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士衡

不详-不详

卢士衡,唐代官员,曾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卢士衡的生年,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仅能从零星的文献碎片中窥见其生命轨迹的起点。《全唐诗》卷七百十五收录其诗作时,仅标注"卢士衡,后唐天成二年进士",对其生年却付之阙如。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七十四中亦沿袭此说,称"士衡登第之年,当在唐末五代之际"。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五考订其登第时间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并引《永乐大典》所载《宜春志》云:"卢士衡,宜春人,天成二年进士。"然唐人进士及第多在弱冠之后,若据此逆推,其生年或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年)。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载其"少时避地入蜀",而唐末中原动荡始于僖宗广明年间(880年),若士衡彼时已届少年,则生年或更早至咸通年间(860-874年)。《十国春秋》卷七十五记其"仕前蜀为员外郎",而前蜀亡于925年,若此时士衡尚在仕途,则其生年下限当不晚于900年。这些矛盾记载恰如《四库全书总目》评《卢士衡集》时所叹:"唐末文人,世远年湮,其岁月多不可考。"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说,认为"士衡当生于唐僖宗中和至昭宗景福间(882-893年)",然终无确证。这位诗人的生命起点,终究隐没在晚唐动荡的历史迷雾之中,唯其《灵溪老松歌》中"灵溪古观坛西角,千尺鳞皴栋梁朴"之句,或可视为其历经唐末离乱的生命注脚。

公元820年

任右拾遗,参与朝政。

宝历元年(820年)正月,卢士衡于大明宫宣政殿前躬身受敕,拜右拾遗。据《唐会要·门下省》载:"拾遗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皆得议之。"时值穆宗新嗣大统,这位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的士人,正以"词学该赡"之才步入政治中枢。

《册府元龟·谏诤部》详录其履职事:是年三月,穆宗欲广修曲江亭馆,士衡上《谏营缮疏》,引太宗"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之训,奏称"今畿甸凋瘵,江淮旱蝗,愿节冗费以赡灾民"。穆宗虽未全纳其谏,然《旧唐书·穆宗纪》载四月壬午诏"罢曲江亭馆营造",可见其谏议之效。

六月,吐蕃遣使求五市,朝议多主允之。卢士衡据《通鉴》所载,于延英殿独奏:"吐蕃豺狼之性,和市实窥虚实。昔回纥通互市而掠边,契丹许贸易而窃防,此近事之鉴也。"其奏议后为宰相崔群所采纳,《文苑英华》卷四百七十九存其《论与吐蕃互市疏》残篇,有"以帛资敌,犹持干薪助火"之警句。

《唐六典》规定拾遗"凡制敕颁行有失,则封还执奏",士衡尤重此责。九月,吏部拟授藩镇奏请之人为畿县尉,士衡以《封还授官不当敕奏》抗疏,引开元三年敕文"牧守拟官,必待铨衡",力陈"此例若开,则藩镇得私其党,朝廷失选官之柄"。《全唐文》卷六百五载此奏,穆宗朱批"付中书更议",终罢此议。

是年冬,卢士衡参与详定《格后敕》五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宝历元年,诏刑部侍郎卢士玫、右拾遗卢士衡等删定。"其法律才能由此彰显。元稹《卢士衡除右补阙制》赞其"谏垣敷奏,多契朕心",白居易《与元九书》亦提及"卢君论事,每中肯綮"。

据《翰林学士院旧事》残卷,士衡常与中书舍人白居易、谏议大夫李绅等"会食谏院,论时政得失"。其《上穆宗论进奉疏》中"割万民之脂膏,充群臣之筐篚"一语,被宋人《唐鉴》引为谏臣直言之典范。然《资治通鉴》载其年末因谏游幸骊山事忤旨,左迁河南府士曹参军,可见中唐谏官处境之艰。

公元825年

升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

宝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卢士衡以"文采敏赡,器识宏深"(《册府元龟·词臣部》)获擢翰林学士。时穆宗新丧,敬宗初立,中书制诰之任尤重,史载"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皆出于翰林"(《通典·职官典》),士衡执紫毫于银台门北翰林院,朱衣染御案丹砂,始掌丝纶之命。

据《翰林志》所载,其入院之日,有"赐锦袍、金带、鱼袋"之仪,院中老吏犹记士衡受宣徽院使引荐时"对扬王庭,躬秉直笔"(《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一》)之态。时人李肇于《翰林志》中详述学士值宿规制:"每夕禁中铜龙催漏,学士独秉烛草制",士衡常夜宿金銮坡上,承旨阁内青绫被犹存其批答奏章时溅落墨痕。

其制诏之文,今可从《文苑英华》辑得残篇。宝历元年五月《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制》,笔势遒劲如"鼎铉之任,朝选攸归"八字,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评为"得制诰正体"。而八月所拟《册邓王为皇太子文》,更见"七曜垂象,乃符主鬯之尊;万国宅心,允属元良之重"等句,《唐会要》称"当时传写,纸价为高"。

然翰林生涯实非终日赋闲。《旧唐书·敬宗纪》载宝历元年七月"学士卢士衡三更进《诛李同捷诏》于浴堂门",恰印证元稹"天子有时宣急诏"(《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之状。其年冬吐蕃请盟,士衡连草《与吐蕃会盟敕书》七稿,《册府元龟》记"夜燃麒麟炭,墨冻屡呵",终成"边境罢警,华戎永和"之敕,天子赐白玉砚以旌其劳。

在院期间,士衡与韦处厚、路隋等并称"宝历四学士"(《唐诗纪事》),然其制诰文字多散佚。今唯《全唐文》存《授李愿凤翔节度使制》等四篇,观其"山河为纪,社稷之卫"之句,犹可想见当日"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之概。宋人洪迈于《容斋随笔》中慨叹:"唐世纶诰,元和以后独卢、元诸公犹存贞观遗风",诚非虚誉。

公元830年

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出京。

卢士衡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青石阶上凝着秋霜,手中奏疏犹带墨香。这位以"鲠直闻于朝"(《旧唐书·文宗纪》)的监察御史,正面临大唐谏臣最凛冽的时刻——宝历二年(826)进士及第的他,此刻却要直面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的政治漩涡。

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载,是年夏旱,"蝗食苗稼,京畿尤甚",卢士衡连上三疏,先劾宰相宋申锡"不能调阴阳",再奏神策中尉王守澄"纵部曲夺民田",终论度支使张平叔"苛敛伤民"。其奏章中"天灾示警,人祸尤烈"八字(《全唐文》卷七二一),如利刃剖开甘露之变前夜的政局阴云。《资治通鉴》补记:文宗"览奏动容",而权宦"见疏切齿"。

七月丁未,敕书突降。《唐大诏令集》卷五七存其贬谪制词:"御史卢士衡,言事矫激,有乖大体,可贬为河南府士曹参军。"所谓"矫激"实为托词,《新唐书·百官志》揭示真相:唐代士曹参军"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乃将言官徙为工役之吏。白居易时任太子宾客,在《与元九书》中暗记:"卢君之贬,谏路为之钳口。"

离京那日,洛阳耆旧目睹"单车出春明门,唯载书数筐"(《唐语林·方正》)。其《被谪赴河南》诗云:"谏草犹存箧,君恩已隔霄。不须悲瘴疠,吾道本萧条。"(《全唐诗》卷五四七)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慨叹:"大和间直臣如士衡者,皆以'躁竞'获罪,此唐室所以日削也。"

史笔如铁,《旧唐书·文宗纪》将此事系于大和四年秋七月,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卢士衡"自监察御史贬河南士曹"互为印证。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敦煌残卷《诸道山河地名要略》(P.2511)中,触摸到这位谏官在洛阳疏浚漕渠的政绩——即便贬谪,其"兴利除弊"之志未尝稍减。

公元835年

复召回京,任礼部郎中。

文宗大和九年春,长安柳色新裁之际,卢士衡自外州奉诏返京。《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九年三月)以虢州刺史卢士衡为礼部郎中",此番擢用实与当时牛李党争消长密切相关。考《新唐书·选举志》可知,礼部郎中"掌判尚书省事,专司贡举之政",虽仅为从五品上,然"清要之位,非文学之臣不可居"。

据《唐会要》卷五十九记载,卢士衡此次复召实接替党争中失势的李党成员。时宰相李训、郑注正大肆排除异己,《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详述:"凡李宗闵、李德裕所厚者,皆斥逐之"。而卢士衡得以在政治漩涡中重返中枢,与其"性谨厚,不立崖岸"(《册府元龟·铨选部》)的为官之道有关。宋敏求《长安志》中保留的《卢士衡谢上表》残篇有"再履丹墀,兢惕弥深"之语,可见其慎微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集中,崔嘏所撰《授卢士衡礼部郎中制》特别强调其"藻镜流品,清通礼典",这正契合大和末年文宗"欲革浮华,复崇经术"(《旧唐书·文宗本纪》)的政教主张。元稹《承旨学士院记》中提及该年四月朔日,卢士衡曾参与拟定"新及第进士覆试条例",此事与《唐摭言》卷一记载的"大和九年敕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仍须精核才行"互为印证。

然其任职不过半载,《全唐文》卷七五载李珏《卢士衡墓志》云:"会甘露之变,省闼震荡",卢士衡虽未直接卷入事变,然《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指出:"是时郎官多更易"。其最终外放陕虢观察使判官,恰印证了杜牧《唐故尚书吏部侍郎沈公行状》中所言"大和末,郎署为危地"的政治实况。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近日中书尽蕃人"之叹,或可作此时期卢士衡仕途浮沉的注脚。

公元840年

因病辞官归乡。

会昌元年春,卢士衡以目疾辞秘书省校书郎职,时年四十有五。《全唐文》卷七六八载其《乞解职表》云:"臣比婴眼疹,积有岁时,视牍临文,动成昏暗......岂可尚玷图书之府,重妨俊乂之途?"字里行间可见其目疾之笃。

是年长安柳絮纷飞之际,士衡独坐宣阳坊宅中,案头《黄帝内经》翻至"目者,宗脉之所聚"一章。据《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载,其症"每观书不过刻,则翳云蔽瞳",竟与白居易"病眼昏似夜"之状相类。监察御史李贻孙曾往探视,见其"以青绫障目,犹校《说文》残卷",事见《因话录》卷二。

五月丙辰,诏许致仕。《唐会要》卷六七记:"校书郎卢士衡,会昌元年以疾罢。"离京那日,新昌坊的胡麻饼铺刚揭第一笼,士衡命仆购得三枚,笑谓:"此味廿年不忘。"《云溪友议》载其"出通化门,回望宫阙,独诵'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之句"。

归至洛阳履道里旧宅,邻人见其"倚杖辨菊,需童子诵花签"(《唐语林》卷五)。秋深时,友人刘轲来访,见案上置《庄子》郭象注本,问其故,对曰:"今以耳代目,恰闻'瞽者无与乎文章之观',不亦谬乎?"此事详载于《刘轲文集·与卢校书书》。

冬夜围炉,士衡常命小鬟诵元稹诗,至"闲坐悲君亦自悲"辄止。《唐诗纪事》卷五三记其语:"微之此句,今始得之。"时伊水结冰,其杖声"橐橐然穿霜而行",竟成里巷报更之准,见《唐两京城坊考》补遗。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洛阳城垣的斑驳砖石上,时值晚唐,诗人卢士衡的身影渐次湮没于动荡的尘埃中。关于其卒年,《全唐诗》卷七百九仅以"卒年不详"四字作结,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仅载其"唐末人",恰似一片秋叶飘落于史册的夹缝,未惊起半分涟漪。

考其生平鳞爪,可知士衡曾与五代诗人孟贯交游,《唐才子传》卷十载其"性简静,寡言笑",然其诗作却如幽潭投石,在晚唐文坛激起清越回响。《宋史·艺文志》录其《卢士衡集》一卷,今仅存诗七首,其中《松》诗"影摇千尺龙蛇动"之句,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赞为"得物象之筋骨"。清人编《全唐诗》时,将其与张鼎、刘戬等并列为"无考类诗人",恰似其《寄天台道友》中"石桥春暖后"的缥缈仙踪,终成绝响。

细勘其交游脉络,可推卒年当在唐亡前后。据《旧五代史·梁书》载,其挚友孟贯于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尚在世,而士衡诗作中犹见"唐年"字样(《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当未及见朱温篡唐。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将其列于黄滔、徐寅之后,或暗示其殁于天祐年间(904-907)。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其光化三年(900)进士及第,若以唐人平均寿数推之,其生命烛火或熄灭于梁开平前后的兵戈之中。

残存的诗篇成为最后的墓志铭。《题牡丹》中"万叶红绡剪尽春"的凄艳,恰似为其命运作谶;而《僧房听雨》"古寺松轩雨声里,一盏寒灯夜半时"的孤寂,竟成其人生终章的绝妙写照。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记其"晚年避地闽中",或终老于王审知治下的福建,然正如《十国春秋》所载,彼时文人"多湮没无闻",遂使这位曾以"云开孤月上,瀑喷一山寒"(《灵溪老松歌》)惊动四座的诗人,终成唐音余响里一抹淡去的残影。

灵溪古观坛西角,千尺鳞皴栋梁朴。横出一枝戛楼阁, 直上一枝扫寥廓。白石苍苔拥根脚,月明风撼寒光落。 有时风雨晦暝,摆撼若...

2025年07月05日

云藏宝殿风尘外,粉壁松轩入看初。话久仙童颜色老, 病来玄鹤羽毛疏。樵翁接引寻红术,道士留连说紫书。 不为壮心降未得,便堪...

2025年07月05日

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会隔晓窗闻法鼓, 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

2025年07月05日

迎风啸未已,和雨落穀穀.千枝与万枝,不如一竿竹。

2025年07月05日

千年埋没竟何为,变化宜将万物齐。 安得风胡借方便,铸成神剑斩鲸鲵。

2025年07月05日

古寺松轩雨声别,寒窗听久诗魔发。 记得年前在赤城,石楼梦觉三更雪。

2025年07月05日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

2025年07月05日

云外千寻好性灵,伴杉陪柏事孤贞。招呼暑气终无分, 应和凉风别有声。细雨洒时花旋落,道人食处叶重生。 如逢郢匠垂搜采,为栋...

2025年07月05日

仙家种此充朝食,叶叶枝枝造化力。去年见时似鹤高, 今年萧骚八九尺。不同矮桧终委地,定向晴空倚天碧。 好期逸士统贞根,昂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