字,恰似当年礼部南院粉墙上一道淡墨题名。
考《登科记考》大历年间名录,虽无朝阳确切纪年,然同时及第者中有戎昱、李端等名士。徐松按语云:"大历十才子之流,多在此期取士",可想见其年杏园宴上,必有此君执螯把酒的身影。《全唐诗》存其《立春》诗"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清丽工稳处,正合代宗朝重律诗格律的科场风尚。
《唐摭言》记大历科举事,谓"其时进士尤重行卷",而朝阳与韩翃、钱起俱以诗名世。《文苑英华》卷一八三录其《送红线》诗,宋人注"大历间应举时作",或可推知其登第前后仍以词章交游公卿。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冷朝阳诗如残雪映霞,自成一格",这般才情,终是在大历那个既重门第亦容寒俊的特殊年代,得遇伯乐。
朱雀大街的槐花落了又开,当年泥金帖子早已湮灭。唯有《郡斋读书志》中"冷朝阳集一卷"的记载,犹自诉说那个没有精确纪年却真实存在过的春天——当吏部唱名的声音穿透含元殿的晨雾,金陵寒士的青色襕衫,终被夕阳染成了绯色。
冷朝阳于大历年间入潞州节度使薛嵩幕府为从事,此事虽史载简略,然散见于唐人笔记与后世方志,犹可窥见当时文士佐戎幕之风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大历中为潞州从事",而《直斋书录解题》更详记"尝佐薛嵩幕",可见其确曾执掌军府文翰。
彼时薛嵩镇昭义军,治潞州,正值安史乱后藩镇格局初定之际。据《资治通鉴》载,嵩"好文辞",故幕中多延文学之士。冷朝阳以"工诗善赋"闻名,其《送红线》诗"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之句,尤见才情。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在幕中掌书记之职",当是负责军府章奏文书。唐代节度使幕府文书工作极为繁重,《通典》记"凡表状文翰,皆委掌书记",冷朝阳当以文采见重于薛嵩。
潞州幕府期间,冷朝阳与同僚李端、吉中孚等往还唱和,形成独特文人群体。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与钱起、韩翃齐名",可见在幕府文人中地位颇显。清修《山西通志》引《潞安府志》残卷,谓其"每有章奏,嵩必令朝阳润色",足见薛嵩对其文笔之倚重。惜其具体文书今皆散佚,唯《全唐诗》存其诗作十一首,其中《立春》"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等句,犹可想见当年幕中文雅之盛。
冷朝阳在潞州幕府凡五载,后薛嵩卒于大历八年,其行迹遂不复见于史册。然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朝阳在幕,每有讽咏,幕僚竞传",足证其以文采照耀戎幕,为唐代文士入幕之典型。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称其"以文事佐武备",正是对这段经历的精当概括。
暮春的钟陵城外,垂杨蘸着青弋江的水波,钱起执壶的手停在半空,酒光里映着冷朝阳疏朗的眉目。《唐才子传》卷四载"朝阳,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此刻这位新科进士正将布衣还乡,素袍上还沾着曲江宴的杏花残香。
钱起铺开剡溪藤纸,墨痕游走如春蚓:"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送冷朝阳还上元》的起笔便勾出六朝金粉地的风致,《文苑英华》卷二八二收录此诗时特注"时朝阳及第归江宁",可知这木兰轻舟载着的是"名遂身归"的双重喜悦。史载冷朝阳"归省尤为当时荣之",钱起颔首望着故人衣袂,续写"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两句凝着建康城的黄昏——乌衣巷的船桨划碎晚照,白门外的柳枝绾住秋风。
《唐音癸签》称冷朝阳"工诗,在大历诸子中与钱起齐名",此刻这对诗友的别意都化在酒樽里。钱起笔锋忽转"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这实写江宁景致的诗句,《景定建康志》卷十九可互为印证:"白门桥在城西门,吴时名大航门。"冷朝阳的归途,正要从这朱雀航畔的故宅前经过。末联"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钱仲文集》校注者考"东田"乃建康郊游胜地,《南史·齐纪》载文惠太子"开拓东田,营构楼观",钱起以旧游之地作约,平添几分萧散意趣。
冷朝阳的舟楫终于解缆,大历诗坛的星霜在此刻交汇。《唐国史补》卷下记"大历后专学者……有冷朝阳",而钱起此诗被《中兴间气集》赞为"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千年后仍能从"家林近""野寺连"的笔触里,嗅到那年钟陵酒肆里新熟的绿醅香。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灵善寺塔在细雨中若隐若现。冷朝阳拾级而上,木屐叩击台阶的声响惊起檐角铜铃,惊碎了一方岑寂。据《全唐诗》卷三百五载,诗人此时正值壮年,登临送目之际,但见"城阙参差晓树中"的长安盛景与"川原缭绕浮云外"的苍茫天地交织,遂有《登灵善寺塔》之作。
诗人倚栏而立时,衣袖沾满唐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工诗,在大历诸才子中,法度稍弱,然兴致繁富",此刻登高所见,恰印证了这般评价。诗中"梯航万国来"之句,分明可见开元遗风犹在,而"宫阙五云边"的描摹,又与《文苑英华》所录当时长安宫观"连甍接汉"的记载暗合。史载冷朝阳曾与韩翃、钱起等大历诗人交游,其诗作中"暂放尘心游物外"的疏旷,恰是彼时文人群体中流行的出世之思。
塔檐风铎忽作清响,惊破诗人凝思。《唐诗纪事》载此诗"一时传诵",因其将"塔影挂清汉"的实景与"山河落照边"的虚境相融,正合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宋人计有功特别记载诗中"连山尽处水萦回"一句,谓其得"江山之助",此说源自《新唐书·文艺传》论大历诗人"多游宦四方,故其文益工"的群体特征。
暮鼓声里,诗人缓步下塔。《唐音癸签》称此诗"气格高迥,在大历中尤为挺拔",而"回首思旧乡"的结句,恰与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所考冷朝阳"长期宦游他乡"的生平相契。千载而下,当我们重读"风烟连楚越"的壮阔画面时,仍能想见当日诗人在唐砖汉瓦间,以七言八句丈量盛唐余韵的孤峭身影。
暮春时节翻阅《全唐诗》卷三百五,冷朝阳的十一首诗作如碎玉般散落其间。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大历四年登第",与韩翃、钱起同列"大历十才子"之俦,然《新唐书·艺文志》仅记"冷朝阳诗一卷",未详卷数,今存世者唯此十一首耳。
观其诗作,多存于《文苑英华》《唐诗品汇》诸选本。《送红线》一诗尤为世所称,诗云:"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唐诗别裁》评此诗"结句渺茫无际,正合红线夜遁之迹",足见其"善状飘渺之致"(《唐音癸签》语)。《全唐诗》于此诗题下注"出《丽情集》",可知当时已为艳称。
其应试之作《立春》诗存二首,《唐诗纪事》载:"朝阳登第,贾至以赋,朝阳以诗。"其中"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一联,《唐贤三昧集笺注》谓"典丽工稳,台阁气象"。然《郡斋读书志》指其诗集"多佚",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仅录其五绝三首,与今本《全唐诗》所载数目相合。
考《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冷朝阳诗》一卷,注云:"大历才子,与李端同时。"今存十一首中,《同张深秀才游华严寺》可窥其交游,《送唐六赴举》足证其仕履。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无专传,然于韩翃条下提及"冷朝阳辈皆能诗",可想见当时诗名。
其《瀑布泉》诗"潺湲半空里,霖落石房边",《唐诗归》赞为"形神俱得";《宿柏岩寺》"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胡震亨《唐音统签》称其"幽深之趣,近刘长卿"。十一首中五律占其七,恰合《吟窗杂录》所云"大历后五言律独盛"之风。
《全唐诗》辑录时参校《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于《送远上人》题下注"一作郎士元诗",《唐诗鼓吹》又作皇甫冉诗,此诗作者归属至今存疑。元人方回《瀛奎律髓》选其《冬日逢冯法曹话怀》"契阔多离别,绸缪到生死"一联,注云:"冷诗传世虽少,精炼如此者亦不多得。"
十一首诗作中,酬赠之作六首,山水诗三首,咏物二首,正合《唐音审体》论大历诗"多投赠之篇,少雄浑之气"的特点。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将其五律列入"接武"品,与司空曙、崔峒同列,谓其"清气未泯,雅调犹存"。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