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2025年07月05日

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
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
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
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

长卿

译文

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
巍巍太行山路漫长,自古以险峻凶险闻名。
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千军万马肃穆前行,群峰陡峭如刀削般耸立。
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
炽热的云气从山间升腾,仰望飞鸟疲惫坠落。
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战马汗湿卧于高原,旌旗高悬倚靠薄暮。
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
清风为何迟迟不来,烈日正灼烧大地。
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
山石裸露树木枯焦,鱼鳞干涸泉水枯竭。
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
君王废寝忘食筹谋,万里之外传递英明战略。
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
众将静候战车出征,敌酋畏惧刑罚加身。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
何须短兵相接厮杀,自有长绳捆缚敌寇。
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
打通越地岂是难事?渡泸水之功尚未显赫。
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
清晨告别羊肠坂道,傍晚遥望贝丘城郭。
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漳水蜿蜒绕过军营,常山远影映入帐幕。
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
永远怀念姑苏往事,因而寄情建安诗作。
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
《白雪》曲高和寡诚然难,沧海波涛心意徒寄托。
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
陈琳书记文采斐然,王粲《从军行》壮志豪情。
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
终将凯旋归返朝廷,随您功成画像麒麟阁。

词语注释

旰食(gàn shí):指天晚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鼎镬(dǐng huò):古代烹煮器具,此处指酷刑。
长缨(cháng yīng):长绳,喻指制敌手段。
羊肠坂(yáng cháng bǎn):地名,太行山险道,曲折如羊肠。
贝丘(bèi qiū):地名,战国齐邑。
建安作(jiàn ān zuò):指建安时期(汉末)的文学作品。
白雪(bái xuě):古琴曲名,喻高雅难和之作。
麟阁(lín gé):汉宣帝绘功臣像于麒麟阁,喻建功立业。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奉诏北巡河东道,正值盛夏酷暑行军太行山。此诗以雄浑笔力勾勒出盛唐将士戍边之艰,更暗含开元盛世下文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地理与军事的壮阔图景
"迢迢太行路"开篇即化用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之意象。据《元和郡县志》载,太行羊肠坂道"屈曲如羊肠",诗中"群峰望如削"正对应《水经注》"邃岸天高,空谷幽深"的记载。时值唐军与契丹对峙,玄宗"万里传明略"的军事部署,与《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一年幽州节度使薛楚玉大破契丹的史实相呼应。

苦热中的盛世气象
"火云从中起"六句极写酷热,却暗含《贞观政要》"安不忘危"的治国深意。九龄以"汗马卧高原"的细节,延续了鲍照《代苦热行》的边塞诗传统,而"长缨缚元凶"之志,又见班固《汉书·终军传》请缨典故的化用。这种苦热中的昂扬,正是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主持改革军制时"虽在盛夏,犹衣裘褐"精神的诗意呈现。

文士从军的双重奏鸣
尾联"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构成精妙互文。建安七子随军笔墨与盛唐文治武功在此交汇,《文心雕龙》所谓"志深而笔长"的建安风骨,通过"早晚归汉庭"的期许,转化为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集体意识。九龄以宰相之尊亲历戎行,其《曲江集》中多首边塞诗皆可与此篇对读。

全诗将太行险峻、军旅苦热、历史典故熔铸为雄浑意境,在"赤日煎烁"的实景中,蕴含着开元盛世特有的恢弘气度与进取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行军之艰险,将自然环境的酷烈与将士的豪情交织成壮阔的战争画卷。火云、赤日、焦木、涸泉等意象层层堆叠,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冲击。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炼字如金,写炎蒸之状如在目前",尤其"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二句,以战马疲惫倒卧与旌旗垂悬的细节,折射出行军之艰辛。

诗中情感跌宕如太行山势。开篇"自古称险恶"的苍凉慨叹,至"自有长缨缚"骤转为昂扬斗志,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于酷热中见壮心,于艰险处显肝胆"。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以"九重旰食"的君王忧思与"元凶愁鼎镬"的敌军恐惧,反衬出唐军"渡泸功未博"的必胜信念。

结尾处笔锋突转,引入"姑苏""建安"等历史典故。宋代学者黄彻在《䂬溪诗话》中指出此乃"以文士之笔写戎马之事",陈琳、王粲的文人形象与前线将士形成奇妙互文,暗示诗人"随君上麟阁"的功业向往。这种将个人抱负融入集体叙事的手法,使全诗在雄壮中透着深沉,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盛唐气象里藏着建安风骨"。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写烈日则"石露山木焦",述豪情却"沧波意空托",刚健的军旅书写中始终流淌着文人特有的诗意情怀。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谓之"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并置",正是这种双重气质,使得苦热行军的主题升华为对生命意志的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
"刘长卿《太行苦热行》以险语写险境,'群峰望如削'五字,便得太行嶙峋骨相。后段忽转旰食明略之思,犹陈琳檄文顿挫笔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
"汗马危旌一联,画出三军苦况。结用建安七子事,见戡乱文士之功,非独长缨缚敌也。通篇热中见冷,苦里含豪。"

陆时雍《诗镜总论》
"'火云从中起'至'鳞穷水泉涸',如展吴道子地狱变相图。然'九重旰食'句陡转天威,遂使酷热战场化作清凉佛地,此等笔力唯盛唐能之。"

贺裳《载酒园诗话》
"前半极写苦热,忽插入'通越''渡泸'典故,如酷暑饮冰。陈琳王粲之喻,自况亦况人,文人从军之志,尽在沧波白雪间。"

黄生《唐诗矩》
"此篇有三奇:以清凉笔写酷热一奇;于行军诗见建安风骨二奇;末联'麟阁'之望竟以文士口吻出之三奇。刘随州真善熔兵法与诗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