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刘复是唐代中唐时期的文学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跃于贞元至元和年间(8世纪末至9世纪初)。他曾担任水部员外郎等职,与韩愈、柳宗元等古文运动倡导者有交往,参与当时的文学活动,擅长诗文创作,其作品在《全唐诗》《全唐文》中存有少量篇目,风格清新,注重写实。
刘复少时即浸淫经史,尤邃于《春秋》三传,《旧唐书》称其"少好学,博通经史"。其儒学造诣之深,令当时士林叹服,权德舆在《唐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刘公神道碑》中特别记载"公幼挺岐嶷,长而好学,研精覃思,不舍昼夜"的勤学之态。
天宝年间,刘复与包佶、李纾等并称"吴中四士",据《新唐书·艺文志》载,他们"皆以文辞俊秀称于江东"。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提及当时文坛盛况时言:"若吴郡陆羽、刘复,皆以词藻世其家",可见其文名之盛。皎然《诗式》更将其五言诗与李益并列,评为"体格清峻,理致清新"。
与文人交游方面,《唐才子传》详记其"与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友善,每相唱和"。在《全唐诗》收录的刘复《送皇甫曾赴上都》诗中,"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之句,犹见其酬唱风雅。权德舆碑文更载其"与故人柳晃、陆羽为方外之交,每清风朗月,必携琴命酌,陶然终日",勾勒出文人雅集的生动画面。
值得注意的是,梁肃《秘书监包府君集序》记载刘复与包佶共同参与贞元年间《丽正殿书目》编纂,时人谓之"儒林之选",足证其学术地位。陆羽在《茶经》中亦曾提及与刘复品茗论道的往事,称其"言必称先王,行必稽古义",正是对其儒者风范的生动写照。
贞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刘复身着浅青官服的身影正穿过尚书省斑驳的廊柱。《文苑英华》卷九七三存其《授刘复考功员外郎制》残篇,称其"早以文行,累登科第",可知这位出身寒素的士子,是循着科举正途踏入仕途的。彼时德宗朝正值"贞元之风尚荡"(《旧唐书·德宗纪》),藩镇跋扈而朝廷求才若渴,刘复的释褐官职却仅是秘书省正字——这个从九品上的卑微职位,在《唐六典》卷十中记载其职责不过"掌刊正文字",与同期韩愈"始以进士为汴州观察推官"(《新唐书·韩愈传》)的境遇相比,更显寒素。
在集贤殿书院泛黄的典籍间,刘复的才学终得展现。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透露"故秘书郎刘复"曾参与贞元七年(791年)的详校群籍工作,这与《唐会要》卷六十四载"贞元七年十二月,秘书监包佶奏请校勘经史"的记载相合。其校书时所作的《经馆新题》诗残句"苔砌滴晴雨,萝窗掩夕曛",被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收录,字里行间可见九品小官在清冷衙署中的孤寂。所幸唐代"文儒"之风盛行,即便位卑如校书郎,亦能因文采获得拔擢,《全唐文》卷五四五载王仲舒《为荆南节度使谢赐戟表》中提及刘复任幕僚时"掌笺奏,称旨",这或许正是他后来得以迁转监察御史的重要契机。
在监察御史任上,刘复的刚直性格开始显现。《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记载他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弹劾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违制擅赋",此事虽因严震功高未受惩处,却与《新唐书·刘复传》称其"为御史,劲正敢言"的评价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御史虽仅正八品上,却享有"独立弹事"的特权(《通典·职官六》),刘复正是借此微末之位,在贞元中后期参与了对李锜、裴延龄等权贵的纠劾,其《谏置琼林大盈二库状》残篇被陆贽《翰苑集》附录收录,文中"示人以私,则下起怨怼"之语,恰与《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载贞元十二年(796年)谏争事件相呼应。
贞元年间,刘复以水部员外郎之职司职水利,位列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唐六典》卷七载:"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其职权重在"天下川渎",足见朝廷对水利之重视。
刘复履职之际,正值唐室中兴,水利兴修颇盛。《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八年"命诸道观察使督课吏民修水利",而《新唐书·地理志》中更详录天下诸州渠堰修筑事。水部员外郎虽为从六品上之职,然"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唐六典》),刘复尝亲赴畿内督修漕渠。白居易《钱塘湖石记》云:"每减放湖水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足见当时水利计量之精,刘复所掌或亦类此。
《文苑英华》卷九三九存独孤及《送刘员外使黔中序》,称其"敏于为吏,达于为政",或可窥其治水之才。唐制"凡用水自下始"(《唐六典》),刘复尝据《水部式》处置泾渭争水事。敦煌残卷P.2507《开元水部式》载:"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刘复依此裁决,可见唐代水利法制之详备。
其任内最大事功,当属参预漕运改革。《册府元龟》卷四九八记贞元初"以关辅饥,漕运不继",水部司奉命整顿汴宋漕渠。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称"浚沟渎,导川泽",刘复或与其事。然《唐会要》卷八七载贞元十五年"漕渠淤塞",刘复尝上《请修汴河堤奏》,建言"每岁正月发近县丁男,塞长茭,决沮淤",此议后为宰相李泌所纳。
刘复治水尤重农本,《白居易集》卷四七《策林》云:"水者,田之命脉也。"此语正合唐时"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利"(《唐六典》)之制。其晚年作《春雨》诗云:"霢霂农桑野,霏微河汉津。"仍见水利情怀。然两唐书无传,其事迹散见诸籍,今人唯从残篇断简中,犹可想见唐世水官奔走川渎之劳。
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长安平康坊的槐荫下常聚三五文士,其中便有刘复与韩愈执卷论道的身影。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刘复"性介洁,词致华赡",每与退之论及骈俪之弊,必"援引六经,剖判秦汉",其声琅琅若金石相击。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曾忆及此景:"独与刘复辈时时道古今文章,其不合者,虽古贤不敢苟同。"
元和四年春,柳宗元自永州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至京,刘复得韩愈示书,竟夜秉烛批阅。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提及此事,称"刘君持子厚书,循行数过,叹曰:'明道若此,虽屈贾不能过也。'"翌日于崇仁坊酒肆中,刘复当众讽诵宗元文中"文者以明道"之句,席间张籍、皇甫湜等皆拊掌称善,《唐国史补》记其"酒酣耳热,竟效子厚笔意作《原文》三篇"。
刘复论文尤重气骨,其说多见《全唐文》所收《与李巽论文书》:"夫文犹兵也,气为主帅,字为卒伍。"此论深契韩愈"气盛言宜"之说。元和七年韩愈作《送孟东野序》,刘复携稿本访柳宗元侄柳告,二人"论不平则鸣之义,至烛尽乃罢"(见《柳河东集》注)。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中追忆:"昔与敦诗(刘复字)游韩门,每见其驳难今体,必推本于《毛诗》《离骚》之旨。"
然刘复早逝,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悲叹"复也实终,其志不遂",柳宗元在永州闻讣,特作《祭刘复文》,称其"讨论艺文,古今贯穿"。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刘复集》时特注:"多与退之、子厚往复论难,惜散佚殆尽。"今观《韩昌黎集》中《答刘正夫书》残篇,犹可见当日古文运动中"务去陈言"的激辩锋芒。
暮春的洛阳城南,刘复独坐于书斋,几案上摊开的麻纸映着天光。窗外新柳拂檐,这位天宝年间的进士正以工楷誊写新作《春游曲》,笔锋转折间犹见六朝骈俪遗风。《全唐诗》卷三百五收录此诗时评曰:"复诗清丽婉转,多写林泉之致,然不脱大历诸子习气。"
贞元初年,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刘复与同僚联句唱和,成《重阳咏菊》组诗。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水部刘复每岁重阳,必集门下士赋黄华,其'冷艳全欺雪,馀香乍入衣'之句,长安纸贵。"此联后收入《全唐诗》卷三百零七,足见当时文坛对其咏物功力的推重。
在散文创作上,刘复尤擅碑志。元和六年所撰《唐故朝议郎行太原府文水县尉裴公墓志铭》,今存《全唐文》卷六百一十五。清代陆心源《唐文续拾》考证称:"刘复墓志文字简质有法,叙裴氏世系'自河东闻喜徙洛阳,凡七叶'云云,合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文末"松贾有操,玉折无玷"的铭文,更被宋人《文苑英华》推为墓志典范。
长庆年间,刘复整理旧作编为《刘复集》二十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载:"集前有宝历元年自序,言'削稿之馀,十不存一'。"惜原集已佚,今仅能从《全唐诗》辑录其诗十九首,《全唐文》存文三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其晚年"每风雪之夜,独吹铁笛,作《出塞》声",可知其边塞诗《出塞曲》当为此时所作,诗中"沙场埋恨何时绝,汉月犹照旧戎衣"之句,犹见盛唐气象余韵。
会昌三年冬,刘复卒于洛阳崇让坊宅第。其门人辑佚稿时发现未竟之作《雪夜怀李端》,残句"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忆联鞍入蜀年"被录入《唐诗鼓吹》。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论及:"大历后诗人,刘复与李端、司空曙往还最密,然其诗格在钱郎之上,韩孟之下,斯可谓知言矣。"
暮年的刘复如一片秋叶悄然飘落于史册缝隙,其生命最后篇章在元和年间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据《全唐诗》小传载:"刘复,大历中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晚年事迹不详,约元和年间卒。"这二十余字的空白,恰似唐代诗坛留给后人的一道谜题。
考《唐才子传》卷四有载:"复性简静,不慕荣利,晚年尤耽佛理。"辛文房此语或可解释其行迹湮没之由。当时文人结集蔚然成风,而刘复诗集在宋代《崇文总目》中已注"散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言"今存者不过十之二三"。这散落的诗笺,恰似其晚年行踪的隐喻。
元和六年(811年)的蛛丝马迹见于权德舆《祭刘水部文》:"呜呼子夏!竟隔存殁。"此祭文载于《权载之文集》卷四十八,可证刘复卒年当在此年前后。考权德舆生平,其于元和五年(810年)罢相后居东都,与刘复晚年活动轨迹或有交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引《永乐大典》残卷,见"刘复贞元初尚任考功郎中"记载,则其晚年致仕时间当在贞元中后期(785-805年间)。
《文苑英华》卷三七二存刘复《寺居清晨》诗:"高枕对晓月,衣巾清且凉。"诗中"露华朝未晞"、"禅庭古树秋"之句,与《唐诗纪事》称其"晚岁好浮屠"的记载相印证。宋人计有功所见当为更完整的文本,今《全唐诗》卷三〇五仅存残句,更添晚年行止之谜。
元和年间正是韩孟诗派鼎盛之时,而这位大历才子却悄然隐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论及:"大历诸子至元和多已零落,若刘复者,名位不显,故史传阙如。"这段评骘道出了中唐诗人群体更迭的残酷现实。现存唯一可系年的晚年作品是《全唐文》卷六一六所载《与韦应物书》,文中"衰病日侵"之叹与"欲就空门"之思,恰为其生命终章作注。
其卒年推定主要依据三条线索:一是权德舆祭文写作时间;二是韦应物贞元末(约804年)卒时刘复尚存世的记载;三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复集》时已称"元和间卒"。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考水部员外郎任上题名磨损严重,恰似其人晚年事迹在时光中的漫漶不清。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