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吉皎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与白居易、胡杲、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七位老人,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于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家中聚会,当时他们年龄总和超过五百七十岁,时人称之为“七老会”。他们饮酒赋诗,吟赏烟霞,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吉皎等人的聚会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和高雅情趣,也为后世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和文人交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而槐荫渐浓,履道坊白氏宅邸的池亭畔,八十五岁的吉皎拄着鸠杖踏过青苔斑驳的石径。这位致仕的前卫尉卿衣襟犹带醴泉坊新酿的曲香,与胡杲、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位皤然老叟相继步入中庭时,白居易正命童子展陈绘有"香山九老"图的素绢——这场被后世称为"七老会"的雅集,便在元和末年的诗酒余韵中徐徐启幕。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彼时与会者"皆年过七十,致仕闲居",最长的前侍御史胡杲已届八十九岁,而年齿最幼的永州刺史张浑亦七十四矣。他们择定三月廿四这个"微雨养花天"(白居易《七老会诗》序),仿效二十年前香山九老遗事,在履道池台重续风雅。洛阳留守白居易特备"绿蚁新醅酒",席间陈设皆如《白氏长庆集》所述"竹箧贮诗卷,瓦罍盛酒浆",更将新撰《七老会诗》草稿悬于画壁,任诸公品评。
吉皎执笔时,庭前辛夷正坠紫英于砚池。这位历经德宗至武宗六朝的老臣,在《七老会诗》中留下"非贤非愚非智慧,不贵不富不贱贫"(《全唐诗》卷463)的旷达之语,引得卢贞击节称善。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吉皎诗中"放醉卧云林"之句,实为当日雅集写照——七老既醉,便效晋人风度,解衣盘礴于太湖石畔,任夕照将霜鬓染作鎏金。
雅集高潮时,白居易命人取来秘藏三十年的"蓝田生玉瓮"。据李商隐《太原白公墓碑铭》所述,此瓮原是元和十年宪宗所赐,瓮中琼浆映着七老倒影,恍若《香山九老图》重现。吉皎抚瓮而歌《鹿鸣》之章,郑据以象牙笏击节,张浑则据《旧唐书·白居易传》所记"醉则相扶歌咏而归",与刘真联袂踏歌于回廊,惊起檐角铜铃与柳浪间的黄莺相应和。
残阳将尽时,七老同绘《履道雅集图》于白绢。宋人《宣和画谱》卷五载此图"衣冠皆唐季风貌",其中吉皎"执卷倚松,神气清逸"。他们更相约来年续会,不料次年武宗灭佛诏下,洛阳震动,这场雅集竟成绝响。唯有吉皎诗中"闲坐松窗听鼓角"(《全唐诗》卷463)的余韵,仍在《唐语林》《唐诗纪事》等典籍里,为后世留存着会昌五年那个沾着酒香与花雨的下午。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