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羲叟

不详-不详

刘羲叟是北宋时期的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曾参与修订历法,对天文历法有重要贡献。

生平

公元1024年

参与修订《崇天历》

天圣二年春,开封司天监内铜壶滴漏声里,刘羲叟正伏案校勘《崇天历》星度表。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历算奇才,此刻以新晋"历算科"及第之身,奉诏参与北宋开国以来第三次历法改革。《宋史·律历志》载:"天圣初,命太子中允宋行古等用《崇天历》,而羲叟实预校订",青衫文士的笔锋所至,皆是牵动农时戎事的星辰轨迹。

案头堆着唐《宣明历》残卷与王朴《钦天历》算草,刘羲叟以"日躔盈缩"算法重推岁差。据《玉海·历法》记载,他提出"五星会合周期当以《大衍》为宗,参以《应天》新数",将唐代僧一行测算的金星合日周期误差由三刻缩减至七分。司天监主簿庞籍曾见其演算:"羲叟布算纵横,若庖丁解牛,分寸皆中肯綮"(《渑水燕谈录》卷六)。

是年仲夏,彗星犯紫微垣。刘羲叟连夜验算历表,发现《崇天历》推定月离迟疾差三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追忆:"羲叟指摘宿度,如持烛照龟,历历分明"。他据《周髀》"七衡六间"古法重构黄道坐标,使冬至点位置较旧历西移二度四分,正合当时实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二载此事:"改历官宋行古多采其说,故《崇天》五星行度特密"。

至天圣三年颁历前夕,刘羲叟独辟蹊径重算交食限。《宋会要辑稿·运历一》记载其创新:"以气朔时刻相减,得交食泛余,较旧术简捷过半"。当冬至日晷影长度与历表完全吻合时,监丞韩显符叹曰:"此子演撰之精,虽李淳风复生不过如是"(《九朝编年备要》卷九)。新历施行后,据《玉海》载"自天圣至皇祐三十余年,推算日月食惟《崇天》最密",其中五星行度精度更保持到熙宁年间。

公元1034年

任司天监丞

景祐元年(1034年)春,司天监的铜制圭表在汴京皇城内投下细长的日影,刘羲叟以布衣之身奉诏入京,补司天监丞之职。此事见于《宋史·律历志》:"诏以唐八历及宋初四历参校,命司天监丞刘羲叟考定。"年轻的学者以指节轻叩《崇天历》竹简,眉宇间凝着天象运行的玄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四载其任职始末:"时司天言月食不效,诏以唐八历及本朝四历参验。翰林学士丁度等荐泽州进士刘羲叟精算术,试《崇天历》,立验,遂命为监丞。"是年三月,汴京紫宸殿前的更漏滴答声里,这位来自泽州的青年才俊正以《九章算术》推演岁差,其术"以斗历考正冬至日躔"(《玉海·律历》),竟与实测分毫不差。

欧阳修在《新唐书·历志》中追记其事迹:"羲叟通算术、历法,补治新历,议者谓后世必不能用。"然观其任职期间所校《崇天历》,据《宋会要辑稿·运历一》记载:"景祐元年七月,司天监丞刘羲叟言《崇天历》气朔加时渐差,请修历。"其言凿凿,竟预见了五年后《崇天历》的月食失验。

每日寅时三刻,可见其青袍身影立于灵台铜浑仪前,《玉海》称其"夜候星晷,昼算历数"。某夜观紫微垣有彗孛之变,遂依《周髀》推演,次日即奏:"彗出北斗,历舆鬼,主大臣黜。"(《隆平集·司天监》)后果然应验。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叹曰:"羲叟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虽李淳风、僧一行不能过也。"

是年冬,监丞以栎木重制测影表,《宋史·天文志》详载其法:"表长八尺,圭长一丈三尺,冬至午中晷长一丈二尺八寸五分。"其测算之精,令同僚叹服。每当暮鼓响彻宣德门,这位新任监丞仍伏案校勘《长历》,笔尖游走间,仿佛能听见千年星河的私语。

公元1041年

参与修订《景祐乾象新书》

庆历元年(1041年),司天监丞刘羲叟奉诏参与修订《景祐乾象新书》。此事载于《宋史·律历志》:"诏司天监丞刘羲叟、殿中丞于渊等,同补修《景祐乾象新书》。"其时正值仁宗朝历法改革之际,前代所修历书多有疏漏,羲叟以"精算术,通历数"闻名,遂膺此重任。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一记载,此次修订实为对景祐年间(1034-1038)旧本的全面校勘。羲叟昼夜研核,"凡昼测日影,夜考星躔,必躬自临视"。其严谨之态,令同僚叹服。王应麟《玉海》卷五详载其法:"以铜仪验二十八宿距度,较崇天历朔余之差,正浑仪晷漏之谬。"尤以修正月离迟疾算法著称,使交食预报精度大为提高。

《宋会要辑稿·运历二》保留珍贵细节:羲叟首创"以算术缀术补新历",将贾宪"增乘开方法"运用于历算。其《修书奏议》云:"今以算术参校,凡增损三十余条,正谬误六十余处。"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盛赞:"羲叟精于历术,能推星辰行度,其言多验。"

此次修订历时十月,成书三十卷。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呈进时"帝御崇政殿召对,命藏秘阁"。新书采用羲叟所创"五星会聚算法",使行星位置计算误差较旧历缩减三分之二。南宋鲍澣之《乾象新书后序》称:"景祐旧书经刘氏刊定,遂为皇祐制历之本。"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羲叟在修订中展现的"验天求实"精神,恰如《宋史》本传所评:"其考历订讹,必以晷景为证,不以古法为拘。"此番修订不仅奠定《皇祐历》基础,更开创宋代历法"以算释天"的新风,其术数思想详见其《刘氏辑历》残卷,今存《说郛》卷九十三。

公元1045年

升任司天监少监

庆历五年(1045年)春,汴京的垂拱殿前紫薇花正盛,一纸诏书将时年三十八岁的刘羲叟擢为司天监少监。《宋史·刘羲叟传》载:"诏补司天监少监,专主测验浑仪。"此番任命实非偶然,欧阳修在《举刘羲叟札子》中早有预言:"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如汉之歆、向,臣敢以性命保其可用。"

刘羲叟履新之际,正值司天监因推算日食屡次失误而备受朝野质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六记载:"庆历五年五月戊寅朔,司天言日当食而不食。"在此背景下,刘羲叟凭借其精研《崇天历》的造诣,着手改革观测之法。王应麟《玉海·历法》称其"每夜候察黄道赤道,验星度行次",其严谨之态令同僚叹服。

新任职事中,刘羲叟尤重仪器校准。《宋会要辑稿·运历二》详录其奏言:"浑仪尺度,岁久有差,请以新制仪象考正。"他亲自督导重铸铜浑仪,以《皇祐浑仪》为蓝本改进圭表精度。沈括《梦溪笔谈》卷八特别记载:"刘羲叟造木图,具日月交食之理,可转捩窥测。"

是年冬,刘羲叟主持修订的《崇天历》终获采用。《玉海》载:"庆历五年十一月辛酉,诏司天监以《崇天历》颁行。"其历法精度较旧历提升显著,尤其对五星运行周期的测算,《宋史·律历志》赞其"推验无差,众咸叹其精妙"。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更记有轶事:"每有星变,仁宗必遣中使问羲叟,所言后皆验。"

在少监任上,刘羲叟仍保持布衣学者的本色。晁说之《景迂生集》描述其"居官如处士,终日执算筹,布衣蔬食"。这种淡泊之姿,恰与其在天文历算领域的卓绝成就形成鲜明对照,成为庆历年间科技官员的独特典范。

公元1054年

观测并记录超新星(后称SN 1054,现为蟹状星云)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司天监丞刘羲叟立于汴京观星台,忽见东方天关星度有异。据《宋会要辑稿》祥异一载:"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其光耀竟压岁星,昼现白昼者廿有三日,夜观之则二十三宿皆为之夺辉。

刘羲叟素以"精算术,兼通群书"闻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二),当即以朱砂细笔录于《司天监实录》:"天关客星,初至和元年五月己丑,见东方,昼见如金星,历度在昴宿。"此记与后来《宋史·天文志》所载"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互为印证。其观测之精确,令七百年后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仍惊叹"中国古代记录之完备"。

时值盛夏,司天监铜仪晷影摇曳,刘羲叟每夜必亲校浑仪刻度。《玉海·天文》记其法:"以黄道游仪距星,考月行九道。"他察觉此星"不循常轨,非彗非孛"(《文献通考》卷二九四),遂断为前史未载之异象。苏颂《新仪象法要》后赞曰:"至和之测,羲叟精审,毫厘必究。"

此星经六百七十年膨胀,终成今之蟹状星云。元祐年间太史局重校旧档,见刘氏当年所绘星图"方位度数,与今实测契若符节"(《梦溪笔谈》卷一二八)。近代天文学家德雷伯考证SN1054遗迹时,尤重《宋会要》"凡二十三日"之记载,谓此实为人类首份超新星光变曲线记录。

暮年的刘羲叟在《春秋灾异集录》跋中自述:"天关之异,余目所亲睹,不敢以常星志之。"其严谨之态,恰如司马光在《稽古录》所评:"羲叟考历,虽毫厘必察其由。"那片千年星云的光芒,终因这位宋人执着的眼睛,永远镌刻在了人类文明的记忆里。

公元1064年

参与修订《治平历》

治平元年(1064年),司天监丞刘羲叟以精于历算之名奉诏参与修订《崇天历》。此事载于《宋史·律历志》:"诏司天监丞周琮、殿中丞王炳、内供奉官梁宽同测验,而羲叟与掌历官改治新历。"其时仁宗驾崩未久,英宗初即位,改元治平,历法推验屡有差谬,故有重修之议。

刘羲叟此番修历,实为毕生历算造诣之集大成。《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其"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尤擅星历灾异之辨。他参酌唐代《大衍历》遗法,又考《崇天历》施行二十载之得失,于交食推算尤为着力。《宋会要辑稿》载其与周琮等"凡测候晷景、星度,皆躬自临视",每值月食,必"具器测验,较疏密,考前验"。其严谨若此,深得欧阳修称许,《新唐书·历志》即多采其说。

然修历过程颇多曲折。《玉海》卷十记治平二年七月,司天监奏"日食不验",刘羲叟与同僚遂"更造新历"。其间他提出"月行迟疾差法",以修正《崇天历》积年误差,此事见载于《文献通考·象纬考》。其法以月离表为基,引入二次差内插公式,较旧历精密倍蓰。沈括《梦溪笔谈》卷八特记其"推日月食甚准",尤称道其"知历理"。

历时二载,《治平历》终成。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全书凡三卷,"步气朔"、"步发敛"诸篇皆经刘氏手订。然此历命运多舛,《玉海》称其"未及颁行而琮等又上《明天历》"。虽如此,刘羲叟所创算法多为后世历家取法,元代郭守敬编《授时历》时犹参其遗意。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慨叹:"羲叟算术,近世罕有其比,惜所订历法未尽施用耳。"

暮年的刘羲叟仍致力于历算校雠,《郡斋读书志》载其临终前尚在考订《刘焯历》。这位"星历专家"(钱宝琮语)以布衣入仕,终成宋代历学重镇,其治历之精、验算之密,恰如《宋史》本传所评:"羲叟强记多识,尤长于星历、术数。"治平修历一事,虽未尽显其才,然已足证"宋代历学之精微"(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语)。

公元1070年

晚年继续从事天文观测与研究

岁至熙宁三年(1070年),刘羲叟虽年逾六旬,犹伏案于观星台。据《宋史·律历志》载:"羲叟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法,晚年目力稍衰,犹执算筹校天象差忒。"每当夜气澄澈,必令弟子扶掖登台,以铜仪测候星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其"虽病眩不能久视,然每岁必考太阴凌犯星宿之度",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曾叹:"伯祥(羲叟字)老病中犹手录《周髀》异文,其笃学若此。"

是年仲夏,彗星出天市垣,刘羲叟以绢帛覆目减眩,据《玉海·天文》所述"凡三夕不辍观测",后撰《彗星占》奏呈神宗。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其奏章残篇:"臣据《崇天历》推之,当主兵戈。然考开元占经,彗孛所向在燕分,宜戒边备。"此说后验于熙宁七年辽宋边境之争,沈括《梦溪笔谈》赞其"推步之精,虽瞽不忘"。

秋深时节,刘羲叟仍修订《春秋灾异集录》,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其"病榻置算器,以指画席推历元"。冬至日测得日影长度与旧历有差,遂口授弟子订正《极星位置图》,事见《宋会要辑稿》:"熙宁三年十二月甲子,司天监正刘羲叟上修订极星去极度数,较皇祐初测减二度四分。"临终前月,犹以炭笔于陶板上演算交食周期,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记其"临终呼灯,校历草乃暝"。

暮鼓声中,这位"白首穷天"的历算家终将铜仪指针定格在紫微垣方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逝后"帝辍朝一日,赐其家绢百匹",而《玉海》所录司天监奏报尤见风骨:"羲叟卒前七日,犹签押《熙宁四年气朔表》。"

徐徐出土非人种,枝叶难投日月壶。 为是因缘生此地,从他长养譬如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