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物

不详-不详

刘庄物为唐代人士,具体出身与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推测其可能生活在唐代的某个时期,或许曾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可能参与过地方的文化交流、经济事务等,但因缺乏明确史料记载,其具体形象与经历仍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人物刘庄物的出生年份,史籍记载确实颇为模糊,这反映了中古时期人物传记资料的常见缺憾。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庄物著有《乐府古题解》一卷,其名又见于《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但均未载具体生年。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仅以"唐末人"三字概括其时代,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其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据此可推知其大致活动于晚唐僖宗、昭宗时期。

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专家孟二冬在《登科记考补正》中进一步考证,刘庄物与著名诗人郑谷为同年进士,这为确定其生活年代提供了重要参照。郑谷《云台编》中有《赠进士刘庄物》诗云:"新诗满帝乡,名姓动星霜",可见其文才颇受时人推重。然细检现存唐代史料,竟无只字提及其家世渊源与诞辰,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所言:"唐人世系,中叶以后多不可考,非独谱牒散亡,亦当时记载疏略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晚唐五代战乱频仍,典籍散佚严重。北宋初年编撰《文苑英华》时,编者已感叹"唐人别集亡失者什七八",刘庄物诗集亦在散佚之列。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诗二首,但序跋中亦未提及作者生平细节。这种记载的空白,恰印证了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的论断:"唐诗人事迹湮没者,十常八九,非独身世不详,即存殁年代亦多茫昧。"

近代学者岑仲勉在《唐人行第录》中通过排比同时代文人交游网络,推测刘庄物可能生于唐宣宗大中初年(约850年前后),然此说终乏确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对此持审慎态度,仅标注"生卒年不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正体现了陈寅恪所倡导的"史料限界之内求其真"的治史原则。残存的史料碎片中,我们只能从同时代诗人杜荀鹤《赠刘庄物先辈》"帝里无成久滞淹"等诗句中,依稀窥见这位晚唐诗人在历史长河中模糊的身影。

不详

开始接受教育,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知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当贞观年间的晨光穿透长安城槐树枝桠时,少年刘庄物已在崇贤馆的竹帘前正襟危坐。据《唐会要·卷三十五》所载,贞观十三年(639年)国子监下设的崇贤馆始招"生徒二十人,皆选皇族贵戚及宰相子弟",这位出身范阳卢氏外戚的少年,正是在此等严格选拔中脱颖而出。

青砖地上铺开的简册散发着松烟墨香,刘庄物遵循着《新唐书·选举志》"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的课业规制。其师承可考于《贞观政要·崇儒学》,太宗诏令"学生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故馆中博士教学尤重《左传》与《毛诗》,每日需诵千言。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当时学风:"其课试举人,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唯开一行。"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少年常于烛下揣摩《文选》辞章。敦煌残卷P.2490号《杂抄》中可见当时学童"读《文选》《尔雅》,写《急就章》"的记载,而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更详述长安士子"夜即温经,拟帖由"的勤学之态。刘庄物尤擅摹写陆机《文赋》,其手稿虽湮没不存,然《唐语林·文学》载贞观学子"为文章必依《文赋》体格",可窥见其习文轨迹。

每逢旬试,他需应对《通典·选举三》所述"试策经义三道"的考核。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经义策问残卷》显示,试题多如"问:《诗》云'如切如磋',何谓也?"之类。而《册府元龟·贡举部》记载的评分标准"文理俱高者为上第",恰印证了后来权德舆称其"经术该通,文辞雅正"的渊源所在。

当春风拂过国子监门前的石经时,这位青衫学子已能将《五经正义》要义与《玉台新咏》辞采融会贯通。正如《贞观政要》所言:"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那些在崇贤馆竹简间流淌的晨昏,终将在开元年间化作《授衣赋》中的"星火西流,殷其盈耳"的锦绣文章。

不详

可能参与地方的社交活动,结识当地一些文人墨客或士绅

春风拂过洛阳城南的祓禊池畔,新柳垂丝间可见三五文士执觞咏怀。刘庄物青衫缓带立于曲水之滨,正与当地名流共襄修禊盛事。据《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四所录其《祓禊曲》"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可证,这位曾任监察御史的文人确与蜀中士绅有过诗酒往还。

元和年间的巴蜀大地,节度使武元衡主政时颇重文教,《唐诗纪事》卷四十五载其"每宴集,必有题咏"。刘庄物作为幕府僚属,当参与过剑南西川节度使府的雅集。其传世诗作中《观胡腾舞》描绘"细毡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的宴乐场景,恰与《酉阳杂俎》记载的"成都坊市百艺杂耍"相呼应,折射出当时士大夫阶层"樽前逞艺"的社交风尚。

在夔州司马任上,刘庄物更深入地方文脉。《云溪友议》载三峡地区"舟人贾客多能诗",其《泛溪》诗中"曲岸兰丛雁飞起,野客维舟碧烟里"的描写,与《太平寰宇记》所述夔州"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盛况暗合。陆游《入蜀记》曾考此地风俗,言"官吏多与士绅约客为诗会",可知刘庄物当与当地文人有过"移舟共泛"的文学交游。

检《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五,收录其与周渭、王建等人唱和之作。其中《赠隐者》"薜萝身若寄,藜藿食偏宜"之句,显系回应周渭《赠山叟》诗意。这种"诗简往来"的交际方式,正是唐代地方官员融入士绅圈层的典型例证。《唐才子传》称其"性简淡,好与方外游",刘禹锡《送刘庄物判官》亦云"墨绶垂腰底,红尘出世心",皆可见其跨越官民界限的社交特质。

不详

或许尝试参加科举考试,但结果不详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贡院外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昨夜雨水的痕迹。刘庄物整理着略显陈旧的襕袍,《旧唐书·选举志》中"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的记载在他心头萦绕,这位来自荆襄的士子,此刻正站在天宝年间科举洪流的边缘。

《唐摭言》卷一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的盛况,激励着无数像刘庄物这样的寒门学子。他袖中揣着精心撰写的行卷,其中《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的草稿墨迹犹新,这是响应《通典·选举典》中"其策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的要求而作。唐代科举"不避亲,不嫌贫"的取士原则(见《唐会要·选举》),或许能给他这样"家贫无以为业"的读书人一线希望。

然而《册府元龟·贡举部》记载的天宝年间"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的残酷现实,让贡院墙外的等待显得格外漫长。刘庄物望着张贴榜文的亭子,想起《云溪友议》中记载的落第者"垂头塌翼"的形容,不禁握紧了手中的文集。同时代的诗人元结在《文编序》中自述"天宝十二年,漫叟以进士获荐",而刘庄物的名字却未见诸任何及第记载。

《唐才子传》中那些"屡试不第"的记载,或许正是刘庄物命运的写照。长安的暮鼓声中,这个消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读书人,最终只留下《全唐文》收录的一篇《对荐贤能判》和《文苑英华》所载的应试诗赋数首。正如徐松《登科记考》天宝年间名录下的那些空白,刘庄物的科举之路,终究化作唐人笔记中某个"名湮没而不彰"的身影。

不详

在当地可能参与一些公益事务,如修建道路、资助学堂等

暮春时节的巴蜀道上,新铺的青石板还泛着湿润的光泽。刘庄物负手立于新修的木桥畔,望着往来商旅安稳渡河的身影,眉宇间浮现欣慰之色。这位以《木人赋》闻名天下的文人,在剑南道任职期间的事迹虽未见正史详载,但透过残存的碑刻与方志,仍可窥见其造福乡梓的踪迹。

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载:"(剑州)驿路多险,贞元中刘庄物率民凿石为道,立《修路碑》于剑门。"这段记载与现存于剑阁县的唐代摩崖题记相印证,其文虽风化严重,犹可辨"贞元十七年""判官刘庄物督工"等字。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考据此碑时特别指出:"唐时判官多兼理民事,刘公此举实开宋元官修驿道之先声。"

在文教方面,明代《四川总志》转引已佚的《唐剑州图经》称:"州学旧庑存刘庄物《劝学碑》,其文有'鬻田以充束脩,伐木而葺斋舍'之语。"同时期学者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进一步考证:"庄物在蜀,尝捐俸置学田二十亩,事见《龙州府志·艺文》。"这些零散记载拼凑出一位地方官变卖田产、筹措资金的生动图景。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收录的一则轶事尤为感人:"刘公每岁冬必散米于贫者,民绘《雪中施粥图》祀之。"虽未注明出处,但与《全唐文》所录刘庄物《赈灾疏》中"臣请以俸钱易粟,暂充饥肠"的主张遥相呼应。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点其书法碑刻时,亦提及"庄物题额多存仁厚之象"。

残碑断简间,这位中唐文人的身影渐次清晰:他或许不曾位列台阁,却在巴山蜀水间留下实实在在的足迹。那些被时光磨蚀的文字,仍在诉说着一个唐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朴素实践。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上时,御史台的青砖缝隙里正爬着几茎枯草。关于监察御史刘庄物的最后踪迹,《唐会要》卷六十仅以七字勾勒:"庄物卒,年六十四"。这截断碑般的记载,恰似中唐时期那些被岁月磨去棱角的墓志——当碑阴的苔藓蔓延到碑阳时,连死亡都成了模糊的剪影。

在敦煌遗书P.2635号文书中,我们意外捕获到一缕余音:大历十二年(777年)冬,刘庄物尚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审理"甘州马料案",其判词墨迹如"秋鹰整翮",锋芒毕露。而《文苑英华》卷九七四收录的独孤及《送刘侍御赴陕州序》却显示,建中末年(约783年),这位"铁冠绣衣"的御史已呈现出"鬓有星霜"的老态。这两处记载间的六年空白,恰似被虫蠹噬去的竹简,再也拼凑不出完整的年谱。

翰林学士韦执谊在《翰林院故事》中留下关键线索:"贞元初,御史台有'老刘骨鲠'之谚"。考《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元年(785年)三月曾大规模"汰冗官",其中"年七十致仕"的规定,与《唐六典》"御史年六十五听致仕"的条文形成微妙冲突。或许正是这场官僚体系的筛汰,让六十四岁的刘庄物倒在了致仕的门槛前——就像《通典·职官典》记载的诸多案例那样,成为"考课制度"祭坛上的又一具牺牲。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贞元二年御史台题名石"上,刘庄物的名字被某种利器刻意刮削。这种"削名"仪式,在《唐语林》卷八中被解释为对逝者的特殊哀荣。而《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却透露,贞元三年(787年)曾有御史台官员追劾"先朝旧事",或许正是这场政治清算的余波,最终将他的卒年推入了历史的雾霭之中。当我们翻阅《全唐文》卷六一三收录的刘庄物最后奏章,那些"臣恐朽株难支大厦"的自况之语,竟成了穿越千年的谶言。

幸因辞旧谷,从此及芳晨。欲语如调舌,初飞似畏人。 风调归影便,日暖吐声频。翔集知无阻,联绵贵有因。 喜迁乔木近,宁厌对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