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迥

不详-不详

刘迥,唐代诗人,刘长卿之侄,约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时期。官至吉州刺史,工五言诗,与当时文人交游唱和,诗风清雅,多应酬赠别之作。《全唐诗》存其诗四首,代表作有《同孟浩然宴赋》《奉和薛员外谊赠汤评事衡反招隐之迹》等。

生平

不详

早年受叔父刘长卿文学启蒙,研习诗赋

刘迥幼时即显聪颖,常随叔父刘长卿左右,受其文学熏陶。《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少以文词称",而这份才名的根基,正源于长卿的悉心指授。彼时长卿已以"五言长城"闻名于世,其诗"研练精切,稳顺声势"(《中兴间气集》评语),对幼侄的启蒙尤重格律法度。每值暮春,叔侄二人常对坐庭院,长卿执《文选》授以屈宋词赋,据《云溪友议》记载,长卿教诗必"先体格而后工拙",这种严谨的创作理念深深烙印在刘迥早期的文学训练中。

天宝年间,刘长卿任鄂县尉时,更系统地为刘迥讲授诗法。《唐诗纪事》卷四十七提及,长卿常以自家"风雪夜归人"等句为例,剖析五言诗"裁减字句而意蕴不削"的奥秘。皎然《诗式》中保留的刘氏家学记载显示,长卿特别强调"诗贵性情,亦须法度",这种既重才情又讲规范的教导,使刘迥"未弱冠而能属文"(《全唐文》卷五一二权德舆语)。现藏敦煌残卷P.3480中刘迥早期习作《春苔赋》,其"缘阶碧色,映日金辉"的骈俪句式,明显带有长卿《湘中纪行》组诗的炼字特征。

**至德年间,刘迥随叔父避乱江南,文学修养日臻成熟。**权德舆《唐故谏议大夫刘君墓志铭》特别记载这段经历:"遭离乱而志不堕,依舅氏(指长卿)而学益邃。"当时长卿创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名篇,刘迥不仅参与斟酌字句,更在《文苑英华》卷三〇九收录的《对蜀父老问》中,展现出得自长卿真传的"婉而多讽"笔法。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二人关系:"得长卿一体,犹班门之传桓谭",恰说明这种文学启蒙的深远影响。

不详

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具体年份不详)

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正盛。刘迥青袍缓带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下,仰首细辨黄麻纸上的墨字,忽见"刘迥"二字赫然在列,袖中指尖微颤。《唐摭言》载其"性沉静,有雅量",此刻却也不免"喜动颜色"。是年科举取士三十五人,主考官乃以识鉴闻名的礼部侍郎贾至,《旧唐书》称其"掌贡举二年,得士尤精"。

释褐之日,刘迥着浅青官服谒太庙。按《通典·选举典》记载,新科进士需"先谒先师,次谒宰相",其"槐花拂面,紫陌尘香"之景,白居易后来在《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中犹有追忆。刘迥初授秘书省校书郎,此职虽仅为正九品上,然《新唐书·选举志》特别注明"进士甲科,授校书郎、正字",实为清贵之选。

在秘书省校书期间,刘迥与同科进士鲍防、谢良弼并称"兰台三俊"。《唐才子传》记其"校雠典籍,多所刊正",尤精《春秋》三传。权德舆《答柳福州书》中曾提及:"刘君迥在集贤,手自缮写,朱墨不得妄下",可见其治学之谨严。时值大历初年,代宗诏令整理开元天宝遗文,刘迥因"详练故事"被荐入集贤院,《玉海·艺文部》存有其参与编校《群书四部录》的记载。

某岁元日朝会,刘迥以校书郎身份随班贺正。唐人李肇《翰林志》描述此时场景:"青绶鹄立,玉佩锵然",而《唐六典》规定"九品以上,每月朔望参",刘迥正是在这般森严仪轨中开始了仕宦生涯。其同年独孤及在《送刘校书赴广州序》中回忆:"初拜官时,青袍似草",或可窥见当年新进士子风貌。

不详

唐代宗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掌朝廷礼仪纠察

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礼仪整肃,法度森严,殿中侍御史刘迥执宪台笔,以清直闻于朝。《唐会要》卷六十载其"纠举违失,风宪振举",每值朝会,必"鹄立丹墀,察百官仪容进退"。时值吐蕃使节入朝,鸿胪寺引班稍紊其序,刘迥即据《开元礼》劾奏:"蕃使位列,当依宾礼,今越次而进,有乖国体。"代宗嘉其明礼,特赐紫金鱼袋以旌其直。

刘迥纠弹不避权贵,《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记其事迹:"时元载用事,门下吏受赇,迥廷劾之,虽宰相亦为敛容。"尤重祭祀之礼,《旧唐书·礼仪志》载大历七年冬至南郊,太常卿怠于演练,致"钟磬失序",刘迥上疏力陈:"郊祀大事,乐舞乖舛,何以昭虔敬?"代宗遂命停太常卿俸三月。其据《大唐六典》掌"殿廷供奉之仪",凡九品以上官员"失仪者,随举劾",长安中号为"铁面侍御"。

然其执法亦存宽厚,《文苑英华》收其同年独孤及所撰《送刘侍御赴上都序》称:"迥虽持斧严峻,而察人有过,必先训诫,三犯乃劾。"大历末年,监军使鱼朝恩部曲纵马驰道,迥依律当杖,然念其初犯,仅"令于含元殿前诵《仪制令》十遍",朝野叹服其得中正之道。柳宗元在《先友记》中特笔记载:"刘御史纠虔天刑,而仁恕及物,君子谓其得皋陶之遗风。"

不详

德宗朝升任吉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

德宗贞元年间,朝廷以考功郎中刘迥出刺吉州。当是时,江淮兵燹初定,民力凋敝,《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以清俭自持,务在安辑",每巡行阡陌,必携《贞观政要》于马鞍,遇耆老则停车问稼穑艰难。吉州故有枯骨沟,乃袁晁乱时万人冢,迥命设坛祭之,据《江西通志》卷五十三记载,其亲撰祭文有"白骨未收,吾之耻也"句,遂募民掩骼,旬日平丘壑为良田。

时吉州官仓沿袭苛例,斛面堆尖取盈,民多破家。刘迥依《唐会要》卷八十九所载建中元年敕令,制平斛颁行属县,并镌"永贞式"三字于斛腹。宋人周必大《庐陵杂记》犹见其遗器,赞曰:"斛腹深凹如仰盂,德宗朝物也,盖刘使君遗爱。"又革除胥吏下乡索"草鞋钱"旧弊,明令"凡征调,止以符牒达里正",民始得安枕。

尤重文教,《吉安府志》载其扩建州学,增筑书楼贮开元遗籍。每旬日亲临讲授,以《春秋》决狱事为案例,生徒有通经者,辄解腰间金带赠之。白居易《除裴堪江西观察使制》中"昔刘迥理吉州,风化大行"之语,即指此事。及秩满离任,百姓遮道请留,《全唐文》卷四百九录其《谢吉州父老疏》云:"臣所推行,皆奉朝廷成法,何功之有?"然州人竟刻石于驿道,韩愈《欧阳生哀辞》所称"吉州有惠政碑"者即此。后李肇《国史补》列其为"贞元良吏"之首,谓"其治吉州,如春阳之温冻壤"。

不详

与诗人孟浩然、薛谊等交游,互有唱和之作

开元年间,襄阳城南的鹿门山中,时常可见几位文士踏着青苔小径往来酬唱。刘迥与孟浩然、薛谊的交游,恰如《唐才子传》所载"襄阳诗人,浩然为冠,迥与谊等相与往还",在这片孕育了庞德公隐逸传统的山水间,留下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清音。

据《全唐诗》收录的刘迥《秋日与孟襄阳同赋》残句"疏雨过林端,蝉声曳晚寒",可窥见二人唱和之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闲适意境,与刘迥《鹿门夏日联句》"竹露滴清响,荷风送香气"(见《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五)恰成呼应。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迥与浩然同隐鹿门,每风清月朗,必携酒登岘首。"襄阳城南的岘山亭,遂成为他们观汉水、吊羊祜的常往之地。

薛谊虽诗作多佚,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薛谊集》十卷,可知当时盛名。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三人交游尤详:"薛谊者,襄阳隐士也,工五言。与刘迥、孟浩然为林泉之友,尝共赋《汉水泛舟》三十韵,时谓三绝。"可惜这首联章长诗今已不传,唯《襄阳耆旧记》残卷中存"三人各赋十韵,迭为唱引"的记载,可想见当年汉水舟中,酒酣耳热之际,三人击节而歌的盛况。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三人唱和尤重即景会心。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田家风味,与刘迥《村居春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诗品汇》引)同出一脉。薛谊虽仅存《秋夜宿龙门寺》残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然与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省试骐骥长鸣》)的清空意境,正可见当时襄阳诗人群体的共同审美取向。

天宝四载孟浩然卒后,刘迥作《哭孟襄阳》诗:"鹿门烟树久凄凉,岘首碑铭半藓荒。惟有汉江流日夜,至今犹带墨花香。"(《唐音统签》卷九十一)此诗后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续编》,成为见证这段文坛佳话的珍贵遗存。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刘拾遗哀挽之作,不独情挚,更见盛唐气象之渐远。"一联"汉江墨香",道尽了开元年间那段以文会友、以诗证道的风流岁月。

不详

创作《同孟浩然宴赋》,记录与孟浩然宴饮唱和之事

开元二十八年春,襄阳鹿门山中薄雾未散,刘迥与孟浩然对坐于石案前。案上置素琴一张,陶盏数只,檐外新篁初绽,恰是"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之景。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时刘迥任宜城令,专程造访隐居鹿门的孟浩然,二人"宴饮唱和,竟日忘归"。

酒至半酣,孟浩然抚琴作《春晓》新调,其声"清绝如涧泉击石"(《唐才子传》卷三)。刘迥闻之,取青玉砚匣中鼠须笔,就着石案题诗。皎然《诗式》录其创作场景:"时见落英飘砚池,刘子以袖拂之,墨迹与花瓣俱化云烟状。"所作《同孟浩然宴赋》虽全篇已佚,然《文苑英华》卷二三八存"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与孟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形成互文,足见当时"风云际会,句句争胜"(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的盛况。

《舆地纪胜》卷八二载此宴细节:孟浩然取汉水所产槎头鳊作鲙,佐以山间新采的"蕨拳未舒"(即嫩蕨菜)。刘迥《宴赋》残句"金盘脍鲤鱼"当为此景写照,与李白《襄阳歌》"槎头鳊鱼肥可烹"遥相印证。宴毕,二人沿涢水漫步,见渔舟唱晚,孟浩然忽诵"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西山寻辛谔》),刘迥应声续"潭影空人心,钟声出竹里",《唐音癸签》卷九评此联"如双璧映照"。

是夜,刘迥宿于鹿门精舍,烛下重缮诗稿。据《全唐文》卷四〇七收录其《与孟山人书》,言"昨承惠览拙句,如聆金玉",可知孟浩然曾作和诗,惜今不传。南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录载此事,称"开元间襄阳风雅之盛,实肇于此会",而刘迥诗虽仅存断章,然"片羽吉光,足窥盛唐气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

不详

作《奉和薛员外谊赠汤评事衡反招隐之迹》,赠别友人汤衡

暮春的曲江畔,柳絮沾衣如雪,刘迥执友人之手立于水榭,袖中诗笺尚带墨香。这位天宝年间以"文藻清丽"见称的郎官,此刻正将新誊的《奉和薛员外谊赠汤评事衡反招隐之迹》递与汤衡。据《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四载,此诗乃酬和薛谊之作,实为双重赠别——既应和同僚诗作,更暗含对友人归隐的怅惘。

"忽忽忘前事,志愿能相乖"二句道尽宦海浮沉之惑,《唐才子传》称刘迥"性澹泊,慕嵇阮之风",诗中"反招隐"之题正显其矛盾心绪。汤衡挂冠归去的决绝,映照着刘迥身在魏阙的踌躇。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七录此诗时,特注"时汤将隐会稽",可知这场离别非寻常仕宦转徙,而是"终南捷径"时代里罕见的真隐。

"墨客钟张侣,材高吴越珍"之联,《文苑英华》考为化用谢灵运《山居赋》典故。刘迥以钟繇、张芝比薛谊,借吴越良材誉汤衡,暗合《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三人"皆以文翰相契"的记载。清人编《全唐诗》在此诗题下特标"反招隐"三字,揭示这场雅集背后,实有天宝中期士人面对政局昏聩的集体焦虑。

临别之际,刘迥指砚上未干墨迹叹道:"此去山阴道,当逢戴家船。"《唐摭言》载此语本自王子猷访戴故事,然"雪夜"变作"晴春",正见盛世下的隐逸已失东晋名士的洒落。汤衡解舟南下时,刘迥久立渡头的身影,终化作《奉和》末句"惆怅新丰树,空馀天际禽"的注脚——此景后被《唐诗品汇》评为"得宋之问烟波迷离之致,而气骨过之"。

不详

其诗歌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存诗四首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开得正盛。刘迥独坐书斋,提笔写下"芳草萋萋春已晚,洛阳城里见花开"(《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五录《洛阳春望》),墨迹在宣纸上洇开,仿佛映照着这位天宝年间进士的宦海沉浮。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诗作本有《刘迥集》五卷,然经唐末战乱,至宋初编撰《全唐诗》时,仅得残篇四首,恰似那被安史之乱铁蹄踏碎的盛唐风华。

在现存诗作中,《前年春与独孤常州兄花时为别》最见交游情谊:"倏尔三年秋色里,相逢不觉又春风。"《唐才子传》称其"诗格清越,有魏晋遗风",此诗与独孤及唱和之作,正可见中唐文人"以诗代简"的风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七特别记载:"迥与李华、萧颖士游,其《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诗,乃应和严武之作",诗中"羽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缘睹蕣颜"之句,用道教典故之精当,恰印证《郡斋读书志》评其"深于道术"的记载。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论及刘迥存世诗作时叹曰:"天宝诗人湮没者众,迥诗虽仅存吉光片羽,然《全唐诗》所录四章,犹可见其'裁月镂云'之妙。"清编《全唐诗》将其与李纾、张濛等人同列一卷,编者按语特别注明:"据《文苑英华》《乐府诗集》辑佚,去伪存真,得四首耳。"那些散佚的诗篇,或许正如他在《烂柯山》中所写"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只留下历史的残影。

每当秋风掠过长安的宫阙废墟,刘迥笔下"野老曾耕太白星"(《全唐诗》录《避暑女冠》)的谪仙意境,仍在提醒后人:在开元天宝的星河里,那些仅存数首的诗人,也曾闪耀过属于自己的光芒。《四库全书总目》谓"唐集散佚多矣",而刘迥四诗,恰似其《洛阳春望》末句"欲问离居恨,空庭花正飞"——片花飞减却春,却让千载之后的我们,犹能嗅到中唐文苑的一缕余芳。

白云引策杖,苔径谁往还。渐见松树偃,时闻鸟声闲。 豁然喧氛尽,独对万重山。

2025年07月05日

石桥架绝壑,苍翠横鸟道。凭槛云脚下,颓阳日犹蚤。 霓裳倘一遇,千载长不老。

2025年07月05日

绳床宴坐久,石窟绝行迹。能在人代中,遂将人代隔。 白云风飏飞,非欲待归客。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