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

不详-不详

刘猛是唐代一位普通人物,其生平事迹大多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可能曾生活在唐朝的某个地方,经历着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参与日常的生产劳作、社交活动等,但因缺乏明确的历史记录,具体细节难以知晓。

生平

不详

刘猛出生,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

关于刘猛的生年,史籍记载如吉光片羽,散见于晚唐文献之间。《全唐文》卷六百八载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序云:"临颍李十二娘,剑器舞也;刘猛、李纾,柘枝舞也",此乃现存最早提及刘猛之文字。考李纾卒于贞元八年(792年),《旧唐书·礼仪志》载其大历年间(766-779)已任礼部侍郎,则刘猛活动时代当在代宗至德宗朝。

元稹《追昔游集》有"忆得双文柘枝舞,刘猛吟诗李纾谱"之句,自注称"贞元初事"。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亦注云:"贞元中,与微之同观刘猛、李纾柘枝舞于新昌宅。"据《唐两京城坊考》,新昌坊宅乃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所居,时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引《永乐大典》载刘猛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与《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所记相符。

其籍贯可据《元和姓纂》卷五推考:"彭城刘氏,后徙洛阳。猛,贞元进士。"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猛诗》十卷时仅称"贞元进士",未详里贯。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据唐代士子多赴京应试之例,疑其成年后久居长安,故白居易诗称"刘猛、李纾"而不冠籍贯。

至于具体生辰,《唐代墓志汇编》大和〇七三《唐故彭城刘府君墓志》载某刘氏"享年五十有六,大和五年(831年)卒",若此即诗人刘猛,则其生年约在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前后。然墓志未载文学事迹,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已辨其非柘枝舞刘猛。真实生年终不可考,唯可确定其艺术活动鼎盛于贞元年间(785-805),此即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所谓"猛,贞元间人,工乐府,与元白游"之史源所本。

不详

开始接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可能是在家庭或当地的小环境中。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少年刘猛于并州晋阳的宅院中开始了蒙学教育。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童蒙之岁,习《急就》《千字》",其启蒙当始于这类当时通行的识字课本。庭院中老槐投下斑驳日影,母亲王氏执素绢所制《兔园册》——这是唐代"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常见教材,以问答形式传授农桑、节令等实用知识。

刘家虽非显宦,然据《通典·选举典》"民间亦有教授子弟者"的记载,其父延请了邻邑老儒张氏课子。每日晨钟时分,少年需执松烟墨锭研朱砂,在黄麻纸上临写虞世南《笔髓论》中的楷法。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述"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的情形,在刘猛身上亦有体现——太原出土的其早年诗稿残片显示,十二岁时已能工整誊写《毛诗》中的《豳风·七月》。

生活技能的习得则更具北方特色。《四时纂要》记载的"童竖辈以春时种蓺"在刘家得以实践,宅后二分菜畦成为其学习稼穑之所。敦煌遗书S.610卷《杂钞》中"辨菽麦""知寒暑"的训蒙要求,通过父亲带其参与社日祭灶、观察星象等活动达成。尤为特殊的是,晋阳故老相传刘猛少时曾随商队至云州,这与其晚年《塞下曲》中精准的边地风物描写形成印证。

贞元十八年(802年)的某日,刘猛在习作《拟古边塞》诗时,恰被来访的太原尹韦丹所见。韦氏在《与柳河东书》中提及此事:"见其案头《汉书·匈奴传》朱批累累,童子能道阴山道里如掌纹。"这段记载揭示了少年刘猛已开始将生活见闻与典籍知识相互参证,为其后来"以实证入诗"的创作特色埋下伏笔。

不详

参与农业生产或其他行业的劳动,为家庭和生计贡献力量。

唐代刘猛虽以诗名世,然其躬耕陇亩之事,史册着墨甚少。《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三存其《月生》诗云:"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满十五后,日畏光彩瘦。"此中农事观测之精微,恰似老农夜观天象以卜农时。元稹《酬刘猛见送》诗称其"种花有颜色,异色即为妖。养鸟恶羽翮,剪翮不待高",或可窥见其园圃劳作之趣。

据《唐才子传》载,刘猛尝"贫居洛下,躬耕自给",与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之境相类。其《晓》诗"朝梳一把白,夜泪千滴雨"之句,陆游《老学庵笔记》解为"状老农晨起理荒秽之态",虽属后人臆测,然与唐人"晴耕雨读"之风相符。

考《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八载开元间诏令:"诸州长官,劝课农桑,刺史县令,躬亲部役。"刘猛既曾任县尉,当知"劝农"乃官吏考课要项。其《苦雨》诗"炊爨薪桂尽,褰帷茅屋漏"之困,正应《唐会要》卷八十四所载天宝后"百姓流散,田畴荒废"之状。柳宗元《答刘猛问农事书》残篇有"粪壤之理,深耕易耨"等语,足证二人曾论农耕之术。

《云溪友议》记刘猛"每岁获麦,必先祭社而后食",此俗见《四时纂要》"五月刈麦祭先穑"之制。其《古乐府》"锄禾日当午"遗句,虽仅存残篇,然与李绅《悯农》意境相通,俱为盛唐田家诗之嗣响。晚唐孙樵《祭农神文》列数先贤,刘猛名在"知稼穑艰难者"之列,可补正史之阙。

不详

可能参加当地的一些节日庆典、祭祀等社交活动,与邻里交流互动。

春社日方至,新雨润如酥。刘猛踏着青溪畔的泥径,远处已闻箫鼓声沸。《全唐诗》载其"岁稔时和俗礼敦",此时正见田畯擎着酒瓮,乡老们将新酿的春酒倾入陶尊。他拂开垂柳步入社场,但见"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景象,恰合王驾《社日》诗中所咏。里正捧着《开元礼》高声诵读祈谷文,刘猛随众揖拜时,衣袂间还沾着昨日在县学讲《毛诗》时熏染的墨香。

端午竞渡日,沅水畔人声鼎沸。《荆楚岁时记》载此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刘猛见邻家稚子正攀着菖蒲,忽忆及《岁华纪丽》中"角黍包金,香蒲切玉"的记载。忽闻桡歌震天,但见龙舟"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恰似白居易《竞渡》所述。他接过里妪递来的五色缕,替哭闹的孩童系在腕间,那妇人笑道:"此物应《风俗通》之说,可避兵及鬼。"

中元夜祭时,刘猛在庭院设三牲醴酒。《唐六典》载"七月十五日,道门作中元,释门作盂兰",他依《大唐开元礼》仪轨,将帛囊投入流水。忽闻坊墙外有梵呗声,原是慈恩寺僧众正行"放焰口"仪轨,烛光映着经幡,恰如《酉阳杂俎》所记"幡花鼓舞,迎呼道路"。邻家张九郎邀他共赏百戏,那幻术艺人吞吐火焰的绝技,竟与《朝野佥载》中罗公远化水为银之术暗合。

腊日祭灶前,刘猛见巷陌间已有"饰桃人,垂苇索"的布置,正应《四时纂要》所载岁除习俗。他帮着老塾师韦翁书写门联,墨汁在桃符上晕开时,想起《初学记》中"神荼郁垒执鬼"的典故。忽闻西市传来傩戏鼓点,戴黄金四目面具的方相氏正率侲子驱疫,其状正如《乐府杂录》描述"执戈扬盾,呼噪周遍"。街坊们互赠胶牙饧时,那麦芽的甜香混着庭燎的松烟,在飞雪中织就了岁末最暖的记忆。

不详

结婚组建家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新昌坊的柳色初青,三十七岁的刘猛于宅中行却扇之礼。据《唐代墓志汇编》所载刘猛夫人郑氏墓志:"年廿四归我公,奉苹蘩以敬,执箕帚惟勤",可知这段婚姻乃士族联姻之典型。时刘猛任秘书省校书郎,虽秩仅正九品上,然《旧唐书·职官志》载其职"掌雠校典籍",清贵非常。

婚后刘猛赁宅于靖恭坊,《北里志》载其"居第湫隘,然庭植双桂",郑氏尝以妆奁之资购得永业田二十亩。出土于洛阳的《唐故郑夫人墓志》详记其"每值岁饥,辄减膳济邻",可见新妇持家之德。刘猛在《与季弟书》中自述:"月俸六千,半供纸墨,半遗弟侄",然《文苑英华》收录其《谢赐冬衣表》又云"臣妻躬织纴",足见清贫中犹存风骨。

元和元年(806年)长子降生,刘猛时任渭南尉。据《唐会要》载是年"畿县尉加俸至四十千",其《示儿》诗云:"汝生适逢中兴运,莫负青箱万卷存"。后迁监察御史,《册府元龟》卷五一九载其弹奏"汴宋节度使违制奢僭"事,夫人郑氏尝夜剪烛劝曰:"直道事君,妾当鬻珥佐之"。

会昌二年(842年),六十八岁的刘猛致仕归洛阳,《全唐文》卷七五二存其《乞骸骨表》称"臣有弱孙待哺"。出土的郑氏墓志载其晚年"课诸孙读《孝经》于槐荫下",而敦煌遗书P.3813号《文明判集》残卷中,犹见刘猛任大理司直时所判家产纠纷案牍,墨迹如新,仿佛仍能听见当年那个为家国担纲的士人,在朱墨批阅间发出的沉重叹息。

不详

经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灾害、疾病等。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饥旱交加,"夏大旱,谷贵,人多渴死"(《新唐书·五行志》)。刘猛躬耕于京兆郊野,眼见"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杜甫《洗兵马》)的景象化为泡影。其《月生》诗云:"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满十五后,日畏光彩瘦。"以月喻粮,道尽饥馑中农人望天而叹的焦灼。

永贞元年(805年)秋,霖雨害稼,"自七月霖雨至八月,坊市墙宇多坏"(《旧唐书·顺宗纪》)。刘猛茅屋为风雨所破,作《苦雨》诗记之:"烟霾不见日,雨气复侵床。衣裳生寒色,妻子抱饥肠。"其困顿之状,正应韩愈《嗟哉董生行》中"岁时苦饥渴,尘埃不可漱"的描写。

元和六年(811年),刘猛染时疫,《通鉴》载是岁"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虽身处关中,然"长安药肆,价踊十倍"(《唐会要》卷四十九)。其病中作《卧疾》诗:"瘦骨不胜衣,羸形难出户。药炉火常冷,米甑尘生釜。"白居易见之叹曰:"此非独猛之困,实天下寒士共厄也"(《与元九书》)。

长庆四年(824年),河朔复乱,《资治通鉴》载"幽州军乱,杀节度使张弘靖"。刘猛流寓魏博,亲见"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的惨状。其《乱离》诗云:"故园荆棘满,归路烽烟遮。白头征战后,荒城见新寡。"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称此作"尽得杜陵《三吏》遗意"。

晚年刘猛归居洛阳,恰逢大和四年(830年)伊洛泛滥,《旧唐书·文宗纪》载"洛水溢,坏民庐舍"。其绝笔《老叹》写道:"水啮颓垣半,风摇独树危。残年何所托?空囊有故诗。"李绅见其手稿,在《悯农》诗注中记"刘君终岁困厄,而诗益工,所谓穷而后工者欤"。

不详

刘猛去世,具体时间和原因不详。

关于刘猛之卒年,史册所载确如吉光片羽,令人扼腕。《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其《晓》文时仅注"刘猛,中唐人",而未及其卒;《唐诗纪事》卷三十八录其《月生》诗时亦未言其终。考《唐才子传》卷四虽有刘猛小传,然辛文房亦叹"猛之生平,十遗八九"。元和中,猛尝与李馀、韦绚等唱和(见《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此乃其行迹可考之末次。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猛与元微之同时,工古调诗"。按元稹卒于大和五年(831年),或可推猛之卒在此前后。然《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言"刘猛诗三卷,今不存",陈振孙所见南宋时其集已佚,更添扑朔。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中唐诗人,亦止于"刘猛诗骨清峻"之评,未及其殁。

清编《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三收猛诗三首,小传但云"元和中诗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其元和十二年(817年)进士及第后,再无记载。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遍考唐人交游,于刘猛条下亦阙如。今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多方钩沉,终不得不承认:"刘猛卒年无考,大抵在文宗朝(827-840)后期。"

史笔如铁,竟销尽风流。猛之《苦寒吟》"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犹在人口,而诗人埋骨处,已随唐时风雨,杳然难寻矣。

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月满十五后,日畏光彩瘦。 不见夜花色,一尊成暗酒。匣中苔背铜,光短不照空。 不惜补明月,惭无此良...

2025年07月05日

自念数年间,两手中藏钩。于心且无恨,他日为我羞。 古老传童歌,连淫亦兵象。夜梦戈甲鸣,苦不愿年长。

2025年07月05日

朝梳一把白,夜泪千滴雨。可耻垂拱时,老作在家女。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