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遵古

不详-不详

刘遵古,唐代中后期官员,彭城刘氏后裔。其家族为唐代望族,登进士第后步入仕途,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虢州刺史、秘书监等职,以文学素养与行政能力著称,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唐代碑志文献。

生平

不详

登进士第,开启仕途

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的柳色正新。刘遵古青袍广袖立于杏园南墙之下,仰首细辨黄麻纸上墨迹淋漓的进士名录。当"东平刘遵古"五字跃入眼帘时,其袖中双手微颤,《旧唐书·选举志》所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世风,此刻终得印证。

据《登科记考》卷十七所录,刘遵古登第之年当在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是科主礼部侍郎陆贽以"经术为先"取士,恰合《文苑英华》所载遵古"通《春秋》三传,尤精《左传》"的学养。放榜后新科进士循例赴慈恩寺题名,其墨迹虽湮没于岁月,然《唐摭言》卷三"雁塔题名"条犹记当时盛况:"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释褐授官之际,刘遵古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唐代孙逖《授刘遵古著作佐郎制》称其"文含雅律,学综经史",此职正合《通典·职官典》"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之要。其仕途首站虽为九品清要,然《封氏闻见记》有云:"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足见当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贵。

贞元十二年(796年),刘遵古应制举贤良方正科。《唐会要·制科举》载是年策问"详延謇谔之士",其对策得中,迁监察御史。韩愈《赠刘遵古序》赞曰:"御史府中,持斧作威,乃大夫之雄也。"此间政绩虽史载不详,然《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弹奏不避权贵",恰与唐人杜佑《御史台记》"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职守相合。

曲江春水年年绿,当年雁塔题名处,今唯余夕阳草树。然《全唐文》卷六百五存其《对贤良方正策》残篇,字里行间犹见"正身以黜恶,推诚以辨诬"的初志。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有云:"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刘遵古以经术立身,终成一代名臣,恰为此语添一注脚。

不详

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风纪

贞元年间,刘遵古执宪台之笔,凛然立于丹墀之下。《册府元龟·宪官部》载其"风骨峻整,临事不可夺",紫袍獬豸映着大明宫漏下的天光,御史台前柏树森然如列戟。

监察御史虽止正八品上,然"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唐六典》),刘遵古巡院时尤重漕运之弊。杜佑《通典》记其"按江淮转运使,劾纵漕卒盗官米者",漕船压着汴水的月光,他却在舱底发现夹层藏米三千斛。被劾者以金饼夜叩馆驿,他命人将贿金悬于衙门鼓楼,第二日长安两市皆传"铁面刘御史"之名。

对京兆诸司的纠劾更显霹雳手段。《唐会要》卷六十载其弹劾太府卿李锜"纵家奴夺民田",奏章中"锜以椒房之亲,行豺狼之政"十字如投枪,竟使德宗震怒削锜爵位。时值裴延龄弄权,百官屏息,独刘遵古与阳城等数人"廷辩其奸"(《新唐书·阳城传》),殿中侍御史穆赞叹曰:"刘公骨鲠,真台阁之松柏也。"

然刚正亦招祸。《资治通鉴》贞元十二年条隐约提及:"监察御史刘遵古出为剑南巡院",实因查户部度支司亏空触怒权贵。离京那日,唯老仆抱琴相随,朱雀大街积雪上两道车辙,宛如他留在御史台簿册上的朱笔批注——韩愈后来在《顺宗实录》中补记此事:"遵古虽外迁,所劾皆验,朝野服其明。"

在蜀中三年,他创"连院互察法",《全唐文》卷五二一收其奏疏残篇:"诸道巡院,迭相纠举,则奸蠹无所隐。"此法后成唐代监察定制。当西川节度使韦皋以"祥瑞"邀宠时,他竟将进献的所谓瑞麦封还,奏称"一茎六穗,实为异种,非关政清"(《册府元龟·谏诤部》),剑南文士为之噤声。

晚年归朝任尚书左丞,见当年弹劾过的李锜之侄李道古任侍郎,仍不肯署其考功文书。白居易在《策林》中特记此节:"故御史刘公,白首犹持风宪心。"终其一生,正如《大唐新语》所评:"山可移,台官笔不可曲。"

不详

迁吏部郎中,参与中央官员铨选事务

贞元末,刘遵古迁吏部郎中,掌天下文官铨选,时人谓之"铨衡之司,清要之选"。据《唐会要·吏部》卷七十四载:"郎中掌选补流内官,谓之小铨。其职至重,凡六品以下官,皆由郎中定其才品。"遵古秉性刚直,《册府元龟·铨选部》称其"明练章程,不避权幸",每遇选人,必"核其资历,察其才行"。

当时铨选积弊甚多,《通典·选举三》记:"大历时,选人伪滥,有假名承资、冒籍取解者。"遵古力矫此弊,依《唐六典》旧制,严查选人文状。《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法:"每岁集人,必先考其书判,观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柳宗元在《送崔子符罢举诗序》中曾赞此制:"吏部郎中刘君,独以坚明为慎重。"

然其刚正亦招忌恨。《唐语林·方正》记一事:"有贵戚请托,遵古正色曰:'此曹皆天子爪牙,岂得以私害公?'其人惭退。"白居易后于《策林·审官》中特举此例:"昔刘郎中执宪,贵戚敛手,此所谓任贤而理也。"

最见其能者,乃处理"冬集"选人滞留之困。《文苑英华》收其奏疏云:"今选人集者千计,而官阙有限,请依长名榜例,量才授散职。"此议得德宗嘉纳,《新唐书·选举志》称:"由是待选者得稍序进,怨讟遂息。"

韩愈《赠张童子序》尝言:"唐之选部,得人最盛,贞元间刘郎中尤号称职。"观《全唐文》所存其判词十余篇,皆引律精确,文理明畅,足证史称"铨综有声"非虚誉。然其晚年事迹湮没,宋敏求《长安志》仅存"刘郎中宅在崇义坊"数字,一代铨臣风骨,遂隐于青史烟尘矣。

不详

出为虢州刺史,治理地方政务

元和年间,刘遵古出刺虢州,持宪章以肃吏治,秉清节而惠黎元。《旧唐书》载其"以刚严称",然考其治迹,实刚柔并济,德刑兼施。

虢州地当两京要冲,民疲驿传之役。遵古至,首革其弊,《唐会要》记其"减损邮驮,量事停废",使百姓得免"驰骋之劳"。又值旱蝗相继,乃开仓廪,劝分粟,《册府元龟》称其"赈贷饥人,全活甚众",州境晏然。

其治狱尤称明慎。《折狱龟鉴》录一事:有农人争田,积年不决。遵古亲诣阡陌,按验田契,谓左右曰:"田讼之繁,起于吏牍之伪。"遂令悉焚旧券,据实更定,民皆悦服。白居易为作《赠刘遵古》诗,赞曰"案牍既简心亦闲",可见其政清刑省之效。

遵古尤重文教,《全唐文》存其《修文宣王庙记》,载其重修州学事,谓"敦儒术以导俗"。虢州自此"絃诵相闻",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亦提及"虢之士风为之一变"。

及去任,《新唐书》称"州人请留",立碑颂德。李翱《李文公集》有《赠别刘使君序》,记其离任时"囊无余帛,厩无赢马",足见其廉。后世柳宗元论地方良吏,尝举遵古为范,谓其"不矫激以沽名,不宽纵以废法",诚为的评。

不详

入为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与修史事务

贞元末年,刘遵古以博闻强识、精于典籍之名,被召入长安,擢为秘书监。《旧唐书·职官志》载:"秘书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当其执掌兰台之际,正值唐德宗锐意复兴文教,秘书省所藏开元盛时典籍经安史之乱后"十不存一"(《新唐书·艺文志》),遵古遂以"鸠集遗逸,润色鸿业"为己任。

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遵古主持校勘秘府藏书时,"奏求天下遗书,重加缮写",每得珍本必"亲加雠校,朱黄不去手"。柳宗元在《河东先生集》中曾提及此事:"刘公在秘书,日引寒俊,讨论坟典,夜分不寐。"其校书之法尤重版本源流,《崇文总目》残卷犹存其题跋数则,如校《汉书》注本时详考颜师古、李贤二家异同,谓"师古注务从简当,贤注颇引杂说,当以师古本为正"。

在监修国史方面,遵古恪守"直笔"传统。《册府元龟·国史部》载其建言:"史官记事,善恶必书。太宗见《实录》记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史官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欲史官直书其事。"时值《德宗实录》编纂,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称刘监"总领其要",对贞元朝"宫市""五坊小儿"等弊政"据事直书,无所回避"。

其任职期间最著者,莫过于整理开元礼书残卷。《玉海》卷六十九详载:"贞元中,刘遵古于集贤院检得《开元礼》写本二百卷,奏请付弘文馆,令生徒传写。"此举使"朝廷礼仪有所依据"(《唐语林》卷二),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礼仪皆复古,制度尽还淳"即咏此事。白居易《策林·议礼乐》更赞:"近岁刘监遵古刊正讹谬,礼官得有所持循。"

然其晚年遭遇颇堪唏嘘,《资治通鉴》卷二三七载:"元和初,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奏天下方镇四十八,而秘书监刘遵古坐交结藩镇,出为剑南节度使。"一代文献大家,终因政局变幻远离兰台。杜牧《上周相公书》追忆唐室典籍盛衰时,犹称"贞元间刘监所校,最为精审",足见其事业之不朽。

韶光先禁柳,几处覆沟新。映水疑分翠,含烟欲占春。 悠悠迟日晚,袅袅好风频。吐节茸犹嫩,通条泽稍均。 远和瑶草色,暗拂玉楼...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