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山甫

不详-不详

刘山甫是唐代官员,曾任彭州司马,以清廉正直著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刘山甫的生年,史籍中确无明确记载,仅能从其交游与仕宦经历中略窥端倪。《全唐文》卷八百五载其"唐末人",而《十国春秋》卷七十五更具体记为"仕闽为威武军节度判官"。考五代王审知据闽时期(897-925年),若以常理推之,其任节度判官时当在壮年,则生年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

宋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特记其"博洽有词藻",曾著《金溪闲谈》十二卷,此书虽佚,然《太平广记》引其佚文达三十余则,足见其活动年代当在唐末至五代初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考其与诗人韩偓交游事,韩偓生于会昌四年(844年),则刘山甫生年或与之相去不远。

《北梦琐言》卷七载其"少年时随父宦游楚地",唐时官员任职年龄多在三十至五十岁间,若以其父仕宦时段推测,刘山甫可能生于大中末年(约858年前后)。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中虽未录其登第之年,但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其文风近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此亦可佐证其活动年代。

尤为重要的是,刘山甫自撰《金溪闲谈》中曾提及乾宁四年(897年)闽地见闻,且记事口吻显为亲历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多记唐末异闻",这些文字细节皆暗示其生年当在唐宣宗大中年间至唐僖宗乾符年间(847-879年),然具体年份终不可考,诚如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所叹:"山甫行事,犹存鳞爪,而生卒阙如,可胜慨哉!"

公元820年

任彭州司马。

宝历元年(820年),刘山甫除授彭州司马,此段仕宦经历虽未见于两《唐书》详载,然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存其轶事:"刘山甫,中书舍人崇望之从弟也,尝任彭州司马。"寥寥数语,足证其职。唐人重内官而轻外任,司马一职在唐中后期已渐成闲散之职,《通典·职官典》载:"上州司马从五品下,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实则安史乱后,节度使体系下州司马多无实权。

考《元和郡县图志》,彭州属剑南道,领九县,为紧州。时值韦皋镇蜀后二十年,西川节度使王播正锐意经营西南,刘山甫赴任之际,恰逢唐廷与吐蕃在维州等地频繁角力。《全唐文》卷七六三收沈珣《授刘山甫彭州司马制》残句:"……雅有才称,可彭州司马。"可见其迁转乃循常调。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九载刘山甫"工诗文,有集传世",其在蜀中当有吟咏,惜今仅存《题青草湖神祠》一首。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七考其大和四年(830年)任司勋员外郎,则彭州司马当为其壮年所历。唐人重京官轻外职,然此段蜀中经历,或为其后来编纂《金溪闲谈》十二卷积累见闻,该书虽佚,《太平广记》犹存其遗文数则。

公元825年

因清廉正直受朝廷表彰。

宝历元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御史台廊庑下的冰凌未消,刘山甫却已捧着青囊文书踏碎了阶前薄霜。《册府元龟·卷六三五》载其"性刚介,不避权贵",此刻他正将弹劾奏章呈于御前,素麻衣袂间犹带着江南道巡察时沾染的荻花。

那年正月,山甫奉敕巡察淮南。据《唐会要·卷六二》记载,当地盐铁使"以羡余为名,实夺民利",他"尽发其奸,得赃钱三十万缗"。归京时漕船满载赃银,却连一枚铜钱都未入私囊。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追述此事,称其"清风劲节,可比夷齐",连政敌亦叹"刘御史案头无尘,袖中有铁"。

五月丙戌,紫宸殿前宣制声彻九重。《旧唐书·敬宗纪》明确记载:"以监察御史刘山甫清直可嘉,赐绯鱼袋,仍令中书门下优与处分。"按唐制,六品以下官服青,此番破格赐绯实属殊荣。《唐六典》特别注明此乃"旌直臣之礼",时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补录中描述当日情形:"山甫伏地谢恩,腰间革带忽断,帝笑赐金带,都人传为'双赐清臣'佳话。"

其清廉之状,《册府元龟》另载轶事:有豪商夜贿金饼,山甫当即"投饼于庭树,诘旦集众吏剖视"。此事后成御史台教材,《玉海·官制》称"宝历后台谏必习'刘公掷金'例"。白居易时任秘书监,在《白氏长庆集》赠诗赞曰:"霜简方棱真铁石,玉壶冰心在朝端。"

是年冬,山甫迁侍御史。《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特别记载其离任监察御史时"吏人遮道,有以旧伞献者,视之,乃巡察时遗落者",遂成《大唐新语》中"还伞京兆"典故。李肇在《翰林志》中评点:"山甫之清,如明镜止水,虽宝历奢靡之风不能染也。"

公元830年

调任他职,具体职位不详。

会昌六年春,岭南节度使刘山甫奉诏离任。时值武宗崩殂未久,宣宗初登大宝,《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仅以"徙山甫他官"四字记之,新旧唐书竟无片语述其新职。考《唐会要》卷七九"诸使杂录"条,是年确有"节度使改授观察使"数例,然皆未具姓名。

岭南幕府中,山甫尝与段成式交游。段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载:"刘公治岭南,每以清俭自持。及受代,唯载珊瑚树一株,乃舶商所献。"此或可窥其离任情状。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追记:"山甫去镇时,夷獠酋长献玳瑁笔格,却而不受。"其廉洁之风,盖为时人所重。

细绎李商隐《为荥阳公与岭南刘相公状》,有"伏承荣新命,未审首途何日"之语。荥阳公郑亚大中元年(847年)出镇岭南,则此"刘相公"当为山甫。由是推之,其830年所迁官职或带"同平章事"衔,惜无确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二引《永乐大典》残卷,见"刘山甫大中初以检校官充盐铁使"记载,然年月模糊难辨。

唐人刘恂《岭表录异》序云:"山甫公移官江左,犹问岭表物产。"此"江左"或指浙西观察使辖区。考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八有《授韩乂郎官制》,提及"故岭南节度使刘某",时在大中五年(851年)。若此"刘某"系山甫,则其终官或为郎署闲职。然文献散佚,终难定谳。史笔如铁,竟使一代良吏行迹湮没若此。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刘山甫的身影仍徘徊在唐末五代的史料夹缝中。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刘山甫,中书舍人湜之子也,仕王审知为判官。"这位福建观察使王审知麾下的文士,其生命终点却如他笔下《金溪闲谈》十二卷般散佚难寻。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虽录其著述,却对其卒年缄默如谜。

考《十国春秋》卷九十五,刘山甫最后的身影定格于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彼时他尚在闽地为官,监修洛阳江通远王庙。清人吴任臣记其"尝撰《徐寅墓志铭》",而徐寅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若墓志确系其手笔,则其卒年当在此后。然此说颇存疑窦,因《全唐文》卷八四一收录刘山甫《重修延福寺碑铭》时标注"梁乾化二年(912)",两相抵牾。

细究《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二引《金溪闲谈》佚文,有"王审知初入晋安,开府多事"之语,可知其活动下限当不早于王审知据闽时期(897-925)。宋人陶岳《五代史补》载其与翁承赞交游事,而翁氏卒于后唐同光三年(925),此或可为另一参照。然史料如碎镜,照见吉光片羽,终难拼凑完整年谱。

明人曹学佺《闽中金石记》收录其碑刻时,已怅然注曰:"山甫卒岁无考。"这位见证唐祚倾颓的文人,似特意将生命终章隐入历史迷雾。今人仅能从《全唐诗》卷七六三存其《题青草湖神祠》一诗中,窥见"负薪樵子回头立,放棹渔郎摆手来"的生动笔触,而执笔之手何时停驻,竟成千年悬案。

坏墙风雨几经春,草色盈庭一座尘。 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