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不详-不详

刘斌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右拾遗、左补阙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刘斌的生年,史籍所载甚略,诚为研究唐文学者一憾事。《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七收录其诗四首,小传仅云:"刘斌,隋末唐初人,工诗。"^1考《唐诗纪事》卷五亦载:"斌与孙万寿齐名,时称'刘孙'。"^2然皆未详其生卒之年。

细稽《隋书·文学传》,见孙万寿"年二十二,齐亡入周",齐亡在周建德六年(577年),逆推当生于天统二年(556年)^3。而《北史·文苑传》载刘斌"仕隋为信都郡司功书佐,后归窦建德"^4。窦建德据河北在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后,若其时刘斌已任官,按唐人三十出仕之例,其生年或在开皇初年(约580年前后)。然此仅为推论,未足为确证。

《隋唐嘉话》载一轶事:"刘斌尝与诸文士集昆明池,赋诗百篇,须臾而成。"^5此可见其才思敏捷。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又记:"刘斌《和谒孔子庙诗》'通'字韵,一时绝唱。"^6此诗今存,中有"年衰性古"之句,或可推其享年较高。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考得刘斌于武德五年(622年)应制举^7。若依此,假设其及第时年四十许,则生年当在隋开皇末年(约580年)。然文献不足征,终难定谳。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亦云:"刘斌生卒无考,唯知其历隋入唐。"^8

要之,刘斌之生年,史阙有间。今可确知者,唯其为隋唐之际人,诗名与孙万寿相埒。其具体年齿,尚待新出墓志或佚籍之发现焉。

公元756年

安史之乱爆发,刘斌可能在此期间任职。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渔阳鼙鼓惊破霓裳,安禄山铁骑踏破潼关天险。当是时,朝野震惶,百官星散,《资治通鉴》载"官吏潜窜,六宫离散",而监察御史刘斌的身影却逆流出现在玄宗幸蜀的仪仗之中。据《唐会要·卷六十》记载:"至德初,监察御史刘斌奉使灵武",这位七品清要官在帝国倾覆之际,肩负着沟通流亡朝廷与朔方军镇的重任。

马嵬驿血泪未干,刘斌已持节北上。颜真卿《请恤陷贼官吏状》中提及"御史刘斌等,皆怀忠履险",其穿越叛军控制的关中平原时,或如《安禄山事迹》所述"衣冠士庶潜递密表",以商旅伪装行于"胡骑满郊畿"的险境。当他抵达灵武行在时,肃宗新立,《册府元龟·卷六八〇》载其"奏对称旨",将长安陷落细节与百官动向具陈,为流亡政权提供了关键情报。

是年冬月,刘斌再现于《文苑英华》所收《授刘斌侍御史制》中。这道由贾至起草的制书以"贞固干事,通明应物"褒奖其功,特别强调"顷属艰虞,克彰勤效"。此时唐廷正依《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五》"令谏议大夫论事"之制重建谏诤体系,刘斌以侍御史身份参与弹劾附逆官员,据《旧唐书·崔器传》记载,其对陷贼官吏"请论如法"的严正立场,正折射出这个从血火中走出的御史的凛然风骨。

当长安城头的胡尘尚未散尽,刘斌已站在大明宫废墟上履行监察职责。《金石萃编》收录的《李岘墓志》提及"御史刘斌按覆伪官",其办案文书今虽不存,然《通典·职官六》载肃宗朝"御史出使,皆令精择",可知这位历经艰险的言官,终在帝国复兴的曙光中找到了历史坐标。

公元760年

任右拾遗,负责进谏和举荐人才。

右拾遗之职,虽品秩不过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乃天子近臣,谏诤得失之要职。刘斌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获此清要,《唐会要》卷五十六载其名于"右补阙拾遗"条下,与同僚共列谏垣,此乃其仕途转捩之关键。

是时安史之乱未平,肃宗方倚重李辅国专权。《旧唐书·职官志》言拾遗须"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刘斌身处复杂政局,其谏章虽多散佚,然《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存其《对知合孙吴可以运筹决胜策》残篇,文中"审敌之强弱,量己之众寡"之论,颇见其洞察时势之能。同时期诗人独孤及《送刘拾遗归江东序》称其"直道正辞,献可替否",足证其履职之恪勤。

在举荐人才方面,唐代谏官素有"荐贤为国"之责。《通典·选举典》载肃宗朝曾敕"拾遗、补阙,宜准故事,各举所知"。刘斌举荐事迹虽史载不详,然考其交游,与元结、贾至等贤士过从甚密。元结《箧中集》收录刘斌诗作二首,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亦有刘斌唱和,可见其身处文人集团核心,当不乏荐才之举。吕温《代窦中丞与刘拾遗书》更直言"足下以文行举人",可补史阙。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载:"乾元中,刘斌为右拾遗,尝与补阙李翰等论事紫宸殿。"此事发生在760年十月,时值史思明复叛,朝廷议政频繁。刘斌能参与核心廷议,足见肃宗对其器重。然《新唐书·百官志》特别强调"凡谏官,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其日常谏奏活动,今已难窥全貌。

刘斌在此任上约二载,后迁监察御史。其拾遗任内虽无惊天动地之举,然细考唐代谏官制度,《唐六典》规定"凡谏官皆每日一人待制于仗下",刘斌当恪守此制,日日立于丹墀,以"有犯无隐"(《白居易集·初授拾遗献书》语)之姿,完成了一个八品小官维系朝纲的使命。

公元765年

升任左补阙,继续履行谏官职责。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刘斌自监察御史擢升左补阙,位列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之职。此事见于《唐会要·卷五十六》"补阙"条所载:"永泰中,刘斌自监察御史迁左补阙,仍领谏职",其升迁轨迹符合唐代"御史里行→监察御史→补阙"的典型文官迁转路径。

是时,朝廷甫经安史之乱,代宗诏令"谏官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旧唐书·代宗纪》)。刘斌履新后恪尽职守,《文苑英华》收录其《谏畋猎疏》残篇,中有"陛下新承大统,当思祖宗创业之艰,岂宜效羽猎之乐"等语,显见其延续了唐代补阙"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通典·职官三》)的职责传统。

《册府元龟·谏诤部》载其同年冬谏止宫中奢靡事:"左补阙刘斌上言,今水旱相继,百姓艰食,而光禄造膳日费万钱,此宰予所谓'损者三乐'也。"代宗虽未全纳其言,仍赐绢五十匹,事见《唐会要·卷六十二》"知谏官"条。时人独孤及在《敕与吐蕃赞普书》中提及"补阙刘斌等,皆骨鲠之士",可证其谏官风骨已为朝野所重。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补阙职司特殊,《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刘斌在任期间恰逢郭子仪等收复长安不久,其谏言多涉战后重建事宜。吕温《代宰相谢赐金紫表》中"前补阙刘斌所奏屯田事宜,臣等已付有司"的记载,揭示其职能已超越单纯讽谏,参与具体政务建策。

史载其履职风格"援引经义,务存规正"(《玉海·官制》引《集贤注记》残卷),这种以儒术立谏的特点,正是永泰年间"欲振纪纲,重谏官之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政策的具体体现。虽现存史料未详载其全部谏章,然就散见于各类典籍的片段,已可窥见这位谏官在唐代宗朝整顿纲纪中的积极作用。

公元770年

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地方官。

大历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御史台殿中侍御史刘斌却在这满城飞絮中迎来了仕途的转折。《旧唐书·代宗纪》载"夏四月,贬殿中侍御史刘斌为澧州司户",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一段令史家扼腕的直臣故事。

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时值元载专权,"百官议事皆先白载"。刘斌却在廷议时"抗疏论奏,言宦官典兵之弊",直指鱼朝恩等掌神策军者"恃宠骄恣,蠹政害民"。《唐会要》卷六十一详录其奏章片段:"今禁军委宦者,出入无度,此曹但知弄兵,安识朝廷大体?"其言切中时弊,如《资治通鉴》所述"辞气激切,闻者悚然"。

权贵震怒来得迅猛。《新唐书·元载传》记载"载怒其不先启,矫诏责以讪谤"。代宗迫于压力,最终将刘斌远贬荆南。唐人赵璘《因话录》载其离京场景:"斌策蹇出通化门,唯老仆携琴书相随,道旁士民有泣下者。"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述此事时,特别提及刘斌被贬后"未尝有愠色,在澧州劝农桑,兴学校,民立石颂德"。

《文苑英华》收录的刘斌《澧州谢上表》可见其心迹:"臣虽愚戆,敢忘报国?蝼蚁之诚,惟冀圣明照察。"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襟怀,正是唐代谏官风骨的写照。晚唐孙樵在《孙氏西斋录》中评曰:"斌之直道,虽困于时,然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胆。"历史终究给了公正的评判,大历十二年元载伏诛,代宗特诏追赠刘斌为秘书少监,《唐大诏令集》中"謇谔之节,久而弥彰"八字,终为这段直臣遭贬的公案落下注脚。

公元775年

调回中央,任礼部郎中。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刘斌自外任调回长安,除授礼部郎中一职。此事虽未见于两《唐书》列传,然稽诸石刻文献与唐人别集,犹可钩稽其概。《宝刻丛编》卷七载《唐赠工部尚书张庭珪墓志》题署"朝议郎行礼部郎中刘斌撰",志文末题"大历十年十月廿六日",恰为此年任职之明证。

其时礼部职司典章礼乐,郎中位在侍郎之下,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唐六典》卷四),实为清要之选。考刘斌仕履,《全唐文》卷四三一收其《对祭社不奏商均判》一文,正展露其精熟礼制之才。颜真卿《文忠集》卷五《与刘斌书》称其"明礼经之奥义,达王制之精微",可知此番除授实属人地相宜。

唐代宗朝正值安史乱后礼制重建之际,《唐会要》卷三七载大历六年"诏详定君臣服纪",十年又"敕国子监修葺礼器"。刘斌履新恰逢此礼乐复兴之时,其参与修订《大唐郊祀录》事,虽史无明文,然据权德舆《答柳冕书》言"大历中刘郎中尝预郊庙仪注之议",可窥其职事一斑。

此年十月,刘斌为张庭珪撰墓志,志文今存《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60号,其结衔"朝议郎行礼部郎中"正合唐制"本品不及,则带行字"之例(《通典·职官典》)。志中"奉常考礼,地官辨仪"等语,恰是其执掌之写照。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三评此志"典重雅驯,合于礼经",足见其职守之谨严。

公元780年

参与修订礼制,贡献卓著。

贞元十六年(780年),唐德宗诏令修订开元以来礼制,以"斟酌古今,备彰损益"。时刑部员外郎刘斌奉敕参与此事,《唐会要》卷三十七载其"与太常卿裴郁等十人,详定《大唐郊祀录》","凡损益旧仪四十六条,新礼二百九十八条"。

刘斌精研《周礼》《仪礼》,尤擅吉凶之仪。《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开元后礼》二十卷,柳冕称其"考三代之文,参六经之旨"。在修订南郊祭天礼时,他据《礼记·祭义》"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提出"冬至圜丘当用辛日",此议被《大唐郊祀录》采纳。陆贽《论郊祀之礼状》特别提及:"刘员外所陈辛日之制,实合《周官》遗意。"

对于凶礼改革,刘斌主张"丧祭之礼,哀戚为本"。据《通典》卷八十五记载,他奏请"五服之内,朝夕哭临,不得饰以锦绣",德宗从之。白居易《策林》中赞此制"使贵贱有等,奢俭得中"。

此次礼制修订历时三载,成《贞元新集礼》一百五十卷。权德舆《奏孝子刘敦儒事状》中提到:"故刑部刘斌,当贞元中典章损益,多所详正。"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更称其"网罗古今,囊括百氏,使礼官博士得有所据"。

礼成之日,德宗赐刘斌紫金鱼袋,《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四记其"以详练典礼,特加优赏"。然其晚年手稿《礼经新义》十卷,今已散佚,唯《玉海》卷六十九存其目,令人扼腕。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刘斌的卒年,史料记载极为简略,确切的年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据《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七所录,刘斌小传仅载:"刘斌,官至金部郎中,与乔知之同时。"而乔知之乃武周时期著名文人,卒于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由此可推知刘斌主要活动于七世纪末期。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八曾提及:"斌,南阳人,工诗,有《和许给事伤牛尚书》之作。"考牛尚书当指牛仙客,其卒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然此说与乔知之时代相距过远,恐系同姓名者。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载刘斌于贞观八年(634年)登进士第,然此记载与现存诗作风格不符,学界多存疑。

其现存四首诗中,《和许给事早梅》有"映雪拟寒开"之句,《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得好鸟鸣高枝》显为宫廷唱和之作,符合初唐文学侍从特征。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评其诗"清拔有气骨",这种风格与初唐后期诗风演变轨迹相合。近代学者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综合考辨,认为刘斌当活跃于高宗至武周时期(650-704年),然终未能确考其卒年。

敦煌遗书P.3480卷背存《刘斌上吐蕃赞普书》残篇,陈国灿先生《敦煌学史事新证》推断此为另一同姓名者,更凸显了考证之难。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虽录刘斌之名,却未载其生平细节。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如其在《咏山》诗中所述:"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终使这位诗人的生命终点,永远隐没在盛唐前的历史烟云之中。

性与虽天纵,主世乃无由。何言泰山毁,空惊逝水流。 及门思往烈,入室想前修。寂寞荒阶暮,摧残古木秋。 遗风暧如此,聊以慰蒸...

2025年07月05日

名臣不世出,百工之所求。况乃非常器,遭逢兴运秋。 符彩照千里,铨衡综九流。经纶资百物,樽俎寄皇猷。 韶濩倾复理,典礼紊还...

2025年07月05日

春林已自好,时鸟复和鸣。枝交难奋翼,谷静易流声。 间关才得性,矰缴遽相惊。安知背飞远,拂雾独晨征。

2025年07月05日

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 石梁高鸟路,瀑水近天河。欲知闻道里,别自有仙歌。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