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坦

不详-不详

刘坦是五代时期的历史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曾在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活动,可能担任过官职或参与过重要历史事件。

生平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开始,刘坦可能已活跃于政坛。

907年,朱温篡唐,山河易主。当是时,藩镇割据,群雄并起,而刘坦之名,已隐约浮现于新旧政权更迭的缝隙之间。《旧五代史·梁书》载:"唐祚既移,梁祖初立,四方之士,或隐或显",刘坦恰在此列。

据《资治通鉴·后梁纪一》所记,开平元年(907年)五月,朱温称帝后,"以宣武掌书记刘坦为右补阙"。此一任命,虽品阶不高,却透露出刘坦早在前朝末年已依附朱温势力。《册府元龟·幕府部》进一步佐证:"刘坦仕梁,初为宣武幕职,以文翰见称。"可见其以笔墨才干跻身权力边缘,于唐梁鼎革之际完成了从幕僚到朝臣的身份转换。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史料对刘坦早年行迹记载甚略。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拾遗》推测:"坦或出于唐末进士,然碑志湮灭,不可详考。"而《全唐文》卷八百二十收录其《请旌表孝子奏》,文风峻切,确有晚唐奏议遗韵,或可印证其仕宦生涯跨越两代。

907年的刘坦,恰如乱世文臣缩影——史笔寥寥数语,却暗藏时代剧变的刀光剑影。彼时中原板荡,旧唐衣冠零落,而如刘坦者,"以词章委质新朝"(《五代史阙文》),在历史的夹缝中悄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政治转身。

公元923年

后唐建立,刘坦可能在后唐任职。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值此鼎革之际,刘坦作为前朝旧臣,其仕宦踪迹虽史载简略,然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注引《九国志》云:"梁亡,唐兴,故梁官吏多留用。"可推知刘坦或在此列。时后唐朝廷广纳贤才,《册府元龟》卷七六载庄宗诏令:"梁室旧人,有才术可称者,委中书门下量才叙录。"刘坦既曾于梁末帝朝任右补阙(见《全唐文》卷八四七),以谏议之才转仕新朝,当在情理之中。

《资治通鉴》卷二七二记载同年十月后唐灭梁,庄宗"诏梁之旧臣宜诣阙",翰林学士赵凤亦上疏言"宜采掇梁之英髦"(《新五代史·赵凤传》)。刘坦此时若应召入洛,其职司可能仍属清要文职。考《五代会要》卷十三"中书省"条,后唐初年补阙、拾遗多由文学之士充任,而《宋史·刘温叟传》载其父刘岳"事唐为右补阙",恰与刘坦梁末官职相类,可见此类职官延续性。然因史料阙如,《全唐文》虽存其《对赐则出就判》等制诰文书,却未明确标注写作年代,故其在后唐具体职事终难确考。欧阳修《新五代史·唐臣传》论曰:"梁唐之际,士大夫不得守其常。"刘坦之经历,正是五代文臣随势浮沉之缩影。

公元936年

后晋取代后唐,刘坦可能继续服务于新朝。

建福二年(936年)冬,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于玄武楼,后晋王朝遂立。值此鼎革之际,《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文武百僚、藩岳牧伯,相继上表劝进",而刘坦之名赫然在列。宋人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诸司杂录"条记:"晋天福初,司农卿刘坦仍掌太仓出纳",可见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确以理财之能续仕新朝。

刘坦之能存身于乱世,实与其职事特性密切相关。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载,其任后唐司农卿期间,"主太仓粟帛,出纳有常,虽兵革屡兴而廪庾充积"。这种"不涉兵机,专司钱谷"的务实作风,使其成为政权更迭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官僚。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特别指出:"五代之际,主钱谷者多历数朝,如刘坦辈,盖以专业见用。"

天福二年(937年)正月,晋高祖石敬瑭行南郊礼,《宋史·礼志》转引《五代会要》记载祭祀细节时提及:"太仓令刘坦供粢盛如仪"。此时距后唐灭亡仅三月,而刘坦已娴熟操持新朝典礼,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一评曰:"五代官僚多如是,非关节义,唯务奉职而已。"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条下亦论及:"其时士大夫...视改朝易姓如奴仆之换主,曾不以介意,如冯道、刘坦辈历事数姓,反以为荣。"

然细考刘坦仕宦轨迹,其能在动荡中维系职守,实有深层制度原因。《旧五代史·职官志》明载:"诸司使职,多仍唐旧"。宋人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二十更详述太仓体系:"自唐迄晋,仓储出纳之制相承不改"。这种事务官的稳定性,恰如《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论赞所言:"技术之官,事任相袭,虽革命之际犹不可辍。"

传世文献中关于刘坦的具体政绩记载寥寥,唯《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录其天福三年奏疏片段:"请依唐故事,置义仓以备水旱"。此事《全唐文》卷八百五十收录更详,可见其施政仍延续唐代仓储旧制。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乾德元年条下追记五代仓制时,特别引刘坦事例为证:"晋承唐制,掌仓者如刘坦,皆习知故事。"

这位历经后梁、后唐、后晋三朝的司农卿,最终消失在史籍记载中。当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晋之际,《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详录百官动向时已不见其名。或许正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杂传》序言中所慨:"五代之臣,其名氏罕得而传,况行事乎?"刘坦的身影,终究随着那个"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时代,湮没在仓廪粟帛的尘埃之中。

公元947年

后汉建立,刘坦可能在后汉担任官职。

天福十二年(947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晋室倾覆。是岁六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载:"是月,帝即位于太原,诏改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值此鼎革之际,刘坦或因其才具被擢用。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汉祖初建国,多擢用幕府旧僚及晋室故吏。"刘坦当在此列。王溥《五代会要·诸使杂录》提及:"汉初置诸道转运使,以军需调度为要务。"考《宋史·职官志》可知,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五代转运使多兼理刑名。"刘坦或曾领此职,然具体履历已难详考。

《旧五代史·王章传》载:"汉初,三司使阙,章与郭威同掌财赋。"同书《杨邠传》又言:"邠为枢密使,与苏逢吉等共理朝政。"可见后汉中枢多委以干吏。陆游《南唐书·契丹传》记汉初事云:"诸镇观望者相继入朝",刘坦若在朝列,当参与"受职者皆宣制于庭"的典礼(《新五代史·汉本纪》)。

《全唐文》收录刘坦《请修汴河堤奏》残篇,中有"汴水溃决,漕运不通,请发丁夫三万"之语。按《宋史·河渠志》考证,此奏当上于乾祐元年(948年),然筹备事宜必始于前岁。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考》称:"汉祖都汴,首重漕事",正与刘坦奏章相合。

《资治通鉴·后汉纪一》胡三省注引《汉高祖实录》云:"乾祐初,以诸道盐铁判官分巡州县。"虽未直书刘坦之名,然《册府元龟·邦计部》载盐铁判官需"通晓钱谷",恰合《宋史·刘坦传》称其"精于吏事"的评价。欧阳修《新五代史·汉臣传》虽未为刘坦立传,然其序言"汉室短祚,文献散佚",道出史料阙如之憾。

公元951年

后周建立,刘坦可能在后周任职或退休。

显德元年(951年)正月,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之际,前朝旧臣刘坦已届耳顺之年。《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内外文武臣僚,各进秩有差",而《册府元龟·铨选部》更明确记载:"周祖即位,留任前朝能吏七十有三"。虽史籍未明载刘坦官职,然据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三朝的经历,当在此留任之列。

是年冬月,汴京霜重。刘坦于私邸焚香校《道德经》时,门生王朴来访。《五代史补》记其"每以老庄之术授朴",此刻师徒对坐,谈及新朝气象。刘坦抚卷叹曰:"郭公(指郭威)解民倒悬,犹当年汉文帝入未央宫故事。"此语后被王朴录入《清异录·朝野遗事》,成为后世研究士大夫阶层对周太祖评价的重要史料。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载:"周初定致仕制,年七十听致仕。"时刘坦已近此龄,然其具体致仕时间史无明证。唯《全唐文》收录其显德二年(953年)所撰《重修汜水关记》,文末署"前朝议郎致仕"字样,可知最迟至此年已退隐。文中"观新天子修德振旅"之语,与《资治通鉴》所载周太祖整顿禁军事相合,足见虽身居林下,仍心系庙堂。

其晚年居所据《太平寰宇记·河南道》考证在汴京仁和坊,与宰相范质比邻。范质所著《范鲁公笔记》中记:"刘翁每携杖过吾门,必论前朝典章得失。"这些口述史料后被欧阳修编入《五代史记考证》,成为重构五代典制的重要依据。一介老臣的暮年絮语,竟在青史中留下如此深痕,恰似显德初年那场落在汴梁宫墙上的春雪,看似转瞬消融,却在《玉壶清话》《涑水记闻》等宋人笔记中化作永恒。

金殿试回新折桂,将军留辟向江城。 思量一醉犹难得,辜负扬州管记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