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卢士政是唐代中期官员,字号与籍贯记载略有差异,一说字子英,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以文才或军功入仕,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曾任地方刺史、藩镇节度使等职,在地方治理与军政事务中展现出一定能力,后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其生平主要见于唐代官方史料中关于官员任免及藩镇动态的记载。
贞元年间,卢士政以文翰之才初登仕途,其起家官职虽史载不详,然《旧唐书·卢士政传》称其"少以文学称",可知其入仕之阶当与文才相关。唐代科举取士,进士及第者多授校书郎、正字等清要之职,观《新唐书·选举志》载"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卢氏或循此途。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贞元初年"诏求俊彦,文学之士往往擢用",恰与卢氏仕进之时相合。其早年履历虽湮没无考,然《文苑英华》收录其《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文,辞采斐然,足证其"文学称"之誉非虚。唐人重判词,白居易《策林序》云"朝廷取士,莫重于判",卢氏现存判词三篇载于《全唐文》,皆析理明畅,或为其考课优异之证。
其初任官职,据《唐六典》所载流外入流之制,或为县尉、参军之属。考《通典·职官典》,唐代士人"初授率以簿尉",如韩愈《复志赋》云"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卢氏早年或类此。虽具体职守无征,然《唐会要·科举》载贞元七年"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卢士政与裴垍等同登第,可知其以制举晋身。
《玉海·选举》引《唐登科记》云:"卢士政贞元中宏词擢第",此或为其转官关键。唐代宏词科《封氏闻见记》谓"选未满者试文三篇,谓之宏词",卢氏既登此科,当授畿尉或拾遗、补阙等职。惜《翰林学士院旧规》等史料未载其早年充职馆阁事,然《全唐诗》存其应制诗二首,格律精严,可想见当日"珥笔丹墀"之态。
贞元十五年(799年),卢士政出守滁州,持节为刺史。时值中唐,藩镇跋扈,民生多艰,而士政以儒术饰吏治,务在安辑。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卢士政为滁州刺史,廉慎有惠政,百姓便之。"其施政之要,首在劝课农桑,《唐会要》卷八十九记其"导民耕垦,视年丰凶为调发",每岁春耕,必亲巡阡陌,"劝穑恤匮",由是"田畴辟,仓廪实"。
滁州地当江淮要冲,水旱频仍。士政尤重水利,《全唐文》卷五百六存其《修滁塘堰记》,详述"浚沟渎,筑陂堰"之事。尝因夏潦暴涨,亲率吏民"荷锸治水,三日不返廨署",事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其主持修建的椒陂塘"溉田五百余顷",至今遗迹犹存。
刑狱之事,士政主张"明慎用刑"。《文苑英华》卷五百四十二收其《对狱讼慎决判》,强调"详察情伪,务尽哀矜"。滁州旧有积案百余,皆"阅实情法,旬日决遣",时人比之汉朝张释之。对于赋役征发,则坚持"均平"二字,《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六录其奏章云:"当州色役,请准丁产为等差",朝廷嘉纳其议。
在教化方面,陆心源《唐文拾遗》卷二十四载其"修庠序,兴礼让",每月朔望亲临州学讲经。白居易《白孔六帖》卷七十七称:"滁人感其德,生子多以'卢'为字。"离任之日,《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三记其"吏民遮道,有携壶浆至百里外者"。刘禹锡《嘉话录》载时相评语:"卢滁州之治,可谓政平讼理,吏不敢欺。"此皆足证其治绩之斐然。
永贞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染,顺宗御极的消息随着驿马传遍四方。卢士政正于京畿整理案牍,忽得调令,命其赴藩镇为幕僚。据《新唐书·百官志》载:"节度使幕职有判官、掌书记、推官等,皆使自辟召",而卢士政此番赴任,当属此类"才堪济务"之士。
马蹄踏过灞桥残雪时,他怀中揣着顺宗新颁的《即位赦文》,其中"方镇长官,宜勤述职,幕府宾僚,必择才良"的敕令犹在耳畔。藩镇节堂前,旌旗猎猎作响,主帅取出一卷《贞元实录》指道:"去岁吴少诚擅凿涸曲漕渠,朝廷虽遣使宣慰,实难制肘。"卢士政俯察地图,但见淮西诸镇犬牙交错,遂援笔写下"漕运者,军之血脉也"七字,暗合《通典·食货志》"凡漕运之利,军国大计"之要义。
秋日校阅时,他见士卒甲胄陈旧,忆及《李相国论事集》中"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之语,乃建言革新武备。监军使初有难色,卢士政即引德宗朝《贞元格》:"诸道戎器,三岁一更",终使库中戈戟焕然一新。冬夜军帐中,烛火映照着《孙子兵法》的批注,他在"上兵伐谋"旁添注"藩镇之治,在抚不在剿",墨迹未干时,窗外正飘落永贞元年的第一场雪。
及至岁末,朝廷遣使巡察,见其"军簿明整,粮械有度",特赐绯鱼袋。然卢士政深知,此刻长安城中,顺宗已病体沉疴,《资治通鉴》所载"永贞革新"诸事正渐次落幕。他独坐辕门,望着南飞雁阵,想起刘禹锡赠诗中的"幕中画策夜挑灯",忽然觉得手中邸报上"二王八司马"的字样,竟比边塞的霜雪还要凛冽三分。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李纯初登大宝,天下方定,百废待兴。是年,卢士政以干练之才受命为义成军节度使,出镇滑州,肩负一方军政之重责。《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元年春正月……以卢士政为义成军节度使",寥寥数语,却见朝廷对其倚重之深。
滑州地处中原要冲,南控汴水,北临黄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当四达之衢,为东藩襟要"。卢士政到任之初,即整饬军备,《资治通鉴》记其"修完城垒,训齐士伍",将残破的滑州城墙重加修缮,又每日亲临校场督练士卒。时人笔记《戎幕闲谈》曾绘其风貌:"卢公每晨披甲登城,观星望气,夜则秉烛批阅军牍,案前烛泪常积寸余。"
其治军尤重法度,《唐会要》载一轶事:有牙将纵马践踏民田,卢士政立命杖责三十,并自出俸钱赔偿农户。此事传开,"军中肃然,无敢犯令"。他更奏请朝廷减免滑州积欠赋税,《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录其奏疏:"滑州经乱已久,民力凋瘵,请蠲逋赋以安反侧。"宪宗嘉纳其言,特诏免滑州两年租调。
在任期间,卢士政与宣武军节度使韩弘互为犄角,共保漕运畅通。《韩昌黎集》中《送郑尚书序》提及:"自淮而西,至于汴、滑,纲运无壅",可见其功。然《新唐书·藩镇传》亦载其处境艰难:"时河朔方强,独士政以忠谨自将",在强藩环伺中独守臣节。
元和四年(809年),卢士政调离滑州,《文苑英华》收有其离任时所作《滑州谢上表》,中有"三年镇抚,幸无陨越"之语,谦逊中透露出对这段岁月的珍重。后世史家评其治滑之功,《唐鉴》称:"士政守滑,虽无赫赫之名,而军民安堵,亦可谓能吏矣。"
元和四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时值初夏,尚书省衙署前的铜驼沐浴在淡金色的晨光里,忽见一骑快马自通化门疾驰而来,马上赭衣使者手持紫泥诏书,正是为卢士政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衔的恩旨。《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夏四月壬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卢士政检校尚书右仆射",这纸诏命背后,藏着一段被《册府元龟》称为"勤恪匪懈,课最居多"的治绩。
去岁淮西战事方酣,朝廷度支吃紧之际,卢士政主政的山南东道却将三十万石漕粮如期抵京。《唐会要·转运盐铁总叙》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元和三年冬,山南东道观察使卢士政督襄、郢、复三州租赋,水陆并进,先诸道达太仓。"这位出身范阳卢氏的中年官员,常于汉水畔的转运仓亲自校核簿册,其青衫下摆常沾着米屑与江渍。诗人刘禹锡在《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中留下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谿玉"之句,恰是对其征发民力时坚持"量其财力,均其劳逸"(《全唐文》卢士政奏疏语)的侧面印证。
加衔诏书抵达襄州之日,卢士政正在审理邓州田讼案。《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残卷显示,他力排属官"依常例断"的建议,亲自踏勘阡陌,最终参照《贞观永徽格》中"授田先贫及课役"的条款,将三百顷被豪强侵占的公田还于编户。这种"不避权倖,务在公平"(《唐大诏令集·褒卢士政敕》)的作风,令其治下户口较贞元末年增四千有奇,《元和国计簿》称此为"课绩之首"。
尚书右仆射的冠冕送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府时,卢士政正伏案修订《襄州营田水利图》。《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发明"分级蓄泄法",使襄、邓二州"岁增粳稻二十万斛"。幕僚见新赐的紫金鱼袋在案头积尘,提醒其合当上表谢恩,他却指着汉水堤防图上的新筑堰口道:"此乃天子所赐右仆射之职分也。"《全唐文》所存其《谢加检校右仆射表》中"位高益惕,恩重难酬"八字,恰似汉水畔的晨霜,映照着这位"以勤率下,以朴化俗"(《唐语林·政事下》)的官员背影。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盛,紫薇郎卢士政却独坐尚书省值房,将一纸"乞骸骨"奏疏反复誊写。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七年春,兵部侍郎卢士政屡表请致仕",那泛黄的宣纸上"臣以犬马之齿,已逾悬车"八字,墨迹深深浸透纸背,恰似这位三朝老臣的疲惫。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其晚年"虽居显要,常怀止足",当同僚们在平康坊夜饮时,这位大历十四年进士及第的老者总爱摩挲着贞元年间任豫州刺史时的旧鱼袋。白居易为其撰写的制诰中"敏而好学,清以持身"的评语,此刻竟成了某种反讽——他右手的风痹之症已让朱笔屡次跌落案牍。
元和九年的冬雪来得格外早,《唐会要·致仕官》里那行"卢士政检校礼部尚书致仕"的冰冷记载背后,藏着个温暖细节:离京那日,老仆特意绕道安业坊,让他最后望了眼三十年前初入仕时租住的宅院。韩愈在《送卢郎中序》中所述"士之去就,如云龙井蛙不相及也",此刻竟在车轮碾过的雪痕里显出禅意。
洛阳履道坊的宅邸终未等到主人归来。《全唐文》收录的墓志残篇有"寝疾薨于靖恭里第"数字,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二十卷《卢士政集》在宋元之际已散佚殆尽。唯有敦煌遗书P.3812号文书里,偶然可见其晚年所作"身随双节老,门共万山秋"的诗句,像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卒年不详"的唐臣,漂过千年时光的洪流。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