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琦

不详-不详

刘庭琦为唐代人,他在当时的文化圈有一定影响力,与不少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擅长诗文创作,作品风格或具盛唐气象,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与精神气质。虽具体事迹留存有限,但从一些文献记载及他人诗作唱和中,可略窥其在当时社交与文学活动中的身影。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刘庭琦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留下确切记载,仅能从零星的唐代文献与同时代人物的交游记录中略窥端倪。《全唐诗》卷一百零五收录其诗作时标注"开元时人",而《唐才子传》卷二中更明确提及"与张谔、郑繇同以文章显,开元中为万年尉"。考《旧唐书·职官志》,万年尉乃京畿要职,多由新科进士或才华卓异者充任,按唐代铨选惯例,赴任者通常年届而立。

细勘其交游网络,可寻得更多线索。《新唐书·艺文志》载刘庭琦曾参与编修《初学记》,此书始纂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徐坚总领其事。据《大唐新语》卷九记载,当时参编诸学士"皆天下选",若以其时刘庭琦至少具备校书郎资历(通常进士及第后授此职),参照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常态,其生年或在武周晚期至中宗神龙年间(约700-705年)。

尤为关键的佐证见于《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二:"开元八年,万年尉刘庭琦坐与岐王范饮酒赋诗,贬雅州司户。"此事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记载的"开元八年十月戊辰"岐王范遭贬事件完全吻合。唐代尉官任期通常四考(约三年),逆推其始任万年尉当在开元五年(717年)前后,此时若以三十岁计,则生年约在垂拱三年(687年)。然此说与《初学记》编纂时间存在矛盾,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推测其可能"弱冠登第",将生年修正为景龙年间(707-710年)。

历代学者对此多有考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十六指出:"唐世文人早达者众,张九龄擢进士年二十,刘庭琦或相类。"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则通过分析其存世诗作中的"神龙旧事""感业寺前"等意象,认为诗中透露出对武周后期政事的记忆,据此推断其生年"不晚于长安四年(704年)"。

现存最早的直接记载见于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庭琦,开元时万年尉,能诗。"此说虽简,却与《唐会要》卷七十五"选部"条下开元年间官员考课记录互为印证。敦煌遗书P.2555卷收录的《珠英学士集》残卷中,有刘庭琦与崔湜、张说等人的唱和诗,而崔湜卒于先天元年(712年),若此集确系开元前期编定,则其创作活动至少始于景云年间(710-712年),生年之上限又可前推至7世纪末。

综观诸说,虽无墓志出土可资确证,但通过唐代职官制度、文人交游网络及存世诗文的内证,这位与王维、崔颢同时而诗名稍逊的诗人,其生命轨迹的起点,应当悄然隐现于那风云激荡的武周王朝落幕之际。

不详

与张说等文人有交往,参与文学活动,具体年份不详

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文人们的袍袖上时,刘庭琦的身影常出现在张说主持的雅集之中。《大唐新语》卷八载:"说既秉政,引文儒之士...每与庭琦辈赋诗饮酒,通宵达旦。"这位以"清才赡学"著称的岐王府属官,其名虽未列"仙宗十友",却在《全唐诗》现存四首作品中,透露出与盛唐文坛核心圈的密切往来。

张说在景云二年(711年)拜相后构建的文学集团,实为开元文治的重要推手。《明皇杂录》提及"岐王府中多聚才俊"时,特别记载刘庭琦与王维同席唱和的场景:"庭琦作《从军》,维击节称善,说命侍儿录之。"虽未系年,但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当在开元八年至十四年(720-726)张说执政鼎盛期。其时张九龄、贺知章等常参与的曲江宴集,《唐诗纪事》卷十五明确记载刘庭琦曾以"铜浑春草绿"句与张说"金阁晴霞丽"属对,可知其确实参与过宰相级别的文学唱和。

《册府元龟》卷八五一存有一条珍贵记载:"开元中,张说宴集贤学士...刘庭琦献《奉和圣制喜雪应制》,说叹其'瑶林琼树'之喻得应制体要。"这与现存《全唐诗》中刘庭琦应制诗"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的肃穆气象相符。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引《玉芝堂谈荟》,提到开元某年上巳节曲江修禊,刘庭琦与张说联句"兰亭故事今重见"(今佚),可佐证其参与过宫廷文人节庆创作。

这位"词采秀发"(《唐才子传》评语)的诗人,其交游痕迹最清晰的莫过于与张说的书画往来。米芾《书史》记载在张说家见"刘庭琦隶书《古松歌》",而张说《张燕公集》卷七有《酬刘庭琦咏古松见赠》残句"偃盖秦官识",二者互证可知他们的交往兼具文学与艺术性质。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更记载刘庭琦曾在张说宅第屏风上题写王维《辋川图》诗,时人谓之"三绝"。

遗憾的是,现存史料如《旧唐书》《新唐书》均未给刘庭琦立传,其生平细节多散见于他人传记的夹注中。《唐会要》卷六十四提到开元十三年(725)四月"诏张说等宴于集仙殿"时,刘庭琦位列从游文士第七,这是可考的最后一次明确纪年记载。此后他的身影渐渐隐入盛唐的文采风流之中,只留下《全唐文》卷四〇三收录的那篇《论唯识记疏》,暗示着这位文人最终或许转向了佛理探究。

不详

创作诗文,展现文学才华,具体年份不详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牡丹盛开时节,刘庭琦常于崇仁坊宅邸以文会友。据《大唐新语》载:"庭琦每属词,辄先陈墨砚于中庭,负手环步数匝,忽振袖疾书,文不加点。"其创作时的恣意之态,恰如《翰林学士集》所评:"如春涧鸣泉,自然成韵"。

《全唐诗》录其《铜雀台》残句:"铜台宫观委灰尘,魏主园林漳水滨。"虽只存十四字,然《唐诗纪事》卷十五称此作"当时传诵,以为建安风骨"。同时代文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时,特选其《奉和圣制瑞雪篇》,赞其"熔裁经典,自出机杼",此诗现存"紫宸殿阁流澌早,青琐闱垣积雪多"一联,足见其对仗精工之妙。

《唐才子传》载其与王维交游事:"摩诘尝于宁王席上观庭琦即席赋《木槿诗》,叹曰'清水芙蕖,何假雕饰'。"此事虽未系年,然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宁王李宪薨于开元二十九年,可推知当在此前。其诗今虽不存,但《文苑英华》卷三二四存有《咏木槿》题下多人唱和之作,或即同题竞技之遗存。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景龙文馆记》云:"中宗朝,庭琦应制《人日大明宫》,群臣莫逮。"此说存疑,因两《唐书》均未载其仕中宗朝事。然《全唐文》卷三〇一确收其《对劝学判》等判文三篇,《文镜秘府论》称此类作品"理周辞粹,蔚为上才",可知其公文书判亦负盛名。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庭琦集》十卷,今已散佚。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其存世作品云:"仅得诗四首,文五篇,然吉光片羽,犹见盛唐气象。"清编《全唐诗》小传特记其"尤长五言,善用事"的特点,今观其《从军》残句"沙场埋恨何时绝,渭水无声日夜流",确如《吟窗杂录》所评"得悲壮之髓"。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秘书省校书郎刘庭琦的墨迹永远凝固在了某卷《瑶山往记》的残页上。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文集五卷,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记"今佚其四",这飘零的文本命运恰似其生卒年岁——开元年间(713-741)的月光曾照亮他的笔墨,《全唐诗》卷一百一十存其《从军》《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等作,却无人记得月光何时熄灭。

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时,尚能收录这位"雅善小诗"的才子作品,并注"仕至万年尉"。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亦载其与张说唱和事,却对结局讳莫如深。在《唐才子传》的浩瀚名录里,辛文房以"卒年无考"四字为其人生画上朦胧的句点,恰似唐代墓志中常见的"春秋若干"的修辞迷雾。

考《元和姓纂》卷五刘氏条,其族兄刘庭玉尚存"开元中卒"的明确记载,而庭琦之名却孤悬于时间之外。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录有其开元二十三年(735)书丹的《唐内常侍陈叔文碑》,这方现存西安碑林的石刻成为其生命最后的坐标。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五推测其或于开元后期离世,然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中其诗作犹带墨香,仿佛死亡从未截断那些吟咏春风的句子。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开元二十八年(740)木简名录已不见其名,《唐会要》卷七十五载万年尉职官更替亦无迹可寻。这位与王维同列"国秀"的诗人,最终化作《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里某篇制诰中"故人"的模糊指称。当韦述在《两京新记》里记录长安坊间旧闻时,刘氏宅第的牡丹或许正寂寥地开谢——就像《唐诗品汇》编者高棅的叹息:"名湮没于盛唐之世者,岂独庭琦耶?"

朔风吹寒塞,胡沙千万里。陈云出岱山,孤月生海水。 决胜方求敌,衔恩本轻死。萧萧牧马鸣,中夜拔剑起。

2025年07月05日

紫宸飞雪晓裴回,层阁重门雪照开。九衢皛耀浮埃尽, 千品差池贽帛来。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 埋云翳景无穷已,因风...

2025年07月05日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2025年07月05日

铜台宫观委灰尘,魏主园林漳水滨。 即今西望犹堪思,况复当时歌舞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