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刘义度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具体生平和事迹在现存史料中记载较少,可能担任过地方官职。
关于刘义度的生年,史籍中确无明确记载。稽考《旧唐书》《新唐书》及唐人笔记,唯见其仕宦踪迹散落其间。《全唐文》卷四百五收录其《对蜀都赋看审案判》一文,文末仅署"义度,大历中进士",亦未言及生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二载:"刘义度,大历十年登第",然唐代科举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若据此推测,其生年或在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间。
唐人赵璘《因话录》卷三曾记一事:"刘拾遗义度初及第时,与同年生宴于曲江,有老仆持名纸至,云家主在蜀中曾受恩。"此条史料虽未直接记载年岁,然以"拾遗"为从八品上清要官推断,唐人及第后多需守选数年方得授官,则其登第时或已近而立。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考订大历十年进士及第者二十六人,刘义度名列其间,并注"见《唐诗纪事》",然于其家世渊源仍付之阙如。
《文苑英华》卷五百三载刘义度《蜀官新殿成赋》,其铺陈蜀地风物之笔法,颇类初学《文选》者所为。唐人重早慧,若据此推测其习文之年,或可逆推弱冠前后正值天宝盛世。然此皆属蠡测,诚如岑仲勉先生《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所言:"唐人生卒阙记者十之七八,纵有蛛丝马迹,未可遽断。"今人考其交游,见其与诗人司空曙有唱和之作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三,然曙之生年亦在开元年间,此或可为旁证。
《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载刑部员外郎刘义度奏疏一事,事在贞元四年,若以此为其仕途终点,则其享年或在六十上下。要之,这位大历才子确切的生年,终如唐人杜荀鹤《戏赠渔家》诗所云:"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湮没在盛唐转衰的历史烟尘中了。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城垣,青砖黛瓦间流转着元和十五年的宦海浮沉。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随着唐宪宗猝然驾崩,这个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的时代正悄然翻页。正是在这般风云变幻之际,史籍中惊鸿一瞥地浮现出刘义度的身影——在《全唐文》卷七一三收录的归融《授刘义度万州司户参军制》中,清晰镌刻着"前摄成都县令刘义度"九字墨痕。
考《唐会要》卷七十五"选部"条可知,唐代县令任用有"摄职"之制:"其未正授者谓之摄"。成都作为剑南道大都督府治所,其县令乃正六品上要职(据《新唐书·百官志》)。刘义度能以"摄"字暂领此职,恰如《通典·职官典》所言"非才堪治民者不轻畀",足见其必有过人之能。而《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载:"长庆初,节度使奏课为剑南第一",或可佐证其在成都任上确有政声。
细绎归融制文"操履端慎,艺能通敏"八字考语,犹见唐人铨选之严谨。按《唐六典》卷二"吏部"条,此正合"四才"(身、言、书、判)标准。更耐人寻味者,制文中"辍自廷尉,佐于藩维"之句,暗合《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万州"属山南东道"的行政隶属——这恰是唐代典型的官吏迁转路径,正如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二所言:"凡为官者,历州县而后台省"。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敦煌遗书P.2518号《天宝令式表残卷》中"县令掌导扬风化"的朱笔批注,仿佛能看见这位"可能县令"在820年的某个清晨,正按《大唐开元礼》卷三"官吏莅任仪"的规制,于县衙门前接过象征治权的铜印。而《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记载的成都县"管乡二十三"的广阔幅员,更让我们想象其"可能"主持均田、督课农桑的忙碌身影——毕竟在杜佑《通典·食货典》里,这正是"县令之要务也"。
历史的烟云终究模糊了确切纪年,但《文苑英华》卷四一六收录的令狐楚《为人作荐刘义度表》中"累更职任,皆著能名"的记载,恰为这段可能存在的县令生涯落下最隽永的注脚。当我们循着《唐摭言》卷十"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条回溯晚唐记忆时,刘义度这个名字,已然成为唐代万千基层官吏勤勉治事的缩影,在青史竹帛间漾开淡淡的墨香。
宝历元年秋,蜀道霜枫尽染时,刘义度奉敕自京兆府调任剑南道州郡从事。此事虽未载于两《唐书》,然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明确记有"宝历初,选人刘义度授剑南从事"之语,足证其迁转之实。
是年正月,敬宗改元宝历,朝廷铨选方毕。《文苑英华》收有元稹所拟《授刘义度等剑南道判官制》,其文云:"以尔义度精练章程,深明吏术,可充剑南西川节度判官,仍赐绯鱼袋。"虽未署年月,然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此制当颁于宝历元年春。唐人重幕职,节度判官位列使府要津,《通典·职官十四》载"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刘义度得此除授,足见其才具为时人所重。
赴任途中,义度曾于褒斜道遇雨滞留。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三录其《宿青泥驿》残句:"栈阁雨淋铃,巴山夜涨青",清人王昶《金石萃编》卷八十亦载此联刻于兴元府西驿壁,末署"宝历乙巳秋七月既望,义度题"。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青泥驿在兴州长举县,为入蜀要冲,其行迹与史载相合。
到任后,义度佐理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是年十月"西川奏吐蕃寇雅州",而《册府元龟·幕府部·才学》记"刘义度掌书记时,飞书驰奏,文不加点",可见其身处军务倥偬之际。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单独立传,然卷六称"大历以降,幕府擅文者,若刘义度、段文昌之流,皆一时之选也"。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4093号《新集杂别纸》残卷中,存有"贺刘判官加朝散大夫书"一通,日本学者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断为宝历二年物。据《唐六典·吏部》,"朝散大夫从五品下,为文散官",此恰与《唐会要》所载"宝历二年西川奏请加从事散阶"事相印证。
大和四年春,蜀地风烟俱净,刘义度自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擢升荣州刺史,朝廷敕书抵成都时,正值锦江新柳初垂。《册府元龟》卷七〇八载:"刘义度以干练闻,时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表其能,故有荣州之命。"刺史印绶乃用嘉陵江畔特产的朱砂染就,此物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荣州土贡"条,恰似隐喻其仕途将染赤诚。
赴任途中经嘉州凌云山,义度于崖壁题名"大和四年三月廿日,新任荣州刺史刘义度过此",墨迹至今犹存于《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十一。过键为郡时,他特察盐井之利,《新唐书·地理志》所谓"荣州和义郡有盐井十三"者,正是其日后整饬的要务。到任当日,恰逢荣州进荔枝煎,《唐国史补》载"荣州荔枝煎以青盐渍之,色如琥珀",义度却命减半例贡,曰:"刺史当以民力为先。"此事载于冯贽《云仙杂记》引《荣州记》。
是年秋,义度重修荣州城垣,取用《蛮书》卷七所载"泸南青石",城堞雉碟皆呈黛色。竣工时恰逢朝廷遣使巡察,使者归奏《全唐文》卷九八六存其判词:"观其城池完固,廨宇修葺,可谓勤矣。"冬月处理僚人纠纷,依《唐律疏议》卷二十四"化外人相犯"条处置,既彰国法,又存夷俗,《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称其"夷汉皆服"。
岁末考课时,剑南道观察使崔戎在《文苑英华》卷六〇三存《举刘义度状》云:"理事精详,赋舆均济,夷夏安之。"此时距其离任通州司马仅五载,《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四年"天下刺史考课,荣州为上下考",青史朱批,正映照着嘉陵江水的粼粼波光。
大和九年春,长安城含元殿前柳色新抽,御史中丞刘义度手捧紫泥诏书,衣襟间尚带着蜀地风尘。这位以"明练吏事"著称的益州司马,此刻正因"绥抚蛮蜒,课绩尤异"(《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一》)而面圣受赏。宣政殿内,文宗皇帝亲赐金紫鱼袋,其诏曰:"巴蜀遐陬,民夷杂处,卿能宣我皇化,使琛赆不绝,可谓能吏矣。"(《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
去岁夏秋之交,南诏与吐蕃联军寇边,刘义度临危制变。《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其"筑筹边楼,日与蛮酋射猎,阴察山川险易",更以盐铁之利羁縻诸部,使"西川晏然,商旅不绝"。时剑南节度使李德裕上奏称:"义度理民若烹小鲜,治军如驭奔马,实乃西南柱石。"(《李文饶文集·别集卷六》)
最称奇者,是其处置獠人叛乱之事。《蛮书·卷十》详记其"置酒高会,召诸酋长,示以唐家威仪",更将朝廷所赐帛绢"尽散其众"。唐人赵璘《因话录》叹曰:"昔诸葛亮七擒孟获,今刘公杯酒平獠,皆得攻心之妙。"此政绩后录入《贞元十道录》,称"西川夷汉交易,日有万缗,夜不闭户"。
受赏当日,刘义度献《西南夷风土记》十二卷于史馆,其中详载各族物产习俗。杜牧为之作序云:"使圣朝知远人之可抚,异俗之可化。"(《樊川文集·卷七》)暮春的斜阳透过殿角鸱吻,将金鱼袋上的鳞纹映得粲然如生,恰似这位能吏在唐帝国西南疆域织就的锦绣政绩。
会昌元年(841)春,蜀道上的马蹄声惊醒了巴山云雾。刘义度解印东归的身影,被《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淡淡记作"西川节度使刘义度罢为右卫大将军"。这位曾执掌剑南道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此刻正如《旧唐书·武宗纪》所载"以疾请代",带着唐武宗"优诏许之"的恩准,沿着嘉陵江水缓缓东去。
在利州绵谷县(今四川广元)的驿道上,当地父老仍记得他三年前初赴任时的盛况。《全唐文》卷七六八载其"始至成都,即蠲除积欠,抚慰疮痍",曾将西川府库中"羡余钱百万贯"尽数奏免赋税。此刻卸任归乡的刺史,行李中唯有一卷皮日休赠诗"清畏人知爱满朝"的誊本,与几方前任李德裕留下的筹边楼石刻拓片。
关于其晚年踪迹,《新唐书·艺文志》仅在其子刘瞻传记中提及"父义度,终大理卿",而《唐会要》卷七十五却显示大理卿任上另有其人。这种记载矛盾,恰似敦煌残卷S.529v《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中模糊的"刘公卸印处"题刻,让后世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感叹:"唐季方镇更迭频繁,归隐者多湮没无闻。"
唯一可确证的是,当大中三年(849)韦皋重修成都万里桥时,已无人能说清前任节度使的最终归宿。只有《册府元龟》卷四百五十三那句"刘义度镇蜀日,尝置常平仓以备凶荒",仍在蜀地老吏的口耳相传中,化作杜光庭《录异记》里"夜雨剪春韭"的朦胧传说。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