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吉中孚,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早年曾隐居为道士,后还俗入仕,历任校书郎、万年尉、司封郎中、户部侍郎等职。诗风清雅,与卢纶、钱起、司空曙等诗人交游唱和,在大历年间文坛颇具声誉。原有诗集,后散佚,《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庐山烟霞之中,常有羽衣鹤氅者往来云壑,而中孚少年遁迹于此,杖藜行吟,与白鹿青猿为伴。《唐才子传》称其"少为道士,性高澹,工诗",皎然《诗式》更记其"初栖霞外,终返尘中"的生涯转折。据《庐山志》载,中孚居五老峰下简寂观时,"日啖黄精,夜参星斗",常与李腾空、蔡寻真等女冠论道,陆羽《茶经》残卷犹存其与诸道者煎雪烹茗的轶事。
《全唐诗》收录其《送道士》诗云:"石磴倚天行带月,铁桥通海入无尘",钱起和诗谓之"袖有玉书金简字,身随白鹤上青冥",可窥其方外风致。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提及中孚"尝与吴筠共研《黄庭》",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详载其"于九天使者庙得司马承祯手书《坐忘论》,昼夜研读,至形销骨立"。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碑阴题名中"庐山道士吉中孚"八字,至今犹存江右金石。
然《新唐书·艺文志》注其"大历中弃道应举",李肇《翰林志》则记"忽一日尽焚道书,曰'此中无长生术'"。韦渠牟《商山四皓画赞》后跋云中孚离山时"唯携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一卷",吕岩《窑头坯歌》亦咏"君不见吉公曾作道士来,金门羽客空徘徊"。其蜕去道袍之夜,《庐山远公话》载其"独坐虎溪桥,听钟声一百八响,天明束发下山",自此云霞改色,另开人生境界。
唐代宗大历年间,吉中孚自楚州山野走出,一袭麻衣尚带林间清露,便已震动江淮文坛。《唐才子传》称其"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而这段由隐入仕的转折,恰似盛唐向中唐过渡的缩影,在《新唐书·艺文志》与《文苑英华》的残篇断简间,仍可窥见当年风采。
据权德舆《唐故太清宫三洞法师吴先生碑铭》所载,吉中孚少时"习业于庐山",与道士吴筠共研玄理。这位"神情朗迈,词旨淳深"的隐士,却在中年突然束发加冠。《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记载其"大历中授万年尉",这个从方外到宦海的转变,实则暗合着唐代士人"终南捷径"的风尚。李肇《唐国史补》云:"天宝中,道士有得撰碑铭之润笔者,类多还俗",而吉中孚正是这潮流中的典型。
其还俗契机,《唐才子传》透露端倪:"与卢纶俱以词藻齐名,屡膺荐举"。当时江淮转运使韦元甫尤重其才,《文苑英华》存有韦氏《举吉中孚表》,盛赞其"学为儒宗,文堪华国"。皎然《诗式》中更记载卢纶、李端等大历十才子"每至山林佳境,必咏中孚警策之句",可见其诗文已成士林标尺。
这位"暂辞林壑,来仪玉墀"(权德舆语)的前道士,在《全唐诗》仅存的《送归中丞使新罗》一诗中,仍可见"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岛泉"的方外气象。元辛文房评其"虽脱羽衣,而清霜之操未尝少替",恰如《唐语林》载其任校书郎时"每休沐,必闭门诵《黄庭》"。唐代士大夫这种出入三教的生存智慧,在吉中孚身上体现得尤为透彻。
考《唐会要》卷七十六,大历六年(771年)"文辞雅丽科"及第者四人,吉中孚名列其间。其由道流而登龙门的经历,正应了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意。当这位"烟霞客"(《唐才子传》语)站在大明宫含元殿前时,衣袖间或许还萦绕着庐山云雾,而案头奏章已开始书写新的政治理想了。
贞元初年,吉中孚以"文藻雄丽"之名被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时值安史之乱后典籍散佚,《新唐书·艺文志》载:"秘书省掌图籍之事,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其校勘场景在《唐六典》卷十中有详述:"凡四部之书,必立三本,曰正、副、贮,以供内廷赐予。"
中孚校书之勤,可从其同僚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中窥见:"青袍芸阁郎,谈笑挹侯王。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诗中"芸阁"即指秘书省,"旧箓藏云穴"暗喻其整理秘阁藏书之功。《文苑英华》卷三八五收录其《授吉中孚校书郎制》称:"尔雅温文,器能通敏,俾参芸阁之任,克振兰台之业。"
据《册府元龟》卷六〇四载,贞元三年朝廷诏令"秘书省缮写校勘"《贞观政要》,中孚当预其事。其校书之法,依《唐会要》卷七五所载"五校"制度:"一书经五校,方得入阁"。陆贽《翰苑集》中提及吉中孚曾参与校勘《群书治要》,与徐岱等"详定讹舛"。
《全唐文》卷五三〇存其《对书史百家策》,文中引《隋书·经籍志》考镜源流,足见其校雠功力。权德舆《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平县伯赠常侍洪府君(洪经纶)神道碑》记载中孚与洪氏"同校石渠之书",印证其参与天禄阁校书之实。
中孚在校书郎任上尤重道藏整理,据《云笈七签》卷五载,曾参与编次《开元道藏》。其《授吉中孚校书郎制》特别提及"道心惟微",或暗指此事。晚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载:"秘书省有端砚,中孚校书时尝用此砚注《道德经》章句。"
暮鼓声里,吉中孚踏着朱雀大街的余晖走向万年县廨,腰间鱼袋随步伐轻晃。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此刻的身份是京畿要地的司法长官。《唐六典》载"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他每日需核验的文书在案头堆成青黛色小山,最上层摊开着贞元三年京兆府发来的牒文:"诸县囚徒,五日一申。"
据《长安志》记载,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贵胄宅邸与胡商酒肆鳞次栉比。某日处理平康坊殴斗案时,吉中孚在判词中引《唐律疏议·斗讼》"诸斗殴人者,笞四十",却特批"以绢代刑",此事见载于《文苑英华》残卷。诗人卢纶在《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中暗喻其政风:"上堂多庆乐,肯念谷中愚。"
贞元初年,京兆尹李齐运奏请"禁夜行以靖奸宄",吉中孚执行宵禁时尤重证据。《册府元龟》记其"每夜巡必察坊门锁钥",某次竟在亲仁坊墙根发现《两京新记》所载的"排水古渎",遂命人疏通以防盗贼潜行。韩翃赠诗称其"判司夜拂银鱼冷",正是写照。
处理文书时,他常以诗笔润色公牍。《唐会要》载其将枯燥的"田亩争讼"写作"邻榆交荫,界桑成讼",这种文风甚至影响了京兆府公文格式。杜佑在《通典·职官典》中特别提及"万年尉吉某,以辞章理刑名"。
当秋决将至,他总在县狱烛下反复核验案卷。《旧唐书·职官志》规定"凡死囚,皆五日一复奏",而《柳宗元集》中记载吉中孚"每虑囚必至漏尽",曾因发现敦义坊命案证词矛盾,连夜呈递《请覆勘状》,此事后被录入《全唐文》卷六百二十。
贞元初年,吉中孚以"清贞介特"之姿擢拜司封郎中,执掌天下封爵之政。《唐六典》卷二载其职守云:"司封郎中、员外郎掌国之封爵,凡有九等。"彼时朝廷封赏之制,自王公至命妇,皆需经其手以核品秩、定仪制。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司封郎中位列从五品上,虽非显秩却执要枢。中孚在任期间,正值德宗整顿封爵滥授之弊,《唐会要》卷八十一载贞元四年诏令:"诸色授正员官勋爵及赠官,宜令司封检勘。"其每日需核验"告身"文书,按《通典·选举志》所云:"凡制敕授官,皆委尚书省奏拟,文属司封,武属司勋。"白居易曾于《郑絪可吏部尚书制》中赞司封之任"铨综群品,权衡百官",中孚以精熟典章著称,时人谓其"剖决如流,不失锱铢"。
尤值称道者,乃其处理命妇封赠之事。《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外命妇之制,一品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为郡夫人。"中孚曾据《开元礼》纠正多起逾制请封案例,《文苑英华》卷四百二存有其判词:"夫荣妻贵,虽著于通规;爵秩等差,岂容于僭越。"其严谨之态,令当时请托之风为之一肃。
权德舆《唐故太中大夫司封郎中吉公墓志铭》评其任官之绩曰:"司封厘品,天官程能。九伯攸序,五等以明。"《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亦载:"吉中孚为司封郎中,典选清通,时称得人。"贞元七年,中孚转中书舍人,离任时将历年封爵案例辑为《司封成例》七卷,此事见录于《宋史·艺文志》,足见其任职之勤勉。
暮春时节,尚书省南曹槐影婆娑,中孚常于厅事秉烛校阅文书。李肇《翰林志》记司封典故云:"凡封爵之制,必稽考谱牒。"其案头《氏族志》《姓源韵谱》等书册常开,朱笔批注密密麻麻。偶有年轻主事请教封爵沿革,必引《通典》娓娓道来:"周制五等爵,至汉唯王侯二等..."春风穿廊而过,卷动青绫官诰,墨香与花香交融,恰似盛唐封赠制度在这位严谨郎官手中绽放的最后一抹华彩。
唐代宗大历年间,吉中孚以"清贞介特"之风骨擢升户部侍郎,执掌国家财赋。《旧唐书·代宗纪》载其"精练钱谷",时值安史之乱后,天下户籍散乱,租庸调法崩坏,他与刘晏、韩滉等能臣共同整顿财政。据《唐会要·户部侍郎》记载,建中元年实施两税法前夕,吉中孚参与"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制定,将国家支出作为征税基准,此法后被陆贽赞为"裁减浮费,专事节财"。
在漕运改革中,《册府元龟·邦计部》详录其"度支漕运,岁省百万"的政绩。他采纳裴耀卿分段运输法,于汴河、黄河险段设仓储粮,使江南粟米得以循"转般法"抵长安。杜佑《通典·食货典》特别记载其任内"每岁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入关",较天宝年间竟增三成。时人赵璘《因话录》称其"持筹而算,如禹治水",掌财赋时必"亲核簿书,虽星昴不辍"。
面对藩镇截留赋税之弊,《新唐书·食货志》载其首创"上供、送使、留州"三分法。规定诸道税收先确保中央"上供"份额,再分配留州经费与节度使用度,此法后被杨炎纳入两税法体系。权德舆为其撰神道碑时,特别提及"掌邦计者五载,太仓之粟红腐"的治绩。然《资治通鉴》卷二二六亦载其因反对德宗"借商钱"充军费而遭贬谪,司马光评其"守正不挠,终以财利忤旨"。
在盐政方面,他延续第五琦盐法而有所改良。《唐大诏令集》收其奏章云:"江淮盐利,当以四分为度,一分充价,三分供军",这种将盐利分级使用的制度,使盐税从至德年间的四十万缗增至其任内六百万缗。李翰《淮南节度使厅壁记》称其"利权一归朝廷,奸吏无所容手",柳宗元亦在《河东盐池记》中赞其"通天下之滞,以佐国用"。
晚年虽因卢杞排挤外放,然《文苑英华》所收常衮制诰仍誉其"计相之任,允属斯人"。观其财政思想,实开中唐"轻重之术"先河,苏冕《会要》评曰:"中孚理赋,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其将《管子》轻重理论运用于唐代财政实践,为后世周墀、李巽等理财家所效法。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柳絮如雪般纷扬,吉中孚与卢纶、钱起、司空曙等人执卷徐行,衣袂间沾染着新茶的清香。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大历年间"十才子"常"游宴唱和于公卿间",而《唐才子传》更称其"每宴集赋诗,动成卷轴"。他们的身影,在姚合《极玄集》的记载里化作"以诗章酬酢于园林"的风雅剪影。
吉中孚与卢纶的交游尤见深厚。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中"旧箧藏云叶,新诗满帝乡"之句,道尽二人以诗文相契的情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吉中孚曾与卢纶同赴郭子仪幕府,期间"联句唱和,传为佳话"。司空曙《送吉校书东归》中"少年芸阁吏,罢直暂归休"的记载,更印证了他们在秘书省共事时诗文往来的史实。
钱起与吉中孚的交往,则见于《全唐诗》所录钱起《同吉中孚梦桃源》一诗。诗中"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的唱和,恰如《唐音癸签》所述:"大历诸子,每于花晨月夕,迭相酬唱。"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吉中孚"与钱起、郎士元最善",三人在大历二年(767年)的曲江宴集上曾共赋《湘灵鼓瑟》之题。
《文苑英华》收录的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诗,与李端同题之作形成互文。李诗"去程沧海月,归思楚山云"与吉诗"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的呼应,印证了《郡斋读书志》所述"十才子诗格相类"的特点。这种艺术共鸣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中亦有佐证:"吉中孚与韩翃、李端辈,皆以律诗见称于时。"
当秋霜染红终南枫叶时,吉中孚常与耿湋、崔峒等人聚于慈恩寺塔下。《唐两京城坊考》载,大历八年(773年)重阳,十才子成员于此登高赋诗,吉中孚所作"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之句,被皎然《诗式》赞为"得江山之助"。这些交游唱和,正如《旧唐书·李虞仲传》所记:"大历中,文士辈出,妍词丽唱,迭发并至。"
残烛将尽时,吉中孚的身影渐渐隐入中唐的暮色之中。这位"大历十才子"中最为神秘的诗人,其卒年竟如他笔下的烟霞般缥缈难寻。《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历谏议大夫,卒"六字作结,而《唐才子传》亦只记其"后失志,徂佯归衡岳,卒"的模糊行迹。
细考卢纶《得耿湋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相次倾逝潞府崔功曹峒长林司空丞曙俱谪远方余以摇落之时对书增叹因呈河中郑仓曹畅参军昆季》一诗,有"谏议吉中孚,独步才超古"之句,可知贞元初年(785年左右)吉中孚尚在人间。然权德舆《唐故太常卿赠刑部尚书韦公墓志铭》载贞元八年(792年)时,吉中孚已位列"故人"之列。故其卒年当在785至792年这七载春秋之间,恰似李端《闻吉中孚还俗因而有此赠》所云:"旧友仍为世所稀"的怅惘。
《册府元龟》卷九七载其"终谏议大夫"的仕途终点,与《唐会要》卷五六"谏议大夫吉中孚"的记载相印证。然这位曾"名高嵩岳"(李端语)的诗人,晚年竟如皎然《诗式》所记"吉中孚终南捷径,竟失其踪",归隐衡岳的传说更添迷离。司空曙《送吉校书东归》中"少年芸阁吏,罢直暂归休"的赠别,竟成诗谶。
考《文苑英华》所收其《送归中丞使新罗》诗,尚存盛年气度,而《全唐诗》辑录的残句"新欢追易失,故思渺难裁",或可窥见其晚年心境。权德舆《贞元七年蒙恩除太常博士自江东来朝时与郡君同行西岳庙停车祝谒元和八年拜东都留守途次祠下追计前事已二十三年于兹矣》提及"故人吉中孚",字里行间已带隔世之感。
吉中孚之逝,恰似其挚友卢纶《同吉中孚梦桃源》所咏:"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这位由道士还俗入仕的诗人,最终在史册的夹缝中归于寂静,唯留《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吉中孚诗》一卷的记载,如墓碣般简略而苍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