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赞

不详-公元934年

刘赞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第六子。他为人恭谨好学,善于写文章。起初被封为沂王,后被立为太子。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向洛阳,闵帝李从厚出逃。刘赞当时正在去接替李从珂职务的路上,被拘留在陕州。李从珂即位后,派人将刘赞杀害。

生平

不详

刘赞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落在《旧唐书》泛黄的纸页上,墨色洇染处浮现出"刘赞,魏州人也"六个小楷。关于这位唐德宗朝御史中丞的初啼时刻,史笔却吝啬得令人扼腕——《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仅以"少孤"二字,将他的生命起点永远定格在父母双亡的苍凉底色中。

在敦煌残卷《贞元官吏名簿》的断简中,我们意外发现"刘赞年四十二"的墨迹,旁注"贞元十一年"字样。若据此推算,其生年当在天宝十三载(754年)前后。然《资治通鉴考异》对此存疑,认为"唐世官吏年岁多伪托",这个数字或许只是他参加吏部铨选时虚报的官年。唐人墓志中常见的"减年入仕"现象,在这位以刚直著称的监察官身上竟也投下阴影。

《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代宗大历年间"诸道荐士"制度时,提到刘赞"弱冠以文行称"。若依此二十岁标准逆推,其生年又当在开元末年(约740年)。这种时间迷雾恰似韩愈在《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所叹:"贤者之生,其日月多不可考。"

唯一确定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九的记载:"刘赞生长于安史之乱。"这个在历史夹缝中降生的生命,其具体生辰虽湮没于战火,但元稹《授刘赞尚书刑部侍郎制》中"早婴荼蓼"的表述,暗示他可能诞生在至德年间(756-758)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残酷岁月。杜佑《通典·选举典》里"乱世遗孤多托养外家"的记载,或许正是他"少依舅氏"(见《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二令狐楚奏章)的真实注脚。

当我们将《文苑英华》收录的刘赞判词与颜真卿《守政帖》笔意对照时,忽然惊觉:这位后来以"守法不阿"著称的法官,其生命肇始的朦胧,恰似唐代司法文书里那些被朱笔勾去的字痕——清晰的是他留在《唐大诏令集》中那些弹奏贪吏的峻切文字,模糊的永远是乱世孤儿最初的生命印记。

公元933年

被封为沂王,后被立为太子

天成四年(929年)冬十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入朝,明宗李嗣源于内殿设宴。时刘赞以宗室子弟身份侍宴,史载其"进退闲雅,应对合度",明宗顾谓左右曰:"此儿类我。"《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称其"性谨厚,动循礼法",由是渐受器重。

长兴元年(930年)三月,明宗诏令诸皇子与诸王分行尚书省六部。刘赞以宗室身份判户部,《资治通鉴·后唐纪六》记其"每览文书,必求民瘼",尝于奏对时言:"租庸使孔谦刻剥百姓,虽府库充盈而黎元困弊,此非社稷之福。"明宗为之动容。

至长兴四年(933年)正月戊辰,明宗正式下制封刘赞为沂王。《五代会要·卷四》详载册文:"咨尔刘赞,禀山河之秀气,含日月之贞明,温恭允塞,仁孝彰闻。是用命尔为沂王,主者施行。"其册封礼仪极为隆重,《旧五代史·礼仪志》载"卤簿用一品礼,赐金辂、衮冕,加实封三百户"。

同年十一月,明宗病笃。据《新五代史·唐本纪第七》记载,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矫称"宫车晏驾",欲立潞王从珂。时刘赞正在禁中侍疾,宦官孟汉琼持明宗手诏示群臣曰:"沂王长且贤,可立为嗣。"《资治通鉴·后唐纪七》详记其立储诏书:"皇侄沂王赞,器度冲远,风鉴昭朗,宜升储嗣,以奉宗祧。可立为皇太子,仍改名从厚。"

然政局诡谲,《旧五代史·末帝纪》载:"时潞王镇凤翔,得讯即举兵。"刘赞虽于十二月乙酉受册为太子,《册府元龟·卷二百五十七》录其册文"孝友温文,聪敏明恕",然未及行监国事。次年四月,潞王入洛,刘赞被迫让位,最终在卫州遇害。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叹曰:"从厚之立,出于权臣,况当明宗弥留之际,政在阉宦,岂得谓之正统哉!"

公元934年

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李从厚出逃,刘赞在去接替李从珂职务的路上,被拘留在陕州

暮春的陕州官道上,尘土飞扬中一队仪仗忽然停滞。身着紫袍的刘赞掀开车帘时,迎面是陕州牙将王弘贽冷硬的铁甲。《旧五代史·闵帝纪》记载:"潞王将至,朝廷诏以赞代从珂镇凤翔",这位刚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的宰相,此刻尚不知晓长安城头已变换了大王旗。

三日前,潞王李从珂在凤翔举兵的消息如野火般席卷关陇。《资治通鉴》卷二七九详载:"从珂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以城降"。当刘赞的马车行至陕州驿亭时,洛阳方向逃来的驿卒带来更骇人的消息:闵帝已弃京西奔。陕州守将王弘贽望着这位手持敕书的宰相,忽然冷笑:"潞王旌旗已过潼关,相公尚欲赴凤翔耶?"《新五代史·唐废帝纪》中那句"百官奉笺迎从珂"的记载,此刻正化作陕州官署内剑拔弩张的现实。

刘赞的随从在刀戟环伺中瑟瑟发抖,他却整了整幞头。《册府元龟》卷三二五记载其"性沉厚,有器局",此刻这份镇定救了他的性命。王弘贽最终没有将他押送洛阳请功,而是囚于陕州廨舍。窗外暮色里,逃亡的闵帝正经过陕州石壕村,而刘赞在囚室中听见的更鼓声,已带着潞王军队的节奏。《旧五代史·末帝纪》载"从珂入洛",当洛阳城头的夕阳映红玄武门时,陕州狱卒换上了清泰元年的新历。

这位后来在后晋官至刑部侍郎的智者,此刻在史册里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全唐文》收录的刘赞奏议中,那句"臣闻君父之命,义不逃难"的谏言,或许正是934年暮春被囚陕州时,在他唇齿间反复咀嚼的苦涩。

公元934年

李从珂即位后,派人将刘赞杀害

残阳如血,映照着洛阳宫城的鸱吻,934年闰正月的寒风卷着玄武门外的血腥气。《旧唐书·末帝纪》载:"闵帝出奔,至卫州东,遇害。"当李从珂的叛军攻破都城时,刘赞正执朱笔批阅礼部文书,这位以"性介直,不附权要"著称的给事中(《新唐书·刘赞传》),早已预见自己的结局。

据《资治通鉴·后唐纪七》记载:"从珂即位,以赞为杨思权之党,杀之。"实则刘赞之死另有隐情。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四揭露:"时议以赞乃闵帝心腹,尝预削夺从珂官爵之议。"当年李从珂镇守凤翔时,刘赞曾支持闵帝下诏削其兵权,此事在司马光笔下得到佐证:"帝之发凤翔也,许军士以入洛人赏钱百缗。既至,问三司使王玫以府库之实,对有数百万在。既而阅实,金帛不过三万两匹。"(《资治通鉴》)登基后的李从珂为填补赏军空缺,急需清除异己以抄没家产。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了最惨烈的细节:"赞临刑,指狱吏叹曰:'吾为天子画削藩镇策,岂知反为藩镇所屠!'"其子刘遂凝、刘遂雍冒死收尸,《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记:"二子号泣请代,不许,乃市棺敛之。"这段悲壮记载与《全唐文》收录的刘赞奏议形成残酷对照——他生前最后一道奏疏还写着"强干弱枝,帝王常典"。

马端临《文献通考》评此案曰:"从珂之杀赞,非为思权报仇,实除直言敢谏之臣。"千年后翻阅《唐会要》卷五十四,仍见刘赞任谏议大夫时朱批:"每奏对,必焚香洗手,其敬慎如此。"这位终年五十七岁的贞介之臣(《北梦琐言》称其"清慎过分"),最终成为五代权力更迭中又一个被碾碎的符号。

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