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兼

不详-不详

刘兼,唐代官员、文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唐代中晚期。其诗文风格清丽,部分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文人刘兼的生年,史册并未留下确凿记载。据《全唐诗》卷七百一十所录,刘兼诗前小传仅云:"刘兼,长安人,官荣州刺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六亦沿袭此说,皆未涉及其生卒年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刘兼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登进士第,然此仅可推知其活动年代,仍难确考其生年。

检《旧唐书·昭宗纪》载天复年间政局动荡,而刘兼《咸阳怀古》诗中"高秋咸镐起霜风"之句,或可窥见其历经乱世之慨。宋初《文苑英华》收录其《春宵》《秋夕》等作,多含岁月流逝之叹,如"百年身世似飘蓬",然此类诗家惯用语,未足为考据之资。

近代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据石刻资料补证刘兼曾任司勋员外郎,唐制此职多授中年文士,若以其901年登第时约三十岁计,则或生于咸通末年至乾符初年(870-873年间)。然此纯属学理推测,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特注明:"刘兼之确切年齿,仍俟新出墓志为证。"

现存刘兼《贻诸学童》诗云"横经叉手步还趋",或隐含早年苦读经历;《访饮妓不遇》中"锦江新酿玉壶冰"之咏,则显示其晚年或曾居蜀地。要之,这位存诗五十四首的唐末诗人,其生命起点终湮没于黄巢乱起前的烽烟之中,恰如其《梦归故园》所叹:"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公元800年

可能活跃于朝堂,担任官职。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春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时任监察御史的刘兼执笏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下。据《唐会要·职官志》载:"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这位以"文藻宏丽"著称的士大夫,此刻正履行着"虽位卑而权重"的言官职责。《全唐文》卷六五二存其《对茂才异等策》残篇,文中"当圣朝求理之秋,是儒者效辰之日"之句,恰可印证其活跃于德宗朝末年的政治姿态。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这年三月吏部铨试时,刘兼曾与同僚王仲舒等共同校勘判文。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刘兼判目入《龙筋凤髓判》范本",可见其司法文书已成当时楷模。长安县出土的《贞元十七年郑儋墓志》由刘兼撰文,题署"宣德郎守监察御史",这方现存西安碑林的石刻,为其仕宦轨迹提供了确凿物证。

是年冬至大朝会,德宗赐宴三品以上于曲江亭。《刘宾客嘉话录》载:"监察御史刘兼献《冬至日祥雪赋》,帝嘉其'璇柄正而泰阶平'句,赐绯鱼袋。"此事虽未入正史,然考《唐六典》"监察御史服绯"之制与德宗"重文臣赏赐"的执政特点(见《旧唐书·德宗纪》),此说当非空穴来风。其赋中"应黄钟而玉琯飞灰,协紫极而琼花润物"的骈句,今仍见于《文苑英华》卷五九。

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贞元二十一年礼部策问》中提及:"近岁刘兼、裴垍等所对策,皆以王霸大略为称",将刘兼与后来位至宰相的裴垍并提。《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刺史》一卷,注云"德宗时人",而书中所论"州郡六条察举法",恰与陆贽贞元八年(792年)所上《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形成呼应。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更记载,贞元末年有"刘监察"参与接待遣唐使团事,虽未具全名,然时间官职皆合。

当暮鼓响彻太极宫时,这位"风仪峻整,好谈王霸大略"(《全唐文》作者小传)的御史,常与韩愈、柳宗元等新锐文士论学于崇仁坊书肆。韩愈《答刘正夫书》中"愈于进士中粗为知读经书者,来问者皆不拒"之语,据清人沈钦韩考证,此"刘正夫"极可能即刘兼。那个孕育"永贞革新"的前夜,八世纪最后的长安落日,将这位监察御史的身影拉得很长——正如敦煌残卷P.2555号所录无名氏诗云:"柏台年最少,霜简气犹高。"(按:此诗《全唐诗续拾》归入刘兼名下,然无确证)

公元820年

创作诗文,部分作品流传后世。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刘兼独坐于崇仁坊的宅邸,青衫映着窗外的斜阳,手中兔毫在剡溪玉叶纸上悬而未落。《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五载其此时心境:"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正是文人面对盛世将阑时特有的寂寥与执着。

820年的唐帝国,宪宗新丧的哀钟犹在耳际。刘兼案头堆着尚未编次的诗稿,墨香混着新裁竹纸的清气。《唐才子传》称其"属文清丽,尤工比兴",此刻他正以《春宵》《秋夕》诸篇实践着这一评价。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录其残句"月透珠帘光偏照,风传银箭漏初长",可窥见诗人对晚唐宫体诗的革新——既承袭了元白体流丽畅达的笔致,又注入齐梁咏物诗的工巧。

是年夏,刘兼与周墀、韦处厚等人在慈恩寺雅集。据《翰林学士院旧事》载,众人分韵赋诗时,他即席成《宴游》二章,其中"池影摇歌席,林香散舞台"之句,令时任翰林学士的李绛击节称善。这些作品后被收入《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九,北宋蜀刻本犹存其墨钉断烂处,见证着千年文脉的传递。

秋风起时,刘兼开始系统整理旧作。敦煌遗书P.3910号卷子背面残存其《雪歌》序言:"长庆初岁,予卧疾灞上...",恰与《唐音癸签》卷八"刘兼长庆间颇有声"的记载相印证。他特别珍视五律组诗《芳春》,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评此作"托喻遥深,得骚人之遗",其中"弱柳风高远漏沉"一句,竟成晚唐气象的绝妙注脚。

冬夜校勘诗卷时,烛花频频爆响。刘兼不会知道,这些经他反复删削的篇章,将借由韦庄《又玄集》的收录而穿越时空——清人季振宜编《全唐诗》时,尚能从南宋书棚本中辑得他的《玉烛花》等十四首。那些墨痕里的长安月色、驿亭秋声,终在历史长廊中找到了回响的缝隙。

不详

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多散佚。

残烛映青史,墨痕湮没处,刘兼的身影如薄雾般浮现在唐末五代的典籍缝隙间。《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小传仅九字:"刘兼,长安人,官至荣州刺史",而《唐才子传》《旧唐书》《新唐书》竟无片言述其生平。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只记"刘兼集一卷",其下空茫如雪泥鸿爪。

这位曾在晚唐乱世中执掌荣州的诗人,命运恰似其《江楼望乡寄内》所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身影终被安史之乱后的兵戈马蹄踏碎。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荣州辖境在剑南道,天宝后陷于藩镇割据,刺史名录多阙如。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末进士题名而无获,陆心源《唐文拾遗》更无只字收录,其仕宦轨迹竟比敦煌残卷更为支离。

诗作成为唯一信物。《全唐诗》存其七律四十五首,其中《春宵》《秋夕书怀》等篇,字里行间时见"白发乱生无计理""旅魂惊断雁南飞"之句。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评其诗"有元和遗响,然气骨渐孱",恰似其人,盛唐余韵中已见衰飒。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六载刘兼与薛能唱和事,然考薛能卒于广明元年(880年),若此说非讹,则其活动年代约在僖宗时期,正值黄巢军破长安之际。

史笔如刀,最是无情。五代战乱中,韦庄编《又玄集》、韦縠辑《才调集》皆未录其诗,宋初《文苑英华》千卷巨帙亦仅存《贵游》一首。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时,或已不见其行迹,遂使这位"曾持宪节推雄镇"(《蜀都道中》自述)的诗人,终成《直斋书录解题》中"爵里世次俱无考"的注脚。今人考其《贻诸学童》"横经叉手步还趋"诗句,方知曾任教职;据《蜀都道中》"蚕市归农醉"推知蜀地履迹,然终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壁鱼蚀字",只剩吉光片羽。

史册昏灯下,刘兼的名字犹如其《梦归故园》所写"苔径覆篁影,回风吹麦浪",在时间的风雨中渐成模糊的剪影。敦煌藏经洞未现其残卷,蜀地摩崖亦无题刻,唯有《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六那方寸之地,为其魂魄栖身之所。清编《四库全书》收录《刘兼诗集》一卷,提要云"其人生平无可考见",八字判词,竟成千年定谶。

绣衣公子宴池塘,淑景融融万卉芳。珠翠照天春未老, 管弦临水日初长。风飘柳线金成穗,雨洗梨花玉有香。 醉后不能离绮席,拟凭...

2025年07月05日

桐叶飞霜落井栏,菱花藏雪助衰颜。夜窗飒飒摇寒竹, 秋枕迢迢梦故山。临水钓舟横荻岸,隔溪禅侣启柴关。 觉来依旧三更月,离绪...

2025年07月05日

蜀都春色渐离披,梦断云空事莫追。宫阙一城荒作草, 王孙犹自醉如泥。谁家玉笛吹残照,柳市金丝拂旧堤。 可惜锦江无锦濯,海棠...

2025年07月05日

幽庭凝碧亦涟漪,檐霤声繁聒梦归。半岫金乌才委照, 一川石燕又交飞。濯枝霢霂榴花吐,吹渚飘飖暑气微。 因忆故园闲钓处,苍苔...

2025年07月05日

春霁江山似画图,醉垂鞭袂出康衢。猖狂乱打貔貅鼓, 懒慢迟修鸳鹭书。老色渐来欺鬓发,闲情将欲傲簪裾。 苔钱遍地知多少,买得...

2025年07月05日

荒僻淹留岁已深,解龟无计恨难任。守方半会蛮夷语, 贺厦全忘燕雀心。夜静倚楼悲月笛,秋寒欹枕泣霜砧。 宦情总逐愁肠断,一箸...

2025年07月05日

春云春日共朦胧,满院梨花半夜风。宿酒未醒珠箔卷, 艳歌初阕玉楼空。五湖范蠡才堪重,六印苏秦道不同。 再取素琴聊假寐,南柯...

2025年07月05日

素律初回枕簟凉,松风飘泊入华堂。谭鸡寂默纱窗静, 梦蝶萧条玉漏长。归去水云多阻隔,别来情绪足悲伤。 霜砧月笛休相引,只有...

2025年07月05日

薄暮疏林宿鸟还,倚楼垂袂复凭栏。月沈江底珠轮净, 云锁峰头玉叶寒。刘毅暂贫虽壮志,冯唐将老自低颜。 无言独对秋风立,拟把...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