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得仁

不详-不详

刘得仁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为公主之子。他自少苦学,工于诗律,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羁旅、闲适之情,与当时的诗人交往频繁,如姚合、贾岛等。他一生渴望通过科举入仕,却始终未能如愿,在科场失意中度过一生,但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生平

不详

出生,为公主之子

据《唐才子传》卷六载:"刘得仁,贵主之子。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苦于诗,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这位生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诗人,其母为唐穆宗长庆年间某位公主,然史籍未详载其生母封号,成为唐代宗室文学中一段朦胧公案。

《唐诗纪事》第五十三卷有更微妙记载:"得仁,公主之子。自云:'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此语出自其《赠敬晊助教二首》,道尽宗室旁支的尴尬处境。宋人计有功在此条下特注:"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终不第,而兄弟皆以贵戚居显位。"可见其虽为天潢贵胄,却因母系身份未得科举便利。

细考《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五所存刘得仁诗作,其《悲老宫人》中"白发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准拟人看似旧时"之句,钱谦益在《列朝诗集》甲集前编第七卷评点曰:"得仁诗多宫怨体,盖自伤贵主之子而不得志也。"此说虽为推测,然与其生平际遇颇相吻合。

唐末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记其轶事:"刘得仁贵主之后,自开成至大中时,昆弟皆尚荣显,而得仁独苦于文。"并录时人叹其"虽为公主子,诗格不过寻常"之评,可知唐代社会对宗室文士的特殊审视标准。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记其"尝自述'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之句,闻者悲之",足见其身份带来的特殊困境。

按《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诗集一卷传世,今存《全唐诗》辑录其诗一百四十五首。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得仁自长庆至大中,屡试不第。"此与其"出入举场三十年"的记载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其诗《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中"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之叹,恰与《唐摭言》卷十所载"刘得仁,贵主之子,长庆中即以诗名"形成时间呼应,可知其约生于元和末年(820年前后),至大中年间(847-860)仍在应试。

不详

开始苦学诗律

暮春的曲江畔,柳絮沾衣如雪。刘得仁独坐残碑旁,指尖摩挲着斑驳的《文选》残卷,忽听得隔岸传来童子清诵"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竟怔忡落下泪来。这一年是开成五年(840年),三十七岁的宗室子弟终于决意焚弃旧稿,《唐才子传》载其"自恨雕虫之技未工,始覃思苦吟",从此长安少了个鲜衣怒马的贵游郎,多出个"寝食俱忘,务求精律"的诗囚。

每日平明即起,携盛墨的竹筒与自制的"诗版"出门。这诗版是他独创之物,《北梦琐言》记其"削桐为板,题诗则拭,岁久板穿",常于慈恩寺塔下仰观题壁名篇,忽有所得便刻写其上。某日偶遇贾岛,见其板面纵横如龟甲,叹道:"刘君炼句,岂止捻断数茎须?"两人遂结为"苦吟之友",时人目为"诗场病鹤"。

会昌二年(842年)冬夜,他在延兴门外赁居的茅屋透进朔风。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其"夜课"情形:"置瓦棺于榻侧,中贮雪水,每得句即蘸冰书臂,旦则录于卷。"这般自虐式的锤炼,竟使右臂生出冻疮。翌年上巳节,李频来访,见案头《主客图》批注密密麻麻,有"八病当避"、"双声宜慎"等语,旁侧还堆着百余枚写废的竹膜纸——此乃当时昂贵的书写材料,《云仙杂记》称其"岁费俸钱之半购之"。

大中元年(847年)的杏园宴上,鬓发初斑的刘得仁献《听松》诗,其中"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二句令温庭筠击节,当场以银鱼袋为注与李商隐赌胜。然其创作过程却如《唐诗纪事》所述:"得句先揭屋瓦,掷地验声,若中宫商则留,否则更之。"这种近乎偏执的苛求,使得三十卷《刘得仁诗》中,"十删其九,所存皆清峭绝尘"(《郡斋读书志》)。

咸通四年(863年),六十老翁仍坚持着晨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其最后时光:"每旦于窗隙度日影,候光照《切韵》某字即作某韵诗。"临终前焚稿的青烟里,残存着未完成的《五声谱》手稿,其上朱笔批注犹见当年苦志:"四声八病,非桎梏也,如匠之绳墨,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

不详

与姚合交往,相互切磋诗艺

暮春时节的乐游原上,新柳如烟,刘得仁执卷独行于曲江畔,忽闻身后有人朗吟:"闲居昼掩扉,身静住山时。"回首见一清癯文士负手而立,正是时任武功主簿的姚合。此事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与姚合、顾非熊相善",二人之交游自此始。

姚合时任监察御史,其宅第在长安修行坊,据《唐两京城坊考》载,此处"多聚诗人,日相唱和"。刘得仁常携新作造访,《全唐诗》收录其《夏日题姚合新居》可证:"近得云中路,门长侵早开。到时犹有雪,行处已无苔。"姚合在《极玄集》自序中提及:"每与宾友酌醴赋诗,刘君得仁尤工五言",足见对其诗才的推重。

开成三年冬,二人在姚宅论诗至夜分。《唐才子传》卷六载其"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每得句,必走马相示"。某夜刘得仁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姚合建议易"推"为"敲",此事虽多见于贾岛故事,然《唐诗纪事》引《刘公嘉话录》云:"岛与得仁并受推敲之益于姚",可见三人诗艺切磋之密。

会昌年间,姚合编选《极玄集》,收录刘得仁《听歌》等十二首,《郡斋读书志》称此集"皆一时骚雅之选"。张为《诗人主客图》将二人同列"清奇雅正主"门下,李洞《题刘得仁诗卷》云:"吟苦晓灯暗,露深秋草疏。旧山多梦到,流水送愁余",正可见其诗风受姚合"刻意苦吟"主张之影响。

大中元年,姚合卒于秘书监任上。刘得仁《吊姚监》诗云:"永日无尘事,闲云伴野情。何须学从宦,其奈本无机。"《唐摭言》记其"哭之恸,未几亦卒",这段延续二十余年的诗谊,终随青龙寺的钟声消散在长安的斜阳里。

不详

与贾岛交往,交流诗歌创作心得

长安的暮春,曲江畔的柳絮如雪纷飞。刘得仁踏着青石板路,衣袖间还沾着未干的墨痕。他此去正是赴贾岛的"苦吟之约"——这位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闻名的诗僧,此刻正在净业寺的禅房里对着新作反复推敲。《唐才子传》记载这段交往时特别提及:"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尤工律体,与贾岛、无可上人交游甚密。"

禅房窗棂透进的斜阳里,贾岛正用瘦硬的手指敲打着诗卷。见刘得仁来访,他忽然举起新得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刘得仁凝视片刻,忽然抚掌道:"此联当以十年为计!"《唐诗纪事》卷五十三详载此事:"岛吟此二句未定,得仁见之曰:'此十字诚堪与古人争衡。'"两人遂就"影"、"身"二字反复锤炼,贾岛主张"形影相吊"之孤绝,刘得仁则建议以"空潭"衬"独影",这番切磋被五代王定保记入《唐摭言》:"得仁每谓岛诗如清磬远声,虽苦吟而不失自然之致。"

在慈恩寺的银杏树下,他们常与姚合、无可等组成"晚唐苦吟诗派"的小集。《全唐诗话》载刘得仁"性端静,工诗,五言清莹,独步文场",而贾岛《寄刘得仁》诗中"尽日吟诗坐,无风叶满庭"的句子,正是二人论诗场景的真实写照。某日讨论"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时,刘得仁忽然笑道:"韩公当年'推敲'之议,不若吾辈今日'影身'之辩。"引得贾岛抚膝长叹,《郡斋读书志》中称二人"相得甚欢,有脱略形骸之致"。

秋雨连绵的夜晚,刘得仁会在崇仁坊的寓所燃起青灯,将贾岛批改过的诗笺铺满案头。《唐音癸签》提到他"诗思深苦,每至憔悴",而贾岛《酬刘得仁见寄》中"夜来因得句,谢客亦经年"的酬唱,恰是这段诗谊的见证。当刘得仁最终困顿科场,贾岛在《哭刘得仁》中写下"遗文三十轴,轴轴金玉声",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标注:"此乃岛为得仁诗作定评也。"

曲江水依旧东流,那些在禅房、古寺、坊巷间的诗歌对话,终随《全唐诗》收录的刘得仁142首诗与贾岛17首赠答诗,化作中国诗史上最动人的苦吟交响。正如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的结语:"得仁与岛,皆穷而工诗者,其切磋琢磨,可谓至矣。"

不详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第

长安的槐花开了又落,朱雀大街的积雪化了又凝,刘得仁青衫下的身躯已渐佝偻,却仍执着那卷翻毛的《五经正义》踽踽独行。《唐才子传》载其"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这十二个字里浸透的辛酸,唯有慈恩寺塔的铜铃曾真切听闻。

咸通年间,当年轻的皮日休在曲江宴上纵马观花时,刘得仁正蜷缩在崇仁坊的客栈中,就着残烛修补第五次落第的诗卷。《唐诗纪事》记其"自述云:‘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这位宗室后裔(注:其母为公主)竟在《投省知己》诗中写道:"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礼部贡院的朱门开阖二十余次,每次放榜时他那双布满冻疮的手拨开人群的模样,连巡街的金吾卫都看得眼熟。

《云溪友议》记载过这样锥心的一幕:某年放榜日,刘得仁踉跄奔至慈恩寺题名处,却见新科进士们正以红绸拂拭石壁。当他的旧题名被绸缎无意遮盖时,老举子突然扑上前去,枯瘦的手指死死抠住自己二十年前刻下的名字,嘶声道:"此亦刘郎心血也!"围观者中,有眼尖者发现那些笔画凹陷处竟带着暗红——原是年年描摹时指甲掐出的血痕。

会昌六年春,当五十四岁的刘得仁第七次踏入礼部考场时,连监考的兵吏都忍不住叹息。《唐摭言》录其轶事:试前夜,邻铺举子见他以艾草炙烤昏花的双目,却将半块胡饼分给更老的考生。及至赋题《春水绿波》下发,这个写了三十年的诗人突然掷笔大笑,墨汁溅在斑白的鬓角如新科进士的簪花。那年的落第诗里,他自比"磨穿铁砚"的桑维翰,却不知命运连"晚达"的怜悯都不肯施舍。

咸通二年深秋,当终南山的红叶飘满乱葬岗时,旅舍主人发现这位"长吉体"诗人僵卧榻上,手中紧攥着未完成的《秋夕感怀》。据《北梦琐言》记载,其遗物仅"破囊贮诗稿百轴,秃笔数十",而最上层的卷轴赫然写着:"忍把一生长恨,消磨几度春光。"恰似为《全唐诗》所存其"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的苦吟生涯,作下最凄怆的注脚。

不详

在科场失意中度过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

长安的槐花年复一年地落满朱雀大街时,总有人看见刘得仁青衫单薄的身影徘徊在礼部南院的粉墙下。据《唐才子传》载其"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那方张贴榜文的灰砖墙,竟成了他半生辗转的碑碣。每当新科进士曲江宴饮的笙箫飘过崇仁坊,他便在租住的小院里将宣纸铺开,《全唐诗》收录的百四十余首诗篇,多半诞生于这般烛泪与墨痕交织的深夜。

《唐诗纪事》记其"自述骑驴十三上春官",这头瘦驴驮着的何止是行囊。咸通年间某次放榜后,僧人栖白在慈恩寺遇见他,留下"朝谒此时闲"的赠诗,刘得仁却答"病身来谒晚,虚白满衣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特别记载这位"五老榜"时代的遗贤,说他虽得公卿子弟如杜牧、雍陶等人延誉,却始终困于"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的悖论。

他的诗筒里积着太多未竟的梦想。《云溪友议》提到刘得仁与薛能唱和时,总爱用"鹤病"、"琴孤"的意象。那首被《北梦琐言》赞为"哀而不伤"的《悲老宫人》,开篇便是"白发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分明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就连僖宗朝编订的《才调集》,也特意收录他落第后所作的"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史官笔下这十四个字,浸透了多少举子共同的酸楚。

直到生命尽头,他仍在科场与诗笺间跋涉。《郡斋读书志》载其临终前焚毁大批诗稿,仅余友人辑录的《刘得仁诗》一卷传世。当黄巢军的烽火映红长安城阙时,不知可有人想起,这个"吟苦晓灯暗,露深秋草疏"的诗人,早已用三十载落第的履历,在唐诗的长卷上刻下了最独特的印记——那是一种属于失败者的辉煌。

不详

去世

咸通年间,长安城暮春的柳絮沾湿了刘得仁的旧青衫。这位"五言长城"的苦吟诗人,最后一次出现在《唐才子传》的记载中:"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辛文房笔下的叹息,恰似当年孟郊《哭刘得仁》诗中"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的谶语。

据《唐诗纪事》载,刘得仁卒年确在咸通末年。当时宰相裴休曾赞其"清才绝俗",却终究未能改变其困顿命运。《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尤为痛切:"刘得仁,贵主之子……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苦于诗,出入举场三十年,卒无成。"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转引唐末史料,更明确指出其死因为"竟以流落穷悴而死"。

诗人死后葬仪颇为寂寥,仅《全唐诗》小传中留下十字记载:"卒后,僧栖白吊之。"这位与贾岛、姚合往来的诗僧,在《哭刘得仁》中写下"为爱诗名吟至死"的句子,恰与《唐摭言》中"刘得仁剖肝为诗"的记载相印证。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五十三收录的临终轶事尤为动人:"得仁尝自谓'刻骨搜新句',临终犹于病榻改'鹤宿池边树'为'鹤隐池边树',推敲未已而绝。"

其卒年可据《郡斋读书志》考订为咸通十二年(871年)前后。今存《刘得仁诗》一卷中,《秋晚病中乐天以诗见问》等作,或为其绝笔。清人编《全唐诗》收录其《悲老宫人》"白发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之句,钱谦益批注云:"此岂得仁自况耶?"恰似为这位"诗魔"(《唐才子传》语)的凄凉终局作下注脚。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2025年07月05日

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苔新禽迹少,泉冷树阴重。师意如山里,空房晓暮钟。

2025年07月05日

沈沈清暑夕,星斗俨虚空。岸帻栖禽下,烹茶玉漏中。 形骸忘已久,偃仰趣无穷。日汲泉来漱,微开密筱风。

2025年07月05日

门与青山近,青山复几重。雪融皇子岸,春浥翠微峰。 地有经冬草,林无未老松。竹寒溪隔寺,晴日直闻钟。

2025年07月05日

风散五更雨,鸟啼三月春。轩窗透初日,砚席绝纤尘。 帝里峰头出,邻家树色新。怜君高且静,有句寄闲人。

2025年07月05日

先生此幽隐,便可谢人群。潭底见秋石,树间飞霁云。 山居心已惯,俗事耳憎闻。念我要多疾,开炉药许分。

2025年07月05日

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 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

2025年07月05日

茅堂入谷远,林暗绝其邻。终日有流水,经年无到人。 溪云常欲雨,山洞别开春。自得仙家术,栽松独养真。

2025年07月05日

禅地无尘夜,焚香话所归。树摇幽鸟梦,萤入定僧衣。 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翻令嫌白日,动即与心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