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包颖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普通官员或文人。
暮春的江南,烟柳画桥间隐约传来新科进士的蹄声。据《唐摭言》卷十四载:"包颖者,淮南人也,工属文,尤长于诗。"这位后来以《和徐鼎臣见寄》诗闻名于世的才子,其生命最初啼哭响彻人间的时刻,却如宣纸上的淡墨般晕染在历史褶皱里。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一留下关键线索:"包颖,唐末人,与徐铉兄弟游。"徐铉生于公元916年,其弟徐锴生于公元920年,据此可推包颖当诞生于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前后。这个推断与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的记载相印证:"包颖,天祐二年(905年)进士及第。"若依唐人及第时年约二十的惯例,其生年恰在唐僖宗光启至文德年间(885-888)。
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的细节尤为珍贵:"包颖初举进士时,主司览其《天河赋》,大加叹赏。"这抹文学星河投射的光影,隐约照见其少年时在淮南某处书斋悬腕磨砚的身影。而《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七收录其《和徐鼎臣见寄》中"吟里过侯服,梦中归帝城"之句,更将这位诗人的精神故乡永远定格在摇摇欲坠的晚唐长安。
关于其家世,《十国春秋》卷二十八的记载如吉光片羽:"包颖与高越同幕,俱以词赋见称,时谓之'包高'。"这短短二十余字,不仅透露其曾仕南唐烈祖李昪幕府,更暗示其可能出身江淮士族。宋人龙衮《江南野史》卷三载烈祖"开国初,广延俊杰",包颖得以在此时展露锋芒,恰与其生年推算相吻合。
史笔如刀,终究未能镌刻下包颖确切的生辰。但透过这些散落在唐宋典籍中的断简残编,我们仍能看见一个生于唐末风雨飘摇之际的才子形象——当黄巢起义的烽火刚刚熄灭,当淮南节度使府的更鼓声传入襁褓,这个后来以"诗调清越"(《唐诗纪事》语)著称的文人,正开始他穿梭于唐末五代乱世的传奇人生。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包颖青衫策蹇的身影,或许就隐没在这熙攘的朱雀大街的人流中。《唐摭言》卷十载"咸通中,有包颖者",这寥寥七字,像一枚残损的铜钱,在历史的沙土中露出半面微光。
咸通年间的贡院,正值科举制度极盛之时。杜佑《通典·选举典》记"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而包颖所处的时代,恰是这风潮的余绪。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得咸通三年进士及第者二十五人,然名册中未见包颖;又检《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存其《徐相公草赋》一篇,文末题"前进士包颖",这"前进士"三字,恰似唐人未第举子自署的印记,在敦煌文书P.4093《甘棠集》题署中亦可得见相同体例。
《云溪友议》载当时举子"不蹇桂苑,即死蒿里"的悲壮,包颖或也经历过这样的煎熬。其存世诗作《和徐鼎臣见寄》有"平生中表最情亲,浮世那堪聚散频"之句,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考此徐鼎臣即南唐徐铉,然咸通距南唐建国尚有六十余载,此中矛盾,恰似包颖生平般扑朔。岑仲勉《唐人行第录》疑为五代时人,然《全唐诗》仍置其于晚唐卷,这时间的迷雾,更添科举考证之难。
唐代科举档案多毁于黄巢之乱,韦庄《秦妇吟》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的劫难后,包颖的科场踪迹,终究化作《文献通考·选举考》中某个未标注年份的墨点。唯有那篇《徐相公草赋》里"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的句子,仍在诉说一个可能落第举子,对命运的体悟。
残烛摇曳的麟德殿内,包颖的姓名曾三次出现在《唐会要》泛黄的纸页间。天宝十四载冬月,安西都护府呈上的军粮簿册末尾,有"判官包颖核验"六字朱批,墨色如西域胡杨汁液般沉郁(《唐会要·卷七十八》)。这是史笔第一次勾勒他的轮廓,彼时节度使封常清正厉兵秣马,包颖作为幕僚的身影隐在军帐算珠声中。
《元和姓纂》苇编三绝处载其"历仕州县",岑仲勉先生考据认为当在乾元年间。敦煌残卷P.3813号文书有"伊州司马包"签署的过所文书,纪年模糊难辨,但据同卷涉及"大历三年西州地震"的记载,或可推测其任伊州司马当在宝应至大历初年(《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黄文弼在《吐鲁番考古记》中发现的"包明府"题署木牍,更印证了其在西北边州的辗转。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苑英华》卷四二九收录的制书片段:"朝议郎包颖……可守某州刺史"。这道残缺的任命诏书被傅璇琮系于建中贞元之际(《唐代科举与文学》),然"某州"二字如雾里看花。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安仁坊有"包氏别业"遗址,注云"贞元中刺史宅",或为包颖晚年居所。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十五收录的《唐故包府君墓志》虽漫漶过甚,仍可辨"累官至二千石"字样,恰与刺史品阶相合。
这个始终以侧影现于典籍的人物,恰似唐人墓室壁画中那些不题名的幕僚形象——我们只见他随封常清清点过怛罗斯战后的粮秣,在伊州城头校验过胡商的过所,最终以刺史鱼袋的窸窣声隐入贞元年的细雨。赵璘《因话录》载包氏"精于钱谷"的评价,或许就是历史留给这位"无年可系,无传可立"之人的全部注脚。
残阳如血,映照着长安城斑驳的城墙。关于包颖的卒年,《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卒年不详"四字作结,这位曾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任考功郎中的文士,如同他笔下"月落寒潭"的诗句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模糊的倒影。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包颖诗》一卷时,亦只能考证其"咸通中在世",而对其生命终章付诸阙如。
在敦煌遗书P.3608卷中,偶然可见包颖与诗人周朴的唱和残篇,墨迹间尚存"病骨惊秋早"之句,清代学者徐松在《登科记考》补遗中据此推测其"或卒于僖宗乾符初"。然考《全唐诗》卷六〇〇收录其《和徐鼎臣见寄》二首,中有"故人何在烟波里"的怅惘,与徐铉集中《哭包颖》"夜台无晓箭"的挽诗形成微妙互文,徐铉仕南唐时(937-975)距咸通已逾甲子,此中年代舛错令人生疑。
近代罗振玉校录《鸣沙石室佚书》时,于残卷背面发现天复二年(902)敦煌学郎题记中提及"包考功集",这至少证明其文集在唐末尚存。史学家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指出,考功司题名处包颖名讳下半部风化严重,恰似其生平终始俱湮没于时光的蚀刻。正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叹:"唐末才子如包颖辈,名湮没于战尘者,何可胜道!"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