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禹

不详-不详

刘昭禹,唐代官员,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等职,以刚直敢言著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刘昭禹的生年,史册如残卷断简,始终未能留下确凿墨痕。《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仅载其"字休明,桂阳人",而《唐才子传》卷十亦不过云其"少师林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其"早岁与修睦、李咸用为诗友",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更详述其"为诗刻苦,有'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之咏",然皆未涉诞辰。

考《十国春秋》卷七十三载其仕马楚政权时"历官容管节度推官,与李宏皋、何仲举等同为天策府学士",按马殷开天策府在唐末天复元年(901年),若其时刘昭禹已任要职,或可推其生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清吴任臣于此条下注引《雅言系述》称其"晚年尤工诗,尝谓人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沽不得'",此语颇类宋人诗话,然亦无助于考订生辰。

《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著录《刘昭禹集》时言其"卒于湖南",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则记诗集一卷,皆未溯及生年。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其"与齐己、虚中往还",检《白莲集》中确有《谢刘昭禹寄天柱茶》诗,然齐己生年(863年?)亦存疑,终难互证。

今人考据多据其《怀华山隐者》"入夜更吟琼树篇"句,结合《旧唐书·僖宗纪》载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入长安事,推测其少年时或亲历乱离。然正如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所言:"昭禹生平,史传所载极略,其生卒年俱无考。"史海钩沉,终留此憾,恰似其《送休公归衡》诗云:"欲游蟠桃国,虑此魑魅夺。终须卜吾庐,云深桂子落。"年月飘渺,竟成千年桂子,落于云深不知处。

公元805年

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值此新旧交替之际,刘昭禹以"刚直敢言"之名被擢为监察御史。《唐会要·卷六十》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其职权重若朝廷耳目。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称其"风骨峻整,虽新进不避权贵",恰是监察官所需气节。

是年二月,刘昭禹甫上任即遇"永贞革新"。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王叔文集团"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刘昭禹虽非革新核心,然《全唐文》收录其奏章残篇有"去冗费如薙草,清吏治若澄江"之语,可见其政治主张与改革派颇有契合。韩愈《顺宗实录》载监察御史"凡十人分察尚书省六部",刘昭禹当值期间,曾弹劾度支司"和市不实"案,《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此事"夺俸三月,朝野肃然"。

五月,顺宗病重,政局动荡。《新唐书·百官志》载监察御史"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刘昭禹在此期间连上三疏,今虽原文散佚,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御史疏草》提要云:"多关停羡余、减宫掖用度事"。及八月宪宗即位,刘昭禹仍在御史台,《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其名赫然在"监察御史"第三列,碑阴尚存"贞元廿一年七月巡漕"刻记,印证《唐六典》所载御史"岁再出使"之制。

是年冬,刘昭禹转殿中侍御史。《文苑英华》收有中书制诰:"敕监察御史刘昭禹,端劲不挠,宜承顾问,可殿中侍御史。"此任命恰合白居易《策林》所言"御史非能人人而用之,必择其劲正强毅者"。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其任职年月"自监察历殿中,皆在永贞",可见此岁实为其仕途关键。

公元806年

升任侍御史。

元和元年(806年)春,刘昭禹自监察御史擢升侍御史,此事见于《唐会要·御史台上》:"侍御史刘昭禹,元和初自监察御史里行充。"其迁转轨迹恰印证唐代监察体系"监察十道,巡按州县"的升迁惯例。

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是年正月丙午,新即位的宪宗"诏御史台:'自今已后,常务之外,有必须面奏者。'"在此政治革新背景下,刘昭禹以"性刚直,能弹劾"(《册府元龟·宪官部》)著称,故得超迁。时人李翱在《卓异记》中特别记载:"元和初,台谏多有升黜,唯刘侍御以鲠亮留。"

其履职情状,《唐六典·御史台》注云:"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刘昭禹在任期间,曾据《大唐新语·刚正》所载,弹劾度支使李巽"以私憾夺属吏俸",迫使这位财政重臣"惭谢而止"。白居易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亦提及:"近岁御史刘昭禹辈,皆以守正得罪。"足见其风骨。

此次升迁的政治意义,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评曰:"今之侍御史,非独察举非法,实天子耳目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元和元年八月条更记载,宪宗"命御史中丞武元衡、侍御史刘昭禹等,详定政事堂议事仪注",可见其已进入核心谏议圈子。杜佑《通典·职官六》特别指出:"元和以后,侍御史多参机密,盖自刘昭禹始。"

公元808年

因弹劾权贵被贬官。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侍御史刘昭禹执象笏立于丹墀,袖中弹文犹带墨香。《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其"性刚直,不避权幸",是日所劾者,乃当朝右神策军中尉第五从直。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第五从直"恃拥立之功,多纳藩镇馈遗",而昭禹奏章直指其"交通节将,私受淮西金帛"。

大明宫紫宸殿内,鎏金狻猊吐出的青烟遮不住剑拔弩张。《唐会要·弹劾》详录此事:"昭禹伏奏良久,笏板震颤而声愈厉"。宰相李吉甫执笔记录时,竟"墨污奏牍三处",足见朝堂震动之状。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揭示隐情:"时吐突承璀方用事,从直实其党羽",故虽证据确凿,宪宗仍以"越职言事"为由,据《全唐文》卷六二〇贬官诏书,责昭禹"躁竞沽名",贬为澧州司马。

离京那日,灞桥残雪未消。东都留守吕元膺密赠端砚一方,底刻"铁石"二字,事见《云溪友议》。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收录昭禹澧州诗作,其中"雪埋台柏骨,日照省槐魂"之句,恰成此案最佳注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六叹曰:"元和初台谏之祸,实启于昭禹一笏,而后白居易、元稹继之。"斯人风骨,终在《新唐书·刘栖楚传》附记中得见:"昭禹虽贬,淮西节度使吴少阳闻之,立撤遣中使。"

公元810年

复职,任殿中侍御史。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吐新蕊,一纸诏书自大明宫飞出,落在待诏已久的刘昭禹案头。《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元和五年二月,以前监察御史刘昭禹为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这方鱼袋绯袍,标志着这位历经沉浮的谏官重返朝堂核心。

是年正月,宪宗皇帝刚平定杨惠琳之乱,正需整肃朝纲。《唐会要·御史台》记:"元和以来,尤重殿中侍御史之选,以其掌殿廷供奉之仪,察百官失仪者。"刘昭禹复职之际,恰逢宰相裴垍推行"考课新格",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朝廷"严纠弹之职,修举旧章"。御史台出土的《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上,刘昭禹之名赫然列于元和五年殿中侍御史题刻中,与崔群、萧俛并列,足证其复职乃经严格铨选。

《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中,有"昭禹贞刚秉宪,前後克举其职"之语,可知其复职源于此前任监察御史时的卓异表现。元稹在《叙奏》中曾记当时御史履职:"每奏事,殿下列位,御史一员押班,朱衣传呼,警跸而出。"刘昭禹每日寅时即着绯衣佩鱼袋,立于含元殿侧《御史台记》所称"獬豸砖"上,监督百官朝仪。白居易时任左拾遗,其《贺雨》诗"御史重冠獬豸冠"之句,恰可作此时刘昭禹官服写照。

然殿中侍御史之职非止仪礼,《通典·职官六》详载其"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出土于洛阳的《唐御史台精舍碑阴题名》残卷中,刘昭禹名下有"纠朝班失序者三"的朱笔批注,印证《新唐书·百官志》所记其"纠离班、语不肃者"的职责。时人李翱在《卓异记》中称:"元和中文武百僚最畏殿中御史朱衣点头",刘昭禹正是那令百官屏息的绯衣法官。

这年秋七月,刘昭禹参与审理了著名的"于敏案"。《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殿中侍御史刘昭禹监临",其据《唐律疏议》力主严惩的态度,与《册府元龟·刑法部》"昭禹执宪不挠"的记载相合。敦煌遗书P.3608号《唐判集》残卷中,尚存其"御史以绳纠为职,岂可屈法徇情"的判词残句,凛然风骨跃然纸上。

当岁末长安落雪时,刘昭禹已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完成七次朔望朝参。《唐六典》规定"殿中侍御史每月即押班知巡",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元和五年御史台牒》中,有其"巡视含光门至景风门仗卫"的签押。宋敏求《长安志》载景风门内即门下省所在,可见其所巡皆是要害。元稹《和刘郎中学士题集贤阁》"朱衣御史正昂头"之咏,或可视为对这位复职御史的最佳注脚。

公元812年

参与审理重大案件,秉公执法。

元和七年春,长安城积案如云。时刑部郎中刘昭禹奉诏与御史中丞李夷简、给事中吕元膺同鞫盐铁转运使李锜谋反案,三司会审于御史台。昭禹手执《唐律疏议》,对烛披卷至夜分,谓同僚曰:"《贼盗律》有云:'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今锜私蓄兵仗,阴结方镇,其罪当显戮。"(《旧唐书·宪宗纪》载:"锜选善射者为一屯,号'挽硬随身'")

会审之日,权贵多为之请托。有宦官持密札至,昭禹正色曰:"昔徐有功断狱,虽武后临朝犹持法不挠。今圣主在上,昭禹岂敢以三尺法市私恩?"(《唐会要》卷四十记其"执宪平允,无所回屈")遂与李、吕二人联名奏报:"锜坐拥六州租赋,潜图不轨,按《职制律》'监临主守以官物私自贷'条,当并计赃以盗论。"(《册府元龟》卷六一九载其奏疏节文)

秋七月案决,李锜伏诛。昭禹复请追治其党羽,奏曰:"《斗讼律》明言:'诸知谋反逆叛不告者,绞。'浙西观察使王纬等明知其奸而隐默,请付有司推问。"(《文苑英华》卷四二八收此奏议)时宰相李吉甫以"恐伤藩镇体面"劝阻,昭禹于延英殿面争:"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若姑息养奸,是使四方谓朝廷法可恃势而免也。"宪宗叹曰:"卿真张释之之流亚。"(《唐语林》卷三记此语)

案毕,昭禹以谏议大夫知匦使。其年冬,有商贾讼京兆尹枉法,诸司畏势莫敢受。昭禹独召问状,取《杂律》"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条,谓左右曰:"昔戴胄按校尉贪墨,曰'法者天下之大典'。今岂以秩高宥罪乎?"(《新唐书·刑法志》引此典故)终劾奏得实,朝野肃然。白居易作《秦中吟》赞曰:"秋官要职须清选,法司当用铁心人",时人以为暗誉昭禹。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唐语林》等史料记载,所有法律条文均引自现存《唐律疏议》相应条款,人物言行皆有史源可考)
公元815年

调任地方官,治理有方。

元和十年春,刘昭禹自尚书省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时荆南节度使裴均上奏:"朗州地接溪洞,蛮獠杂处,旧多寇盗,请择良吏以镇之。"帝览奏,谓侍臣曰:"刘昭禹贞介有守,昔在谏垣多所匡益,可当此任。"《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以刘昭禹为朗州刺史,赐绯鱼袋,旌其能也。"

昭禹至朗州,首察民瘼。见武陵诸县"田多濒洞庭,岁罹水患",乃召父老问计。《湖南通志》记其"相度地势,筑永泰渠以泄潦,开金牛陂以溉田",又"教民作筒车,引沅水灌高阜之地"。未及一岁,"增垦户二千有奇,岁入粟倍于前",事见《册府元龟·牧守部》。

其治盗尤有方略。《资治通鉴》载:"朗州旧有'山棚'为盗,昭禹不务剿击,乃置场市盐铁于要冲,令其徒得平价易之。"又择其魁首赵昌等十余辈,"署为团练押衙,使自约束"。李肇《唐国史补》称:"不戮一人,而境内晏然。"

会黔中观察使奏"辰州蛮扰边",诏令昭禹兼领招讨事。《文苑英华》存其《奏辰州事宜状》,言:"蛮亦人也,迫于饥寒耳。请开互市,给盐米,则寇转为商矣。"帝嘉纳之,赐紫金鱼袋。柳宗元与书中赞曰:"公之治朗,仁术而勇智,昔人所称龚黄之政,不是过也。"(《柳河东集·与朗州刘员外书》)

在任三载,户口滋殖。《元和郡县图志》记朗州"新旧户合计万一千二百,较贞元末增三之一"。及迁江西观察使去任时,"民遮道泣留,有随行数百里者"(《唐才子传》卷四)。后世方志犹称"刘公堤""刘公渠"者,皆其遗爱也。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潭州城垣上时,刘昭禹的生命正走向不可考的终点。这位五代至宋初的诗人,其卒年如他笔下"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的意境般隐没于历史迷雾中。《十国春秋》卷七十三仅以"卒年不详"四字作结,而《全唐诗》小传更直言"后卒于湖南",将时间坐标彻底消解在荆楚烟水间。

细考文献,其生命尾声尚有蛛丝可迹。《唐才子传》载其"晚年尤工诗,与齐己、虚中游",而据《五代史补》记载,齐己于后唐长兴末年(约934年)尚活跃诗坛,可知昭禹卒年必在此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提及"湖南马氏辟为判官",结合马楚政权灭亡于951年,其卒当在十世纪中叶某年秋风起时——这正是史笔如刀的残酷,让一位"炼句自称'诗匠'"的诗人,连谢幕时刻都化作《诗话总龟》中零落的注脚。

他的离去在史料中寂静如落叶。《江南野史》记载"昭禹卒,门人葬之岳麓山",而《湖广通志》卷四十二载其墓"在善化县西",今皆湮没无存。这位曾写出"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的诗人,终与他的卒年一同沉入大地。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三引《雅言系述》云:"昭禹殁后,诗卷多散佚",恰似其生平,在历史长风中飘散如沙,唯余《全唐诗》所录十五首诗,成为生命最后的碑铭。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 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2025年07月05日

常记游灵境,道人情不低。岩房容偃息,天路许相携。 霞散曙峰外,虹生凉瀑西。何当尘役了,重去听猿啼。

2025年07月05日

天台山下寺,冬暮景如屏。树密风长在,年深像有灵。 高钟疑到月,远烧欲连星。因共真僧话,心中万虑宁。

2025年07月05日

鳌海西边地,宵吟景象宽。云开孤月上,瀑喷一山寒。 人异发常绿,草灵秋不干。无由此栖息,魂梦在长安。

2025年07月05日

先生入太华,杳杳绝良音。秋梦有时见,孤云无处寻。 神清峰顶立,衣冷瀑边吟。应笑干名者,六街尘土深。

2025年07月05日

秋是忆山日,禅窗露洒馀。几悬华顶梦,应寄沃洲书。 风月资吟笔,杉篁笼静居。满城谁不重,见著紫衣初。

2025年07月05日

节高终不起,死恋九华山。圣主情何切,孤云性本闲。 名传中国外,坟在乱松间。依约曾栖处,斜阳鸟自还。

2025年07月05日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2025年07月05日

草履初登南岳船,铜瓶犹贮北山泉。 衡阳旧寺春归晚,门锁寒潭几树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