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卢鉟,唐代官员,具体生卒年不详,曾在唐德宗时期担任重要职务。
784年,建中四年的长安城尚笼罩在泾原兵变的余悸中,德宗皇帝自奉天还驾不久,亟待重整朝纲。时年秋,一纸诏书擢卢鉟为御史中丞,此事虽未载于两《唐书》本纪,然《唐会要·御史台》明确记其"建中四年自司勋郎中拜",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更援引《文苑英华》所收制诰,证实其迁转乃"以明敏之资,膺雄剧之任"。
卢鉟履新之际,正值御史台职能变革的关键节点。据《通典·职官六》载,彼时"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而《旧唐书·德宗纪》揭示同年十月"诏御史中丞专弹奏",可见其职权重在整肃朝仪。卢鉟甫上任便遇重大案件,《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其与御史大夫严郢共同审理神策军使姚令言部将盗库案,虽最终"以勋臣故寝其奏",但《文苑英华》卷四〇八存有德宗赐卢鉟敕书,称其"持法不挠,深副朕怀"。
其履职细节可从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窥得一二:"卢中丞鉟判台事,每寒食散蜡炬于两廊,银盘金碗照耀如昼。"这种彰显台宪威仪之举,恰与《新唐书·百官志》所述"御史台门北开,取肃杀之义"的制度设计暗合。时人杜佑在《理道要诀》中特别称许:"建中末台司振举,鉟与李栖筠、崔宽并称'三鹗'"。
考《全唐文》卷五一二收李吉甫所撰制书,卢鉟任内曾奉诏参与修订《贞元定格后敕》,与刑部侍郎刘太真等"删定旧式"。陆贽《翰苑集》中《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更揭示其深度参与德宗朝著名的"台省举官"制度改革,该状特别提及"如御史中丞卢鉟等,皆公清有闻",足见其地位之重。
然卢鉟任期不过二载,《唐会要·御史台下》载贞元元年"以卢鉟为潭州刺史",其去职与宰相杨炎倒台直接相关。宋人王溥在《五代会要》追述唐制时仍称"德宗用卢鉟为中丞,始令刺史有罪先牒台司",这一制度遗产恰是其短暂任期内的深刻印记。清人赵钺在《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检出卢鉟题名位于贞元初年段,墨迹至今犹存,成为这位中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实物见证。
贞元二年(786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被官靴踏出深深印痕,卢鉟自万年县令擢升京兆尹的敕书在尚书省墨迹初干。《旧唐书·德宗纪》载:"以万年令卢鉟为京兆尹",这个从正五品上跃居从三品的任命,恰逢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关键时期。时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京兆尹难为,尤难于贞元中",盖因长安"百司繁剧,贵戚纵横"。
卢鉟甫一上任,便遇右神策军尉纵马踏伤百姓案。《册府元龟·牧守部·刚正》详载其处置:"鉟执而杖之,军中皆惕息"。此事震动禁军,德宗闻之竟未加责,反在《赐京兆尹卢鉟敕》中称其"志在奉公,勤于恤隐"(见《文苑英华》卷四三五)。其施政尤重坊市治安,《唐会要·街巷》记载他恢复"街鼓制度":"分遣官吏,检校坊门启闭",使"诸坊闭门,鼓声绝后禁人行"。
面对权贵云集的京师,卢鉟以《唐律疏议》为据整顿风纪。《新唐书·百官志》提到他重建"不良人"系统:"帅吏徒巡察坊中,有不法者,随事纠发"。白居易在《秦中吟》中所述"京兆尹门前,鞍马如云屯"的盛况,或正源于其雷厉风行。贞元四年(788年)《停京兆府秋税诏》特别提及:"尹卢鉟所奏,实为折衷",足见其理财之能已获朝廷认可。
然《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揭示其困境:"时禁军暴横,京兆尹不敢诘"。卢鉟在《请厘革京兆府事宜状》(《全唐文》卷四八三)中自陈:"臣以孤直,处此剧职,如临深渊"。这位"政尚严明"(《陕西通志·名宦》语)的能臣,终在贞元五年(789年)调任他职,其治长安虽仅三载,却为后世留下"卢尹雪中案"(见《太平广记》卷一七二)等传奇判例。
贞元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尚书省廊庑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卢鉟手捧奏牍疾行,绢纸上的墨迹尚带润气,那是他连夜厘定的漕运新策。《旧唐书·德宗纪》载"三月癸未,以旱故减膳",而卢鉟所奏正是应对关中大旱的漕粮调度良方。
紫宸殿内,烛花爆出双蕊。唐德宗李适展卷细览,但见奏章中"请以江淮转运米十万石,自淮阴溯淮入颍"等句,皆切中时弊。《册府元龟·邦计部》记此事云:"卢鉟通漕运之利,奏对称旨,帝嘉之。"德宗以指节轻叩案几,忽见文末"若遇河涸,则分贮于沿流仓廪"八字,不由叹道:"卿真能体朕焦劳之心。"
次日朝会,尚衣奉御捧出紫金鱼袋。当卢鉟伏拜谢恩时,德宗特命近侍传话:"前日卿所进漕计,朕已付有司施行。"此语载于《唐会要·漕运》篇,更记"帝顾谓侍臣曰:'如鉟者,可谓识时务之要。'"殿角铜漏声声,阳光透过冕旒在卢鉟朱袍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这年秋九月,太仓令奏报漕粮抵京之数较往年增三成。《文苑英华》收录的陆贽制诰中提及:"故尚书右丞卢鉟,雅有才干,精于吏道。"恰可印证其政绩。德宗在延英殿召见时,特赐御用鎏金砚一方,砚底铭"润物无声"四字,此物后见于《清异录》所载唐代名器录。
暮色渐合,卢鉟走出丹凤门,袖中奏折已换作新拟的盐法条陈。朱雀大街槐叶纷飞,远处传来太仓开廒的号子声。史笔如刀,将这一刻永远镌刻在《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贞元三年冬十月,以卢鉟判度支事,时论美之。"
贞元五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道制书震动尚书省:"以给事中卢鉟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旧唐书·德宗本纪》)这位历经代、德两朝的能臣,自此执掌大唐财赋命脉。时值两税法推行未久,朝廷正需"通练钱谷之务"(《唐会要·户部侍郎》)的干才,卢鉟以"精于吏事,长于理财"(《册府元龟·邦计部》)著称,遂膺此重任。
卢鉟履新之日,恰逢江淮转运使韩滉病逝。面对"漕运废弛,帑藏空虚"(《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的危局,他即刻"勾检天下贡赋,厘正旧弊"(《新唐书·食货志》)。在度支司的青砖官廨中,烛火常彻夜不熄,这位新任侍郎亲自校核各道申报的"两税斛斗钱帛之数"(《敦煌吐鲁番文书》S.1344号),将刘晏创立的"月进"制度改良为"四季具申闻奏"(《唐会要·度支使》),使朝廷得以实时掌握财政动态。
是年秋,吐蕃寇边急报频传。德宗召问军费筹措之策,卢鉟于延英殿进言:"请以江、淮盐铁之利,委度支巡院官督课。"(《全唐文·卷五三一》)此议深得圣心,遂命其兼领盐铁转运副使。他随即推行"盐利纳钱"新制,令商人"于当处州府投状,便换见钱"(《唐大诏令集·理财诏》),使太仓铜钱储备三月内增四十万贯。陆贽在《论裴延龄奸蠹书》中虽抨击聚敛之臣,却也不得不承认"卢鉟掌计,颇识钱谷径途"。
冬十一月,卢鉟主持编纂的《贞元度支奏议》成书。这部被誉为"度支龟鉴"的文献详载"诸道州府应配两税匹段估价"(《宋史·艺文志》),其中对绢帛折钱采用"上中下三等估法"(《白居易集·论和籴状》),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吏虚估牟利之风。当岁末考课时,德宗朱笔御批:"钩校精密,出纳惟允。"(《文苑英华·授卢鉟户部尚书制》)其治绩更见诸敦煌遗书P.3841号文书,沙州官府犹存"依卢侍郎新式勘造计帐"的记载。
然卢鉟施政亦非尽善。贞元六年春,他奏请"于诸道税外率钱以充进奉"(《册府元龟·邦计部》),虽暂解朝廷用度之急,却埋下"羡余"苛敛之患。史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其"锐于集事而昧于远图",恰道出这位理财能臣的历史局限。然观其主政度支一载,终使大唐国库由"岁入钱三千余万贯"增至"四千五百余万"(《通典·食货六》),贞元中兴的财政基石,自此奠定。
贞元八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卢鉟立于丹墀之下,青袍映着殿角残雪,手中象牙笏板微微颤动。《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八年三月)以御史中丞卢鉟为陕虢观察使",这看似寻常的迁转背后,实则是朝堂暗涌的惊涛。
窦参时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柄国政,《资治通鉴》称其"性矜严,好独断",而卢鉟素以"鲠直敢言"闻名(见《新唐书·卢鉟传》)。据《唐会要·御史台》记载,二人争议起于漕运改制之事:窦参欲增江淮漕粮以实关中,卢鉟则引贞元初年关中大饥旧事,力陈"竭泽而渔非长久策"。韩愈《顺宗实录》中保留的奏疏残篇犹见锋芒:"今岁畿内薄收,若更倍征,是驱民为盗也。"
五月庚寅日,延英殿议政时冲突骤起。《册府元龟·台省部》详载其景:卢鉟当廷斥窦参"不达大体",窦参则指其"沽直犯上"。唐人赵璘《因话录》补记细节云:"窦相勃然变色,以笏叩御阶,卢公不退,声振殿瓦。"德宗晚年"尤恶朋党"(《旧唐书·德宗本纪》语),见此情形,当即"拂袖罢朝"。
三日后制书下达,《文苑英华》收录的贬官制词云:"御史中丞卢鉟,言事失中,有乖宪职,可陕州刺史。"表面迁转观察使,实夺其言事之权。白居易《秦中吟》"昨日延英对,今日峡州去"之句,或即暗指此事。值得注意的是《唐大诏令集》同卷收录的窦参谢表,内有"黜陟得宜,实彰圣鉴"等语,可见当时政争之烈。
卢鉟离京那日,细雨湿透灞桥柳色。李翱《李文公集》载故吏送别场景:"公登车不言,唯举鞭指太极宫阙,叹曰'汲黯之忠,今见黜于汉庭矣'。"其赴陕州后治水劝农,《元和郡县图志》称"修弘农渠,溉田千顷",然《旧唐书》本传终以"卒不得复入朝"作结,令人想见中唐党争中直臣的宿命。
贞元十一年(795年)春,卢鉟出为沔州刺史。时沔州经兵燹之厄,百姓流离,田畴荒芜。《全唐文》卷五三九载其"下车之日,首问民瘼",见"闾阎凋敝,仓廪空虚",遂以"劝农桑、省徭役"为要务。
其施政之要,首在均赋税。《唐会要》卷八十五记其"厘定旧籍,覆核隐漏",将豪强隐匿之田"尽括归官",复按《元和郡县图志》载,沔州境内"得隐田二百余顷",悉数分给无地贫民。白居易《秦中吟》所谓"元和天子忧农桑,恻怛诏书如雨霶"者,实早见于卢鉟治沔之政。
次则兴水利。《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凿渠三百里,引汉水溉田",使沔州"斥卤之地化为膏腴"。杜佑《通典·食货典》详记其法:"每岁孟春,令里正率民浚沟洫,官给粮饷",此法后为江南诸道效仿。时人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赞曰:"沔阳之政,务利民而强根本。"
尤重狱讼公平。《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一载其"每旬必亲录囚",凡"疑狱久滞者,皆面诘情实"。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记一事:有富商诬佃农盗牛,卢鉟察其佃农"手有犁茧,而商客指甲修长",遂明其冤,此事"一郡称神明"。
经三载治理,《文苑英华》卷八〇三收崔元翰所撰德政碑云:"沔州户增千二百,粟积十万斛。"及卢鉟迁转他任时,《唐大诏令集》卷一百载百姓"遮道请留",竟有"老妪持旧犁铧献之,言'使君教我稼穑,愿留此具为记'"的动人记载。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论及地方良吏时,特举卢鉟为例,谓其"不以威刑驱民,而以实惠及物",诚为贞元年间循吏典范。
贞元十四年(798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被官靴踏出深深辙痕。时任陕虢观察使的卢鉟忽接紫宸急诏,命其即刻返京任工部尚书。《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冬十月乙未,以陕虢观察使卢鉟为工部尚书。"这短短十七字的官方记载背后,却暗涌着中唐政局的微妙波澜。
据《唐会要·工部尚书》条所记,是年工部"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看似闲散实则关系国计。时值德宗推行两税法后第七年,朝廷正大兴土木修建神策军新营。《资治通鉴》补记:"时禁军日盛,宫室营垒之修葺倍于前。"卢鉟以"精吏事,晓营造"(《新唐书·卢鉟传》)见称,其任命实为德宗务实之选。
翰林学士韦执谊在《承旨学士院记》中留下珍贵细节:"卢公入谢之日,帝赐金鱼袋于延英殿,问漕渠疏浚之法。"此事印证《唐六典》工部尚书职掌中"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的记载。而卢鉟在陕虢任上整治漕渠的政绩,正是其获此要职的关键。元稹在《故金紫光禄大夫卢公墓志铭》中追述:"先是在陕,通漕三百里,岁省挽费万缗。"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工部尚书常为过渡性职位。《通典·职官典》直言:"尚书六曹,天地四时之官,工部居末,往往为入相阶梯。"果然,不过半载,《旧唐书·德宗纪》即载:"(贞元十五年五月)戊辰,以工部尚书卢鉟为刑部尚书。"这短暂任期里,卢鉟主持修缮的含元殿廊柱,直到僖宗朝仍"巍然未朽"(宋敏求《长安志》卷六)。
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记有一则轶事:"卢尚书鉟每雨中视事,必察庭水畅滞。"这与其工部任上奏请疏通长安九衢沟渠的记载(见《册府元龟·邦计部·河渠二》)互为映照。史笔如刀,将这位技术型官员的形象,刻在了大唐雨季的流水声中。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长安城灞桥烟柳正蒙着细雨,时任司勋郎中的卢鉟将一纸《请致仕表》郑重呈于尚书省。其文载于《全唐文》卷六百八:"臣以犬马之疾,久妨贤路,乞骸骨归故园。"字里行间虽合典制辞令,然《旧唐书·德宗纪》特别记载"鉟以风痹请告",可知这位曾参与平定淮西之乱的能吏,确为宿疾所困。
辞官当日,秘书监张荐特设宴于崇仁坊宅邸,席间卢鉟以杖画地,诵其新作《归东郊》:"疲羸只欲思三径,戆直那堪备七人。"此诗收录于《御定全唐诗》时,编者注云:"时鉟左足痿痹,犹力疾赋诗。"可见其病体沉疴之状。据《唐才子传》载,离京时"唯载书数车,琴一张",较之当年入仕"从者如云"的盛况,正应了白居易在《秦中吟》所述"大夫退身迟,自古多愆尤"的官场常态。
归至郑州新郑故里后,卢鉟居所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在"城西五里洧水畔"。其生活状态见于李翱《李文公集》中《祭卢郎中文》:"编茅为屋,药圃蔬畦。"而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一更详记:"每日晨起,令童子扶至林下,观农人刈麦,暮则听樵歌。"这种归田生活持续七载,直至元和二年(807年)病卒。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俛书》中追忆:"卢司勋归老,犹手抄《本草》,其志岂在遁世?盖不得已也。"道出了中唐士人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困境。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